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8/7 10:17:03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题: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黄玥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6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举行。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造福世界。

  研讨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共同发布联合撰写的智库报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和世界贡献》。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展开了深入充分的交流探讨,为国际社会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抓住关键时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形势环境愈发复杂严峻,改革发展任务之艰前所未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向我们提出更加艰深的考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曲青山表示,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将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将让中国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携手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表示,全会标定中国发展航向,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必将开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全会在改革方向、目标、策略、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不仅为谋划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战略指引,也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认为,立足关键时期,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时期’,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走向未来的使命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走向未来,要牢牢把握“关键时期”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张士义表示,中共中央确定了到2029年完成所有改革任务的时间表,但这些改革的影响将远远超出这一时间点。或许到2035年甚至2050年,才能真正认识这些改革的历史贡献和总体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改革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作出部署。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任卫东表示,“因地制宜”四个字,是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也是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新需求和新供给,为其他国家和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会,助力世界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崔友平表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包括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培养新型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以科技创新推进劳动资料升级、劳动对象拓展,加快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刻的发展命题,也是深刻的改革命题。”新华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邹伟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技术和产业的竞争,也是国家制度的竞争,还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重要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释放发展动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国专家铁木尔认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生活体验。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发展潜力巨大,将会带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扩大高水平开放,在互利共赢中分享发展机遇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提供发展新机遇、开拓繁荣新境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表示,中国永远不会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民的贡献。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机遇,包括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合作机遇。

  “放眼世界,中国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能够40多年持续不断地推进一件事,那就是改革。”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倪四义认为,中国共产党以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蹄疾步稳的改革智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改革魄力,推动许多领域改革取得扎实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也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表示,世界各国在走向未来过程中,前途相关、命运与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现代化建设领域的特殊性重大风险挑战。只有团结协作,携起手来,才能共同应对好风险挑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通过国际发展合作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三大全球倡议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总结与分享,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

  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多·阿尔瓦雷斯说,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其自身经历向世界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也给其他更多国家树立了和平、友好、发展、团结的典范。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综述
    2024/8/7 10:17:03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题: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黄玥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研讨会6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举行。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造福世界。

      研讨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共同发布联合撰写的智库报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和世界贡献》。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展开了深入充分的交流探讨,为国际社会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抓住关键时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形势环境愈发复杂严峻,改革发展任务之艰前所未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向我们提出更加艰深的考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曲青山表示,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将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将让中国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携手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表示,全会标定中国发展航向,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必将开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全会在改革方向、目标、策略、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不仅为谋划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战略指引,也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认为,立足关键时期,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时期’,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走向未来的使命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走向未来,要牢牢把握“关键时期”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张士义表示,中共中央确定了到2029年完成所有改革任务的时间表,但这些改革的影响将远远超出这一时间点。或许到2035年甚至2050年,才能真正认识这些改革的历史贡献和总体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改革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作出部署。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任卫东表示,“因地制宜”四个字,是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也是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新需求和新供给,为其他国家和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会,助力世界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崔友平表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包括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培养新型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以科技创新推进劳动资料升级、劳动对象拓展,加快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刻的发展命题,也是深刻的改革命题。”新华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邹伟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技术和产业的竞争,也是国家制度的竞争,还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重要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释放发展动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国专家铁木尔认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生活体验。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发展潜力巨大,将会带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扩大高水平开放,在互利共赢中分享发展机遇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提供发展新机遇、开拓繁荣新境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表示,中国永远不会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民的贡献。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机遇,包括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合作机遇。

      “放眼世界,中国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能够40多年持续不断地推进一件事,那就是改革。”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倪四义认为,中国共产党以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蹄疾步稳的改革智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改革魄力,推动许多领域改革取得扎实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也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表示,世界各国在走向未来过程中,前途相关、命运与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现代化建设领域的特殊性重大风险挑战。只有团结协作,携起手来,才能共同应对好风险挑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通过国际发展合作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三大全球倡议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总结与分享,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

      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多·阿尔瓦雷斯说,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其自身经历向世界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也给其他更多国家树立了和平、友好、发展、团结的典范。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