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济频道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频道

“吉字号”提档升级走向全国大市场
更新时间:2024/8/23 10:18:10    来源:新华社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上百种分级分类“吉字号”农产品集中亮相,吸引全国各地采购商、消费者咨询购买。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正加大优质农产品研发,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引领、品牌建设,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一批“吉字号”走向全国大市场,实现从质优到价优。

  功能多元 产业链更长

  在长春农博会上,近400家企业齐聚精品农业展厅。展台前,玉米粒、木耳茶、人参饮料等各种产品琳琅满目。

  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参展企业的一款玉米须茶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每年秋收前,企业将玉米棒子上的玉米须人工采摘后,经过除尘、阴干、灭菌等多道工序制成玉米须茶。“通过深加工实现了‘变废为宝’,虽然产量不高,但年产值有四五百万元。”该企业负责人吴广志说。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这几年,吉林省围绕玉米精深加工,将玉米汁、玉米秸秆餐具等一批玉米产品推向市场。过去看似廉价的玉米棒子,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卖出了好价钱。如今,吉林仅鲜食玉米加工年产值就达40亿元。

  不仅主食更加多元,一些特色农产品也出现新吃法、新用法。展会上,长白山黑木耳变身木耳脆片、木耳冰淇淋,长白山人参变身人参饮料,受到消费者欢迎。

  目前,吉林省正在打造玉米水稻、肉牛肉羊、果蔬等十大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吉林正从“粮仓肉库”升级为百姓的“中央厨房”。

  分级分类 优质卖优价

  在本届农博会上,100款经过分级分类的吉林大米产品首次集中亮相。这些大米产品从700多个产品中脱颖而出,依据不同品质等指标,分为臻品、精品、优品三个级别。

  在吉林省榆树市一家企业展台前,一款印有“吉林大米”“绿色食品”等标识的“精品大米”吸引不少参观者。企业负责人崔玉清说:“按照绿色食品原料进行标准化种植,有了级别的认定,我们优质的大米更受市场认可,能卖出好价钱。”

  不少长白山人参也有了“身份证”。在展会现场仅需扫码,就能“一参一码”追溯信息,人参鉴定单位、鉴定结果、产地也一目了然。“根据鉴定信息,不同等级的人参有相应的指导价格,有利于市场有序发展。”参展企业负责人冯海洋说。

  过去,吉林省众多优质农产品因缺乏标准规范,市场上产品质量难以分辨,影响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吉林省推进农产品分级分类管理,制定产业链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吉林省还发布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提出鲜食玉米采收后的20道加工工序需在12个小时内完成。“明确技术标准,让吉林鲜食玉米品质得到有效保障。”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友刚说。

  叫响“吉字号” 走向大市场

  农博会期间,“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132家采购企业与吉林省内的109家供应商前来参加,现场签约产销对接合同金额90.6亿元。

  广东省15家企业组成的采购团与吉林省多家梅花鹿企业开展对接,初步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吉林梅花鹿深受广东客商欢迎,自“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吉粤合作开展以来,两地企业间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吉林农产品质量好,受到越来越多各地客户的认可。”一家广东物流企业负责人宋俊杰说。

  农博会期间举办的2024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论坛大会上,近300名企业代表、与会嘉宾就擦亮“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为吉林建言献策。

  这两年,吉林省集聚产业优势,努力做强吉林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等七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目前,吉林玉米水稻、肉牛肉羊等多个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

  “发力培育吉林农产品品牌,让更多‘吉字号’走向全国大市场。”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岳玲说。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吉字号”提档升级走向全国大市场
    2024/8/23 10:18:10    来源:新华社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上百种分级分类“吉字号”农产品集中亮相,吸引全国各地采购商、消费者咨询购买。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正加大优质农产品研发,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引领、品牌建设,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一批“吉字号”走向全国大市场,实现从质优到价优。

      功能多元 产业链更长

      在长春农博会上,近400家企业齐聚精品农业展厅。展台前,玉米粒、木耳茶、人参饮料等各种产品琳琅满目。

      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参展企业的一款玉米须茶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每年秋收前,企业将玉米棒子上的玉米须人工采摘后,经过除尘、阴干、灭菌等多道工序制成玉米须茶。“通过深加工实现了‘变废为宝’,虽然产量不高,但年产值有四五百万元。”该企业负责人吴广志说。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这几年,吉林省围绕玉米精深加工,将玉米汁、玉米秸秆餐具等一批玉米产品推向市场。过去看似廉价的玉米棒子,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卖出了好价钱。如今,吉林仅鲜食玉米加工年产值就达40亿元。

      不仅主食更加多元,一些特色农产品也出现新吃法、新用法。展会上,长白山黑木耳变身木耳脆片、木耳冰淇淋,长白山人参变身人参饮料,受到消费者欢迎。

      目前,吉林省正在打造玉米水稻、肉牛肉羊、果蔬等十大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吉林正从“粮仓肉库”升级为百姓的“中央厨房”。

      分级分类 优质卖优价

      在本届农博会上,100款经过分级分类的吉林大米产品首次集中亮相。这些大米产品从700多个产品中脱颖而出,依据不同品质等指标,分为臻品、精品、优品三个级别。

      在吉林省榆树市一家企业展台前,一款印有“吉林大米”“绿色食品”等标识的“精品大米”吸引不少参观者。企业负责人崔玉清说:“按照绿色食品原料进行标准化种植,有了级别的认定,我们优质的大米更受市场认可,能卖出好价钱。”

      不少长白山人参也有了“身份证”。在展会现场仅需扫码,就能“一参一码”追溯信息,人参鉴定单位、鉴定结果、产地也一目了然。“根据鉴定信息,不同等级的人参有相应的指导价格,有利于市场有序发展。”参展企业负责人冯海洋说。

      过去,吉林省众多优质农产品因缺乏标准规范,市场上产品质量难以分辨,影响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吉林省推进农产品分级分类管理,制定产业链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吉林省还发布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提出鲜食玉米采收后的20道加工工序需在12个小时内完成。“明确技术标准,让吉林鲜食玉米品质得到有效保障。”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友刚说。

      叫响“吉字号” 走向大市场

      农博会期间,“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132家采购企业与吉林省内的109家供应商前来参加,现场签约产销对接合同金额90.6亿元。

      广东省15家企业组成的采购团与吉林省多家梅花鹿企业开展对接,初步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吉林梅花鹿深受广东客商欢迎,自“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吉粤合作开展以来,两地企业间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吉林农产品质量好,受到越来越多各地客户的认可。”一家广东物流企业负责人宋俊杰说。

      农博会期间举办的2024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论坛大会上,近300名企业代表、与会嘉宾就擦亮“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为吉林建言献策。

      这两年,吉林省集聚产业优势,努力做强吉林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等七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目前,吉林玉米水稻、肉牛肉羊等多个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

      “发力培育吉林农产品品牌,让更多‘吉字号’走向全国大市场。”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岳玲说。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