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送别黄旭华:深海无言赤子心
    更新时间:2025/2/11 9:30:37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武汉2月10日电 题:送别黄旭华:深海无言赤子心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温竞华、熊琦

      深潜无声,热血难凉。

      此刻,鲜红的党旗覆盖着这位1949年春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

      在君子兰、百合和菊花的簇拥下,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静静安卧。

      2月10日,湖北武汉,武昌殡仪馆。黄旭华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哀乐低回。告别厅两侧悬挂着挽联:“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黄旭华的亲属、同事、有关单位代表、自发从各地赶来的群众等,佩上白花,缓缓走进告别厅。

          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坐在轮椅上,强忍悲痛,坚持着同前来吊唁的来宾握手致谢。

      相濡以沫近70载,她默默陪伴他,走过“深潜”人生。

      生前,他的生活都是她操持,今天,他的衣着依然由她亲自准备。

      这一次,黄旭华没有戴他常戴的那条围巾。围巾已经磨到起球,那是他最珍视的母亲的遗物。家人们选择把它留下来当作纪念。

      “妈妈说,爸爸怕冷,要多穿点。他一直都舍不得穿的真丝内衣,今天穿在了最里头。”小女儿黄峻哽咽着说。

      为了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黄旭华一“潜”就是30个年头。亏欠,是黄旭华生前提到家人时,最常说的词。

      父母兄妹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妻子女儿很长时间才能见上他一面。女儿想去中山公园划船的愿望,黄旭华一直没有机会补上……

      “父亲从小教育我们:国家、工作是第一位,自己的事情要往后放。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从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抱怨。”黄峻说。

      “黄老说,生前陪父母太少了,百年之后再来弥补。”黄旭华的助手说,黄老的遗愿是把骨灰送回家乡。

      爱如深海,寂静辽阔。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我们的无声,是为了让祖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声。”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80多岁的曹志荣赶来送老所长最后一程。

      无限的思绪仿佛又带着他回到和老所长一起奋战的峥嵘岁月:工作区到宿舍要走10多公里,海边小路多碎石,只有1米多宽,黄旭华带头唱歌为大家鼓劲,最常唱的是那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无悔,一生许给家国事业

      告别厅中央,“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的横幅下方,彩色遗像上的黄旭华笑容慈祥。

      胞弟黄绍赞凝望着哥哥,又一次情难自已:“后辈一定会发扬你的精神,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好事情,请你放心。”

      1948年,黄绍赞小学毕业时,黄旭华特地勉励他要努力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为国家做事情。也是在这一年,还在交通大学读大三的黄旭华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头,毫不犹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8年,一纸调令划破平静。30岁出头的黄旭华告别双亲,仅留下一个信箱代号,从此隐入“大海”。

      无图纸、无专家、无经验,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下的“三无”绝境,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几万个数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将核潜艇的重量精确至小数点后几位,用“斤斤计较”的严谨铸就共和国重器;年过花甲亲自登艇深潜试验,创造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

      于深海处听惊雷。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跻身“核潜艇俱乐部”第五席,大洋深处从此有了来自东方的“钢铁蛟龙”!

      等身高的资料和小山般的书籍,见证了黄旭华数十年的日常。

      人生的最后几年,黄旭华一直在整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的资料。在病榻上,他还放心不下,总说:“我不服输,就差一两年,就可以全部整理好了,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黄忠宝记得黄旭华曾说,“事业”与“职业”的不同,在于“事业”是一生追求、永不后悔、孜孜不倦的目标。

          无尽,星辰照亮后来人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武昌殡仪馆告别厅外的广场上站满群众。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人们手捧菊花,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

      悼念的人群中,有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

      “我获奖后,黄老在医院里给我写了贺信。后来我去看他,他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但还要坚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20岁的大学生蒋宇轩从郑州赶来。“从我10岁第一次知道黄老开始,他以身许国的故事就伴随着我的成长。听闻他走了,无论如何也要来送送他。”

      黄女士带着一双儿女,坐了13个小时火车从深圳赶来。“孩子们在课上都听过黄爷爷的故事,这样的老先生,后人不会忘记。”

      全国各地的远程下单,让鲜花沿着殡仪馆的围墙摆满。有人留下为黄旭华手绘的图画,有孩子留下《海底两万里》的书册。

      黄旭华生前工作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外,曾经生活的广东汕尾故居前,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院大楼里……满是自发送来的鲜花与字条。

      2020年1月,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陪他一起去北京领奖的工作人员回忆,过了不久,她收到一张黄旭华手书的清单,上面列明了奖金捐赠的单位和数目,分赠给科研、教育、科普三个方向。

      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也曾是潜艇研制队伍的一员,“我同黄老不认识,但我理解他。隐姓埋名,做祖国建设的一块砖,我们这一代人吃过苦,但坚持过来了。现在国家后继有人,我们很高兴,希望你们这代人会更好。”

      “05后”的苏泽凯是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旭华班”的第一批学生。他说:“虽然从未见过黄老,但每天走过‘旭华路’、看到黄老的题词,就感到前辈的精神仿若星辰,始终照亮我们。”

      一捧捧绽放的菊花,抚慰着寒冬里的哀恸。一句句真诚的缅怀,致敬着一个国家的记忆与精神。

      李世英和女儿、亲友们上前,在黄旭华身边围成半圆,做最后的告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亲人们泪如雨下,唱起了这首黄旭华生前爱听的《送别》。

      “要到最后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才能唱它。”黄峻说,“但我不愿相信,永不畏难、永不服输的爸爸,真的离开了!”

      “送别黄老!致敬国之脊梁!”

      “我们追的星,就应该是这样伟大的人。”

      “吾辈定当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不负前辈期望!”

      此刻,从武汉的人群到故乡的人民,从听他宣讲科学家精神的中小学生到读着他故事的亿万网民,缅怀的声音,汇成前行的力量,磅礴不息。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送别黄旭华:深海无言赤子心
    2025/2/11 9:30:37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武汉2月10日电 题:送别黄旭华:深海无言赤子心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温竞华、熊琦

      深潜无声,热血难凉。

      此刻,鲜红的党旗覆盖着这位1949年春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

      在君子兰、百合和菊花的簇拥下,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静静安卧。

      2月10日,湖北武汉,武昌殡仪馆。黄旭华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哀乐低回。告别厅两侧悬挂着挽联:“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黄旭华的亲属、同事、有关单位代表、自发从各地赶来的群众等,佩上白花,缓缓走进告别厅。

          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坐在轮椅上,强忍悲痛,坚持着同前来吊唁的来宾握手致谢。

      相濡以沫近70载,她默默陪伴他,走过“深潜”人生。

      生前,他的生活都是她操持,今天,他的衣着依然由她亲自准备。

      这一次,黄旭华没有戴他常戴的那条围巾。围巾已经磨到起球,那是他最珍视的母亲的遗物。家人们选择把它留下来当作纪念。

      “妈妈说,爸爸怕冷,要多穿点。他一直都舍不得穿的真丝内衣,今天穿在了最里头。”小女儿黄峻哽咽着说。

      为了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黄旭华一“潜”就是30个年头。亏欠,是黄旭华生前提到家人时,最常说的词。

      父母兄妹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妻子女儿很长时间才能见上他一面。女儿想去中山公园划船的愿望,黄旭华一直没有机会补上……

      “父亲从小教育我们:国家、工作是第一位,自己的事情要往后放。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从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抱怨。”黄峻说。

      “黄老说,生前陪父母太少了,百年之后再来弥补。”黄旭华的助手说,黄老的遗愿是把骨灰送回家乡。

      爱如深海,寂静辽阔。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我们的无声,是为了让祖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声。”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80多岁的曹志荣赶来送老所长最后一程。

      无限的思绪仿佛又带着他回到和老所长一起奋战的峥嵘岁月:工作区到宿舍要走10多公里,海边小路多碎石,只有1米多宽,黄旭华带头唱歌为大家鼓劲,最常唱的是那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无悔,一生许给家国事业

      告别厅中央,“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的横幅下方,彩色遗像上的黄旭华笑容慈祥。

      胞弟黄绍赞凝望着哥哥,又一次情难自已:“后辈一定会发扬你的精神,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好事情,请你放心。”

      1948年,黄绍赞小学毕业时,黄旭华特地勉励他要努力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为国家做事情。也是在这一年,还在交通大学读大三的黄旭华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头,毫不犹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8年,一纸调令划破平静。30岁出头的黄旭华告别双亲,仅留下一个信箱代号,从此隐入“大海”。

      无图纸、无专家、无经验,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下的“三无”绝境,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几万个数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将核潜艇的重量精确至小数点后几位,用“斤斤计较”的严谨铸就共和国重器;年过花甲亲自登艇深潜试验,创造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

      于深海处听惊雷。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跻身“核潜艇俱乐部”第五席,大洋深处从此有了来自东方的“钢铁蛟龙”!

      等身高的资料和小山般的书籍,见证了黄旭华数十年的日常。

      人生的最后几年,黄旭华一直在整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的资料。在病榻上,他还放心不下,总说:“我不服输,就差一两年,就可以全部整理好了,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黄忠宝记得黄旭华曾说,“事业”与“职业”的不同,在于“事业”是一生追求、永不后悔、孜孜不倦的目标。

          无尽,星辰照亮后来人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武昌殡仪馆告别厅外的广场上站满群众。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人们手捧菊花,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

      悼念的人群中,有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

      “我获奖后,黄老在医院里给我写了贺信。后来我去看他,他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但还要坚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20岁的大学生蒋宇轩从郑州赶来。“从我10岁第一次知道黄老开始,他以身许国的故事就伴随着我的成长。听闻他走了,无论如何也要来送送他。”

      黄女士带着一双儿女,坐了13个小时火车从深圳赶来。“孩子们在课上都听过黄爷爷的故事,这样的老先生,后人不会忘记。”

      全国各地的远程下单,让鲜花沿着殡仪馆的围墙摆满。有人留下为黄旭华手绘的图画,有孩子留下《海底两万里》的书册。

      黄旭华生前工作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外,曾经生活的广东汕尾故居前,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院大楼里……满是自发送来的鲜花与字条。

      2020年1月,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陪他一起去北京领奖的工作人员回忆,过了不久,她收到一张黄旭华手书的清单,上面列明了奖金捐赠的单位和数目,分赠给科研、教育、科普三个方向。

      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也曾是潜艇研制队伍的一员,“我同黄老不认识,但我理解他。隐姓埋名,做祖国建设的一块砖,我们这一代人吃过苦,但坚持过来了。现在国家后继有人,我们很高兴,希望你们这代人会更好。”

      “05后”的苏泽凯是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旭华班”的第一批学生。他说:“虽然从未见过黄老,但每天走过‘旭华路’、看到黄老的题词,就感到前辈的精神仿若星辰,始终照亮我们。”

      一捧捧绽放的菊花,抚慰着寒冬里的哀恸。一句句真诚的缅怀,致敬着一个国家的记忆与精神。

      李世英和女儿、亲友们上前,在黄旭华身边围成半圆,做最后的告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亲人们泪如雨下,唱起了这首黄旭华生前爱听的《送别》。

      “要到最后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才能唱它。”黄峻说,“但我不愿相信,永不畏难、永不服输的爸爸,真的离开了!”

      “送别黄老!致敬国之脊梁!”

      “我们追的星,就应该是这样伟大的人。”

      “吾辈定当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不负前辈期望!”

      此刻,从武汉的人群到故乡的人民,从听他宣讲科学家精神的中小学生到读着他故事的亿万网民,缅怀的声音,汇成前行的力量,磅礴不息。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