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新技术 新需求 新空间——从中国国际环保展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5/4/15 9:25:18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新技术 新需求 新空间——从中国国际环保展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新华社记者高敬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日前在京举行。这一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生态环保企业、业内专家等参加,共商产业新局,共话低碳未来。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将此次活动作为一个窗口,可以观察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新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在展馆里,一个绿色的智能油桶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广西循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将这些带传感器的智能油桶放在工厂、4S店等产废单位,帮助其规范收集、存储废机油等危险废物。每一只油桶可与广西危险废物收运“一张网”信息服务平台联网,实现危险废物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广西,像这样的智能油桶,已经布放了一万多个。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一直备受关注,各类涉及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问题时有发生。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环境监管是破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正是新技术赋能生态环保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展会上,环境智能机器人、空气质量智能监测站房、新能源无人控藻船等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

      “5G技术、数字环境、AI技术等在生态环保产业界深入人心,数字未来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说,传统的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材料等,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双碳”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生态环保产业在智慧化升级、集成化改造等方面面临新要求。

      他表示,要在数字赋能方面下大力气,统筹国际国内先进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把创新作为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尽快把先进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

          新需求牵引产业体系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曲久辉介绍,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同时,生态环保产业逐步从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链条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深度延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在活动中,面对众多生态环保企业和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一下子提出多项需求——

      作为糖料产地,广西每年数百万吨蔗叶的燃烧影响空气质量,急需加强蔗叶的综合利用以减少污染;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给地下水污染管控带来挑战,急需建立精准溯源和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为治理海洋污染,广西急需研发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海漂垃圾智能监管平台……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各异,对生态环保技术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精细。这既是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空间和机遇。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向美丽中国建设,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以及一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的应用,将成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新市场拓展产业前景广阔

      与展厅里展示的各类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专业设备不同,万华生态集团展示的是一块块装修板材和一套厨房、卫生间的样板间。

      万华生态集团董事长郭兴田介绍,企业用秸秆等一年生的短周期农林剩余物替代木材,生产无醛添加人造板,不仅缓解了国内木材供需矛盾,也起到了降碳固碳作用。同时,企业发力绿色工业化定制整装,把家庭装修的集成墙体、吊顶、衣柜等部件进行精益智造和集成,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从国内市场看,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再到促进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环保产业的市场正逐步拓展,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从国际市场看,曲久辉介绍,目前众多拥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态环保企业发力“走出去”,垃圾焚烧发电、水务等领域骨干企业成功“出海”。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生态环保产业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建议,要以全球合作拓展产业空间,鼓励中国生态环保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与各国共建低碳产业链,让绿色成为全球复苏的底色。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技术 新需求 新空间——从中国国际环保展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2025/4/15 9:25:18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新技术 新需求 新空间——从中国国际环保展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新华社记者高敬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日前在京举行。这一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生态环保企业、业内专家等参加,共商产业新局,共话低碳未来。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将此次活动作为一个窗口,可以观察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新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在展馆里,一个绿色的智能油桶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广西循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将这些带传感器的智能油桶放在工厂、4S店等产废单位,帮助其规范收集、存储废机油等危险废物。每一只油桶可与广西危险废物收运“一张网”信息服务平台联网,实现危险废物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广西,像这样的智能油桶,已经布放了一万多个。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一直备受关注,各类涉及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问题时有发生。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环境监管是破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正是新技术赋能生态环保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展会上,环境智能机器人、空气质量智能监测站房、新能源无人控藻船等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

      “5G技术、数字环境、AI技术等在生态环保产业界深入人心,数字未来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说,传统的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材料等,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双碳”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生态环保产业在智慧化升级、集成化改造等方面面临新要求。

      他表示,要在数字赋能方面下大力气,统筹国际国内先进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把创新作为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尽快把先进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

          新需求牵引产业体系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曲久辉介绍,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同时,生态环保产业逐步从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链条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深度延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在活动中,面对众多生态环保企业和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一下子提出多项需求——

      作为糖料产地,广西每年数百万吨蔗叶的燃烧影响空气质量,急需加强蔗叶的综合利用以减少污染;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给地下水污染管控带来挑战,急需建立精准溯源和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为治理海洋污染,广西急需研发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海漂垃圾智能监管平台……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各异,对生态环保技术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精细。这既是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空间和机遇。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向美丽中国建设,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以及一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的应用,将成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新市场拓展产业前景广阔

      与展厅里展示的各类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专业设备不同,万华生态集团展示的是一块块装修板材和一套厨房、卫生间的样板间。

      万华生态集团董事长郭兴田介绍,企业用秸秆等一年生的短周期农林剩余物替代木材,生产无醛添加人造板,不仅缓解了国内木材供需矛盾,也起到了降碳固碳作用。同时,企业发力绿色工业化定制整装,把家庭装修的集成墙体、吊顶、衣柜等部件进行精益智造和集成,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从国内市场看,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再到促进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环保产业的市场正逐步拓展,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从国际市场看,曲久辉介绍,目前众多拥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态环保企业发力“走出去”,垃圾焚烧发电、水务等领域骨干企业成功“出海”。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生态环保产业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建议,要以全球合作拓展产业空间,鼓励中国生态环保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与各国共建低碳产业链,让绿色成为全球复苏的底色。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