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焦作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创”出的生态文明
——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文明的焦作实践
更新时间:2023-11-24 10:54:52    来源:焦作日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焦作未来。

  阔别焦作10年后,在外地工作的唐先生再次回到焦作,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以前大量破旧的城中村不见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南水北调渠两侧的绿化带游人不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色商业街区热闹非凡,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不少时尚元素……

  我市这座百年煤炭工业城,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把老矿区变成了美丽舒适的宜居之地。

  行人过马路时,机动车纷纷停下来,礼让斑马线;进到集贸市场,像进了超市;主要街道的人行道慢车道都进行了改造……清爽、舒心、文明,是焦作这座城市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

  从百年煤城到山水园林城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这座北方小城,在经济转型的同时,用“创”出来的生态文明,逐步提升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北山、中川、南滩”的地貌特征为这里蕴藏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太极圣地、山水焦作”两大名片更是享誉世界。这里具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曾经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焦作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

  眼下,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项目贯穿城区东西,为大美焦作增添了美丽画卷。“水袖流云”“枫林晚秋”“诗画太行”等12个南水北调节点公园,形成了一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凝翠叠绿、姹紫嫣红、游人如织的精美画卷。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两山”理念指引焦作经济社会绿色变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焦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迈向新境界。

  尽管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战略位置,主动抬高生态标杆,着力破解突出问题,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之路。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焦作转型发展底色和底气实现双转变——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指标较2021年大幅提升,大气治理经验做法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表扬和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成为全省标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部完工。

  我市生态转型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新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的不罢休。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印证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说明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022年,全市PM10、PM2.5、优良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环保工作作为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全市6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节能降碳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4个。静脉产业园东、西部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前建成点火投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式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超100万千瓦。

  初冬时节,焦作北部山区青山如黛,蜿蜒的柏油路掩映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眼前的美景,让人很难与昔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联系起来。

  北山曾是焦作的“黄金带”,采矿业支撑了经济建设,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然而,成年累月的私挖乱采和非法经营加工行为猖獗,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山体千疮百孔。

  为大山“疗伤”,经过治理,焦作大山的“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覆盖,环城森林体系初具规模。如何让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成为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北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努力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加快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

  从满目疮痍的采石场,到满眼翠绿的山峦,再到一批精品民宿、房车营地建成投用,我市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世纪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不依赖矿产资源的“靠山吃山”新路子。

  昨日,记者来到我市北部的缝山公园。住在附近中森家园小区的老人刘家林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北部山区每天炮声隆隆、尘土飞扬,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变成了千疮百孔的荒山,矿渣、采坑占用了大量林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开展北部山区生态建设攻坚,建成了缝山公园,这里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龙翔矿山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一批集休闲、郊游、健身、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景观效果良好、综合效益显著的矿山公园陆续建成。

  放眼南望,大沙河两岸波光粼粼、水鸟翩跹,过去的“臭水沟”,蝶变成群众眼中的“生态河”“幸福河”。“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生态环境更好了!”市民道出了眼中的变化,和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群峰叠翠、林海苍茫,流水潺湲、鸟语花香……

  生态文明,需要“内外兼修”。在自然生态不断修复的基础上,我市又在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上下起了功夫。我市把群众最关注、市民最有怨言、最影响城市形象的广告牌匾、占道经营、交通秩序、农贸(集贸)市场、城中村、居民楼院、背街小巷等11项内容作为整治重点,强力攻坚。

  “如今,再也不见了漫天的油烟、油腻的道路,人行道也重新‘回归’。”采访中记者发现,曾经广受诟病的东苑路夜市大排档已经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我市共取缔店外经营1800余起,夜间经营秩序乱象整治率达到95%以上。

  商业街是广告商的必争之地。在我市和平街,不长的一条街上竟然设置了17块跨街广告牌,既影响市容市貌,又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还市民一片整洁,我市打响广告牌匾治理攻坚战,共拆除户外广告牌匾7万多平方米。“焦作的天大了,走在城区的路上不压抑了。”这是焦作市民的一大感受。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市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日益丰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正在成为现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看,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怀川大地铺展。

(记者 孙国利)

 

总值班:胡培军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王建新

编 辑:刘 佳

校 对:姬 祥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创”出的生态文明
    ——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文明的焦作实践
    2023-11-24 10:54:52    来源:焦作日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焦作未来。

      阔别焦作10年后,在外地工作的唐先生再次回到焦作,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以前大量破旧的城中村不见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南水北调渠两侧的绿化带游人不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色商业街区热闹非凡,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不少时尚元素……

      我市这座百年煤炭工业城,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把老矿区变成了美丽舒适的宜居之地。

      行人过马路时,机动车纷纷停下来,礼让斑马线;进到集贸市场,像进了超市;主要街道的人行道慢车道都进行了改造……清爽、舒心、文明,是焦作这座城市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

      从百年煤城到山水园林城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这座北方小城,在经济转型的同时,用“创”出来的生态文明,逐步提升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北山、中川、南滩”的地貌特征为这里蕴藏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太极圣地、山水焦作”两大名片更是享誉世界。这里具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曾经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焦作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

      眼下,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项目贯穿城区东西,为大美焦作增添了美丽画卷。“水袖流云”“枫林晚秋”“诗画太行”等12个南水北调节点公园,形成了一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凝翠叠绿、姹紫嫣红、游人如织的精美画卷。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两山”理念指引焦作经济社会绿色变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焦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迈向新境界。

      尽管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战略位置,主动抬高生态标杆,着力破解突出问题,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之路。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焦作转型发展底色和底气实现双转变——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指标较2021年大幅提升,大气治理经验做法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表扬和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成为全省标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部完工。

      我市生态转型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新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的不罢休。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印证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说明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022年,全市PM10、PM2.5、优良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环保工作作为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全市6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节能降碳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4个。静脉产业园东、西部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前建成点火投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式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超100万千瓦。

      初冬时节,焦作北部山区青山如黛,蜿蜒的柏油路掩映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眼前的美景,让人很难与昔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联系起来。

      北山曾是焦作的“黄金带”,采矿业支撑了经济建设,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然而,成年累月的私挖乱采和非法经营加工行为猖獗,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山体千疮百孔。

      为大山“疗伤”,经过治理,焦作大山的“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覆盖,环城森林体系初具规模。如何让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成为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北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努力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加快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

      从满目疮痍的采石场,到满眼翠绿的山峦,再到一批精品民宿、房车营地建成投用,我市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世纪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不依赖矿产资源的“靠山吃山”新路子。

      昨日,记者来到我市北部的缝山公园。住在附近中森家园小区的老人刘家林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北部山区每天炮声隆隆、尘土飞扬,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变成了千疮百孔的荒山,矿渣、采坑占用了大量林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开展北部山区生态建设攻坚,建成了缝山公园,这里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龙翔矿山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一批集休闲、郊游、健身、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景观效果良好、综合效益显著的矿山公园陆续建成。

      放眼南望,大沙河两岸波光粼粼、水鸟翩跹,过去的“臭水沟”,蝶变成群众眼中的“生态河”“幸福河”。“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生态环境更好了!”市民道出了眼中的变化,和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群峰叠翠、林海苍茫,流水潺湲、鸟语花香……

      生态文明,需要“内外兼修”。在自然生态不断修复的基础上,我市又在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上下起了功夫。我市把群众最关注、市民最有怨言、最影响城市形象的广告牌匾、占道经营、交通秩序、农贸(集贸)市场、城中村、居民楼院、背街小巷等11项内容作为整治重点,强力攻坚。

      “如今,再也不见了漫天的油烟、油腻的道路,人行道也重新‘回归’。”采访中记者发现,曾经广受诟病的东苑路夜市大排档已经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我市共取缔店外经营1800余起,夜间经营秩序乱象整治率达到95%以上。

      商业街是广告商的必争之地。在我市和平街,不长的一条街上竟然设置了17块跨街广告牌,既影响市容市貌,又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还市民一片整洁,我市打响广告牌匾治理攻坚战,共拆除户外广告牌匾7万多平方米。“焦作的天大了,走在城区的路上不压抑了。”这是焦作市民的一大感受。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市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日益丰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正在成为现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看,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怀川大地铺展。

    (记者 孙国利)

     

    总值班:胡培军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王建新

    编 辑:刘 佳

    校 对:姬 祥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