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新华全媒头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更新时间:2024/6/28 10:19:21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6月27日电 题: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新华社记者

  水,是生命之源,在西北干旱地区尤为珍贵。

  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富平县,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多年来,这个西北小城却因自然缺水,发展受到限制。

  进入新时代,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规划城乡供水,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批特色产业因水而兴。

  水润山川,物华丰美。今天的富平县,正焕发出和美的水韵华彩。

      饮水之变:从缺水喝到喝上优质水

  忙活小卖部生意的间隙,富平县褚塬村村民刘海峰总喜欢烧一壶水,泡一杯茶。

  “以前的水发涩,现在的水好喝,你尝尝!”说起近年来的生活变化,刘海峰的笑容里带着满足,“我从来不敢想,有一天能喝上这么好的水。”

  富平县地处渭北“旱腰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8%。曾经,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为吃水发愁。

  褚塬村村委会副主任孙昌元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前,村民吃水靠从井里打水、用水窖收集雨水,旱季雨水少,还得花高价钱去别处买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储水大缸,但也经常不够用。”

  20世纪90年代,村里打了口深井,给每家每户铺上管道,但水压不够,没法保证24小时供水。

  2012年5月,县里饮水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村里才正式通上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

  2022年5月,水质更好的秦岭黑河水正式引入富平,替代了部分原有水源。

  在中央和省、市支持下,富平县投资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先后建成县城南塬、北塬2座水厂,将城区自来水厂的饮用水统筹管理,供向农村缺水地区的居民;建成农村跨镇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3处,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8.35%,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令人期待的是,引汉济渭三期工程和东庄水库供水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建设,建成投用后将为富平引来更多优质饮用水。

  “虽然富平县饮水安全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受水源客观条件限制,仍有提升空间。”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陈锡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强化水质监测,不断提高用水质量。

  

      环境之变:“荒滩沟”变“幸福川”

  夏日清晨,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荷花摇曳,水鸟嬉戏,鱼群畅游……这悠闲惬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石川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和富平人民的“母亲河”,从县城穿城而过,它的支流温泉河位于县城北部。10多年前,“荒滩沟”还是当地百姓提到这两条家乡河时的第一印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温泉河更是几近断流。

  “只见石,不见川,下点儿雨就成臭水沟。”64岁的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回忆起儿时河岸景象时如是说。

  一定要治理好“母亲河”!从2014年起,富平县对石川河及温泉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10.4公里,治理河道31.2公里。

  河不能没有水。为解决石川河缺水问题,经过研究论证,富平县稳步推进“节水增水”工程,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在两河畔,将经过达标处理的中水注入河中,再在河中种植水生植物,对中水进行净化,实现“中水补充河水,河水净化中水”的循环再利用。

  一方面加强宣传惜水、节水,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补水、调水。2017年,富平县建立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汩汩活水从周边水库和灌区涌入石川河。

  截至目前,富平的两河综合治理累计恢复水面1500亩、湿地植被2000亩,石川河渭南断面水质从V类升至Ⅲ类。

  富平县副县长张增选说,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年均举办30多场文体活动,惠及百万人次。

  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不只显现在水面、岸边。

  在齐村镇街子村,记者看到田间有一口泉水正向外翻涌。

  “往西走,还有三口泉水往外冒,药王泉、油坊泉……”齐村镇党委书记齐杲如数家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近千亩荷花在泉水积蓄的池塘中绽放。

  齐杲说,这片区域以前泉眼密布,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泉水就没了。2022年11月的一天,有村民看到复涌的泉水,全村欢呼雀跃。

  富平县水资源中心主任房豹子告诉记者,古泉复涌是富平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的一大见证。

  “这些年我们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累计关停了城区内36眼工业、生活自备井,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了16.39米。”房豹子说。

      发展之变:水润旱塬百业兴

  多年前,由于缺水,富平县不少村庄种地只能靠天吃饭,勉强温饱,发展无从谈起。如今,治水兴水激发了富民产业的发展生机。

  盛夏傍晚,在富平县新庄村,七旬老农李文龙打理着家门口的小菜园。

  “过去这塬上就种些耐旱的小麦、红薯。如今有了水,原本的薄田变成了良田,小麦亩产从五六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加上再种一季玉米,收入更高了。”李文龙说。

  新庄村所在的荆山塬,是典型的旱塬。多年来,富平县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持续对泾惠渠灌区等进行现代化改造,在对原有干支渠节水改造的基础上,配套完善了各级支渠,共计建成灌溉渠道2160公里,引来泾河水、黄河水等,很多旱塬地浇上了水。

  目前,新庄村不仅养殖奶山羊4000余只,还搭建大棚140座,种植樱桃、草莓等千余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富平灌溉面积达到84.4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6.14万亩。”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响利说。

  在新庄村不远处的饲草种植基地,紫花苜蓿长势良好,引得彩蝶翩翩起舞。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印说:“紫花苜蓿是优质饲草,一年需要灌溉四次。如果是过去缺水的状态,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这400亩种植基地。”

  10年间,该公司的奶山羊数量从200只增长到1万只。“2008年,通过泾惠渠引来泾河水,荆山塬有了水的滋润,产业才迎来了好时机!”王宝印说。

  富平县过去不仅缺水,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近年来,富平县将水土保持作为工作重点,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89.76%。不仅为荒坡披上了绿色,减少了自然灾害,也让农民发展生产有了更大空间。

  在富平县庄里镇的柿园里,柿子已经累累满枝。

  “我们这一带山区坡地以前水土流失严重,柿子树很难成片。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后,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庄里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代武说。

  富平柿饼是远近闻名的舌尖美味。目前,富平县柿树种植面积36万余亩中,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全县人口约四分之一忙碌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年产鲜柿28万吨、柿饼7万吨,总产值达65亿元,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滴滴清水,滋润心田。新庄村一面充满笑脸的照片墙,浓缩了富平百姓对乐水兴业美好生活的向往。

  “富平县位于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破解水资源短缺的突出矛盾,努力探索人水和谐发展道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张洪星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富平水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从缺水少绿,到因水而变、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富平小城的发展见证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记者秦大军、张京品、胡璐、姜辰蓉、郑昕)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华全媒头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2024/6/28 10:19:21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6月27日电 题: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新华社记者

      水,是生命之源,在西北干旱地区尤为珍贵。

      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富平县,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多年来,这个西北小城却因自然缺水,发展受到限制。

      进入新时代,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规划城乡供水,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批特色产业因水而兴。

      水润山川,物华丰美。今天的富平县,正焕发出和美的水韵华彩。

          饮水之变:从缺水喝到喝上优质水

      忙活小卖部生意的间隙,富平县褚塬村村民刘海峰总喜欢烧一壶水,泡一杯茶。

      “以前的水发涩,现在的水好喝,你尝尝!”说起近年来的生活变化,刘海峰的笑容里带着满足,“我从来不敢想,有一天能喝上这么好的水。”

      富平县地处渭北“旱腰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8%。曾经,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为吃水发愁。

      褚塬村村委会副主任孙昌元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前,村民吃水靠从井里打水、用水窖收集雨水,旱季雨水少,还得花高价钱去别处买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储水大缸,但也经常不够用。”

      20世纪90年代,村里打了口深井,给每家每户铺上管道,但水压不够,没法保证24小时供水。

      2012年5月,县里饮水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村里才正式通上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

      2022年5月,水质更好的秦岭黑河水正式引入富平,替代了部分原有水源。

      在中央和省、市支持下,富平县投资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先后建成县城南塬、北塬2座水厂,将城区自来水厂的饮用水统筹管理,供向农村缺水地区的居民;建成农村跨镇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3处,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8.35%,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令人期待的是,引汉济渭三期工程和东庄水库供水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建设,建成投用后将为富平引来更多优质饮用水。

      “虽然富平县饮水安全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受水源客观条件限制,仍有提升空间。”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陈锡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强化水质监测,不断提高用水质量。

      

          环境之变:“荒滩沟”变“幸福川”

      夏日清晨,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荷花摇曳,水鸟嬉戏,鱼群畅游……这悠闲惬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石川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和富平人民的“母亲河”,从县城穿城而过,它的支流温泉河位于县城北部。10多年前,“荒滩沟”还是当地百姓提到这两条家乡河时的第一印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温泉河更是几近断流。

      “只见石,不见川,下点儿雨就成臭水沟。”64岁的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回忆起儿时河岸景象时如是说。

      一定要治理好“母亲河”!从2014年起,富平县对石川河及温泉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10.4公里,治理河道31.2公里。

      河不能没有水。为解决石川河缺水问题,经过研究论证,富平县稳步推进“节水增水”工程,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在两河畔,将经过达标处理的中水注入河中,再在河中种植水生植物,对中水进行净化,实现“中水补充河水,河水净化中水”的循环再利用。

      一方面加强宣传惜水、节水,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补水、调水。2017年,富平县建立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汩汩活水从周边水库和灌区涌入石川河。

      截至目前,富平的两河综合治理累计恢复水面1500亩、湿地植被2000亩,石川河渭南断面水质从V类升至Ⅲ类。

      富平县副县长张增选说,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年均举办30多场文体活动,惠及百万人次。

      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不只显现在水面、岸边。

      在齐村镇街子村,记者看到田间有一口泉水正向外翻涌。

      “往西走,还有三口泉水往外冒,药王泉、油坊泉……”齐村镇党委书记齐杲如数家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近千亩荷花在泉水积蓄的池塘中绽放。

      齐杲说,这片区域以前泉眼密布,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泉水就没了。2022年11月的一天,有村民看到复涌的泉水,全村欢呼雀跃。

      富平县水资源中心主任房豹子告诉记者,古泉复涌是富平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的一大见证。

      “这些年我们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累计关停了城区内36眼工业、生活自备井,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了16.39米。”房豹子说。

          发展之变:水润旱塬百业兴

      多年前,由于缺水,富平县不少村庄种地只能靠天吃饭,勉强温饱,发展无从谈起。如今,治水兴水激发了富民产业的发展生机。

      盛夏傍晚,在富平县新庄村,七旬老农李文龙打理着家门口的小菜园。

      “过去这塬上就种些耐旱的小麦、红薯。如今有了水,原本的薄田变成了良田,小麦亩产从五六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加上再种一季玉米,收入更高了。”李文龙说。

      新庄村所在的荆山塬,是典型的旱塬。多年来,富平县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持续对泾惠渠灌区等进行现代化改造,在对原有干支渠节水改造的基础上,配套完善了各级支渠,共计建成灌溉渠道2160公里,引来泾河水、黄河水等,很多旱塬地浇上了水。

      目前,新庄村不仅养殖奶山羊4000余只,还搭建大棚140座,种植樱桃、草莓等千余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富平灌溉面积达到84.4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6.14万亩。”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响利说。

      在新庄村不远处的饲草种植基地,紫花苜蓿长势良好,引得彩蝶翩翩起舞。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印说:“紫花苜蓿是优质饲草,一年需要灌溉四次。如果是过去缺水的状态,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这400亩种植基地。”

      10年间,该公司的奶山羊数量从200只增长到1万只。“2008年,通过泾惠渠引来泾河水,荆山塬有了水的滋润,产业才迎来了好时机!”王宝印说。

      富平县过去不仅缺水,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近年来,富平县将水土保持作为工作重点,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89.76%。不仅为荒坡披上了绿色,减少了自然灾害,也让农民发展生产有了更大空间。

      在富平县庄里镇的柿园里,柿子已经累累满枝。

      “我们这一带山区坡地以前水土流失严重,柿子树很难成片。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后,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庄里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代武说。

      富平柿饼是远近闻名的舌尖美味。目前,富平县柿树种植面积36万余亩中,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全县人口约四分之一忙碌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年产鲜柿28万吨、柿饼7万吨,总产值达65亿元,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滴滴清水,滋润心田。新庄村一面充满笑脸的照片墙,浓缩了富平百姓对乐水兴业美好生活的向往。

      “富平县位于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破解水资源短缺的突出矛盾,努力探索人水和谐发展道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张洪星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富平水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从缺水少绿,到因水而变、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富平小城的发展见证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记者秦大军、张京品、胡璐、姜辰蓉、郑昕)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