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上天、入地、下海: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更新时间:2025/1/22 9:55:44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上天、入地、下海: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油”多“铀”好!从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到世界级锂成矿带,从锆铪资源改变全部依赖进口到改变铌资源“受制于人”局面……进入2025年,我国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重大找矿成果为何不断涌现?21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给出答案。

          从高原到平川:理论创新突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生长,引发周边的稳定大陆块体发生改造和破坏,这个碰撞和改造过程,控制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报告中,“世界级”“首次”“最大”是高频词,最有震撼力的是理论创新。

      “我国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模式,青藏高原仍然在生长之中!3000多万年以来向东生长了300公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侯增谦说,这破解了学术界关于青藏高原东向生长驱动机制的难题,为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所有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深部解决方案,是当代地质人的责任和使命。”侯增谦说。

      理论突破是此次找矿突破的组成部分。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

      这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空天对地观测:从卫星到航遥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好不好、关键靠航遥”。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是找矿主战场的“侦察兵”和“尖刀连”。

      据介绍,经过几十年持续技术攻关,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创建了第三代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初步具备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综合勘查能力,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高海拔、深切割地区“人上不去”“装备上不去”是制约找矿新发现的掣肘堵点,轻量化、小型化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装备是问题解决的“牛鼻子”。

      国产航空重磁测量系统在羌塘盆地成功应用,无人机航空重磁系统等无人勘查关键技术,在找矿主战场大显身手。山东齐河-禹城深覆盖区成功解决精准识别难题。新疆北山启鑫浅覆盖区实现铜镍多金属矿找矿突破。陕西深化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在找矿中规模化应用。宁夏建成遥感地质野外调查采集系统。

      2025年,“地质一号”卫星将发射,同时研发“地质二号”先导星,推进地球物理、高光谱和微纳卫星协同发展。卫星观测将形成数据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空中观测将加快推进航空重力、时间域航空电磁、全谱段无人机勘查等自研系统实用化。

          向海图强:加强海洋资源调查

      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工作加快推进。

      当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产量重要增长极,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领跑全球。2025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4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成效明显。优选评价南海北部油气区块,支撑首次以竞争性方式出让海域油气区块。组织实施我国首次东海载人深潜科考,获多项重要发现。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事关深海科技创新发展、事关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事关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2025年,我国将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加强船舶运行管理团队建设,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共享机制。统筹做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推进南黄海、南海等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潜力,完善井位建议。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探测将构建深海钻探技术装备体系,加大面向深部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加快无人化、智能化探测平台研制应用。

      科技创新就是星辰大海。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人说,深地、深海、深空正成为战略新疆域,从地质科学发展看,我国将以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构建“星空地海井”一体化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加快推动地质调查范式变革。

    新闻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上天、入地、下海: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2025/1/22 9:55:44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上天、入地、下海: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油”多“铀”好!从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到世界级锂成矿带,从锆铪资源改变全部依赖进口到改变铌资源“受制于人”局面……进入2025年,我国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重大找矿成果为何不断涌现?21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给出答案。

          从高原到平川:理论创新突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生长,引发周边的稳定大陆块体发生改造和破坏,这个碰撞和改造过程,控制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报告中,“世界级”“首次”“最大”是高频词,最有震撼力的是理论创新。

      “我国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模式,青藏高原仍然在生长之中!3000多万年以来向东生长了300公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侯增谦说,这破解了学术界关于青藏高原东向生长驱动机制的难题,为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所有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深部解决方案,是当代地质人的责任和使命。”侯增谦说。

      理论突破是此次找矿突破的组成部分。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

      这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空天对地观测:从卫星到航遥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好不好、关键靠航遥”。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是找矿主战场的“侦察兵”和“尖刀连”。

      据介绍,经过几十年持续技术攻关,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创建了第三代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初步具备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综合勘查能力,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高海拔、深切割地区“人上不去”“装备上不去”是制约找矿新发现的掣肘堵点,轻量化、小型化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装备是问题解决的“牛鼻子”。

      国产航空重磁测量系统在羌塘盆地成功应用,无人机航空重磁系统等无人勘查关键技术,在找矿主战场大显身手。山东齐河-禹城深覆盖区成功解决精准识别难题。新疆北山启鑫浅覆盖区实现铜镍多金属矿找矿突破。陕西深化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在找矿中规模化应用。宁夏建成遥感地质野外调查采集系统。

      2025年,“地质一号”卫星将发射,同时研发“地质二号”先导星,推进地球物理、高光谱和微纳卫星协同发展。卫星观测将形成数据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空中观测将加快推进航空重力、时间域航空电磁、全谱段无人机勘查等自研系统实用化。

          向海图强:加强海洋资源调查

      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工作加快推进。

      当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产量重要增长极,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领跑全球。2025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4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成效明显。优选评价南海北部油气区块,支撑首次以竞争性方式出让海域油气区块。组织实施我国首次东海载人深潜科考,获多项重要发现。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事关深海科技创新发展、事关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事关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2025年,我国将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加强船舶运行管理团队建设,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共享机制。统筹做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推进南黄海、南海等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潜力,完善井位建议。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探测将构建深海钻探技术装备体系,加大面向深部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加快无人化、智能化探测平台研制应用。

      科技创新就是星辰大海。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人说,深地、深海、深空正成为战略新疆域,从地质科学发展看,我国将以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构建“星空地海井”一体化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加快推动地质调查范式变革。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