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济频道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频道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
更新时间:2024/12/2 16:25:20    来源:新华社

  在近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介中国脱贫经验。其中,“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推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子’互助”的成功经验令各国人士印象深刻。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是对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的千年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帮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推动下,中国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在减贫实践中,中国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营造出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事实上,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流淌着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等价值理念和美德元素,比如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强调团结合作的力量,南非乌班图思想倡导“仁爱、共享”,拉美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强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国的减贫经验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相结合,彰显更大的现实意义。减贫扶贫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各国充分挖掘并弘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助力本国脱贫目标最终实现。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诠释了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的减贫路径。扶贫减贫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省市县各层面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

  埃及投资者协会联合会经济顾问穆塔西姆·拉希德表示,中国在扶贫、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国家服务。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夫尚·纳扎罗夫认为,中国的减贫成就展现了一种多样化、系统性的减贫模式,为其他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实践范例。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是以整体系统的观点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只要贫困的“短板”依然存在,繁荣就缺乏坚固稳定的根基。中国的减贫实践锚定共同富裕目标、依托精准手段,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的“益贫市场”机制,解放贫困者的生产力,使他们不仅成为分配的受益者,也成为增长的贡献者,推动实现整个社会更加均衡、更加公平发展。中国的减贫实践有力证明,公平和效率两大逻辑能够有机统一,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可以良性互动。

  放眼全球,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在深受贫困问题困扰的世界中,任何国家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前景都会因此受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以及由贫困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不仅阻碍贫困国家和地区发展,从长远看,其外溢效应更会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全球反贫困斗争不应是贫困个体、区域或者国家的单打独斗,而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同舟共济。正如中国减贫实践所昭示的,国际社会团结一心,向贫困国家和地区施以援手,不仅将提升贫困人口福祉,贫困人口脱贫释放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也将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福祉。

  当前,实现“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依然任重道远。要在世界范围内解决贫困问题,为全球持续繁荣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唯有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全球减贫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才会变为现实。

文章编辑:李灿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
2024/12/2 16:25:20    来源:新华社

  在近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介中国脱贫经验。其中,“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推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子’互助”的成功经验令各国人士印象深刻。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是对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的千年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帮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推动下,中国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在减贫实践中,中国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营造出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事实上,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流淌着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等价值理念和美德元素,比如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强调团结合作的力量,南非乌班图思想倡导“仁爱、共享”,拉美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强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国的减贫经验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相结合,彰显更大的现实意义。减贫扶贫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各国充分挖掘并弘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助力本国脱贫目标最终实现。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诠释了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的减贫路径。扶贫减贫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省市县各层面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

  埃及投资者协会联合会经济顾问穆塔西姆·拉希德表示,中国在扶贫、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国家服务。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夫尚·纳扎罗夫认为,中国的减贫成就展现了一种多样化、系统性的减贫模式,为其他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实践范例。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是以整体系统的观点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只要贫困的“短板”依然存在,繁荣就缺乏坚固稳定的根基。中国的减贫实践锚定共同富裕目标、依托精准手段,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的“益贫市场”机制,解放贫困者的生产力,使他们不仅成为分配的受益者,也成为增长的贡献者,推动实现整个社会更加均衡、更加公平发展。中国的减贫实践有力证明,公平和效率两大逻辑能够有机统一,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可以良性互动。

  放眼全球,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在深受贫困问题困扰的世界中,任何国家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前景都会因此受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以及由贫困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不仅阻碍贫困国家和地区发展,从长远看,其外溢效应更会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全球反贫困斗争不应是贫困个体、区域或者国家的单打独斗,而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同舟共济。正如中国减贫实践所昭示的,国际社会团结一心,向贫困国家和地区施以援手,不仅将提升贫困人口福祉,贫困人口脱贫释放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也将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福祉。

  当前,实现“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依然任重道远。要在世界范围内解决贫困问题,为全球持续繁荣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唯有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全球减贫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才会变为现实。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