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情绪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
    更新时间:2025/3/27 10:01:59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情绪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

      新华社记者王秋韵、陈一帆、白佳丽

      “放青松”摆件、“好运兰”绿植、“拒绝蕉绿”捏捏乐……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人的床前和桌头。“为情绪买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北京西单大悦城泡泡玛特门店内,多名顾客询问《哪吒之魔童闹海》“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是否有货。

      一名店员介绍,该盲盒单价69元。目前,店里和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可以预售,但发货时间已排到了几个月后。平台数据显示,该产品月销量超过10万。有消费者表示,拆开盲盒看到手办的瞬间让人无比愉快。

      “情绪经济”正在点燃年轻人消费热情。

      在成都,天府红、天府国际动漫城里挤满了穿着各式二次元服装的“吃谷”年轻人,当地人形容“二次元拯救老牌商场”;在杭州,限定版“西湖醋鱼”毛绒玩具登上热搜,售卖过程中,还原捕鱼、称重、清理、下锅、调味全流程,独特的“过家家式”消费体验成为年轻人的“解压新宠”;在长沙,万家丽广场三层楼被打造成了密室逃脱的乐园,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与追捧……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到情感驱动,追求产品本身带来的情感满足和心理慰藉,进而达成对心理的补偿的行为。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年轻人为何青睐情绪消费?记者采访中发现,这缘于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宅”生活催生的情感需求,以及“Z世代”独特的消费观念。

      一些“情绪经济”产品体现出明显的数字性。近年来,“AI心理陪伴师”“AI情感咨询师”等虚拟服务在网络上走红。这些产品服务更便捷、私密,被网友称为“电子闺蜜”“电子伴侣”。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松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伴随“情绪经济”的兴起,如何对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一新兴业态进行有效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也引起社会关注。

      比如,有网友反映,有的商家销售的捏捏乐硅胶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等信息,长期把玩后出现头晕、流眼泪等状况。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店铺提供陪聊、哄睡、叫醒等虚拟商品,这些商品往往通过语音或文字聊天提供情绪价值,售卖价格在10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浏览这些商品的评论区,不少购买过的用户“吐槽”,这些情感陪伴多是基于不停地打赏,性价比不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AI陪伴类产品还存在用户相关隐私数据被窃取、泄露、滥用的风险。

      “情绪经济”,这种跨界融合、灵活多变的新业态、新模式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新挑战,需要多方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去年以来,济南、张家港、安顺等多地开展捏捏乐玩具专项整治行动。对于一些商家售卖的盲盒存在标签标识不规范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从制定负面销售清单、明确信息披露范围、鼓励建立保底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四个方面予以规范。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品的合法边界,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相关网络平台方要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各个方面的审核监督。

      针对一些AI陪伴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集成用户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数据等情况,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建议,建立AI陪伴等情绪消费相关产品的内容标准和审查机制,禁止包含色情、暴力、歧视等不良内容;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降低其误导用户或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情绪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
    2025/3/27 10:01:59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情绪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

      新华社记者王秋韵、陈一帆、白佳丽

      “放青松”摆件、“好运兰”绿植、“拒绝蕉绿”捏捏乐……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人的床前和桌头。“为情绪买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北京西单大悦城泡泡玛特门店内,多名顾客询问《哪吒之魔童闹海》“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是否有货。

      一名店员介绍,该盲盒单价69元。目前,店里和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可以预售,但发货时间已排到了几个月后。平台数据显示,该产品月销量超过10万。有消费者表示,拆开盲盒看到手办的瞬间让人无比愉快。

      “情绪经济”正在点燃年轻人消费热情。

      在成都,天府红、天府国际动漫城里挤满了穿着各式二次元服装的“吃谷”年轻人,当地人形容“二次元拯救老牌商场”;在杭州,限定版“西湖醋鱼”毛绒玩具登上热搜,售卖过程中,还原捕鱼、称重、清理、下锅、调味全流程,独特的“过家家式”消费体验成为年轻人的“解压新宠”;在长沙,万家丽广场三层楼被打造成了密室逃脱的乐园,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与追捧……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到情感驱动,追求产品本身带来的情感满足和心理慰藉,进而达成对心理的补偿的行为。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年轻人为何青睐情绪消费?记者采访中发现,这缘于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宅”生活催生的情感需求,以及“Z世代”独特的消费观念。

      一些“情绪经济”产品体现出明显的数字性。近年来,“AI心理陪伴师”“AI情感咨询师”等虚拟服务在网络上走红。这些产品服务更便捷、私密,被网友称为“电子闺蜜”“电子伴侣”。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松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伴随“情绪经济”的兴起,如何对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一新兴业态进行有效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也引起社会关注。

      比如,有网友反映,有的商家销售的捏捏乐硅胶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等信息,长期把玩后出现头晕、流眼泪等状况。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店铺提供陪聊、哄睡、叫醒等虚拟商品,这些商品往往通过语音或文字聊天提供情绪价值,售卖价格在10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浏览这些商品的评论区,不少购买过的用户“吐槽”,这些情感陪伴多是基于不停地打赏,性价比不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AI陪伴类产品还存在用户相关隐私数据被窃取、泄露、滥用的风险。

      “情绪经济”,这种跨界融合、灵活多变的新业态、新模式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新挑战,需要多方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去年以来,济南、张家港、安顺等多地开展捏捏乐玩具专项整治行动。对于一些商家售卖的盲盒存在标签标识不规范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从制定负面销售清单、明确信息披露范围、鼓励建立保底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四个方面予以规范。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品的合法边界,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相关网络平台方要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各个方面的审核监督。

      针对一些AI陪伴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集成用户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数据等情况,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建议,建立AI陪伴等情绪消费相关产品的内容标准和审查机制,禁止包含色情、暴力、歧视等不良内容;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降低其误导用户或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