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中国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
    更新时间:2025/4/17 10:18:50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周圆、黄韬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等,中国技术和理念正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

      “如何在南极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孙宏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南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技支撑战略”启动会上说,各国在南极已经建立超90个科考站和营地,能源消耗总量不断上升,其中燃油消耗占比超90%,科考产生的污染物与碳排放逐年增加。

      孙宏斌介绍,中国率先践行绿色考察倡议。比如南极秦岭站于今年3月启用新能源系统,清洁能源比例最高可达60%以上,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这也标志着中国在极地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此外,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等编制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2025年、2030年、2035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划定初步转型期、加速推进期、巩固完善期“三步走”的发展路径,为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为中国率先建成南极科学考察清洁能源供给系统奠定基础。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韩国国家极地研究委员会主席金礼东告诉记者,面对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需求,中国聚焦极寒环境技术突破,通过分阶段推进太阳能、风能与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的应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效率,系统解决极地能源稳定供应难题,为科考站低碳化运行提供可行路径。这一举措既响应全球环保共识,也为南极科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中国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
    2025/4/17 10:18:50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周圆、黄韬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等,中国技术和理念正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

      “如何在南极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孙宏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南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技支撑战略”启动会上说,各国在南极已经建立超90个科考站和营地,能源消耗总量不断上升,其中燃油消耗占比超90%,科考产生的污染物与碳排放逐年增加。

      孙宏斌介绍,中国率先践行绿色考察倡议。比如南极秦岭站于今年3月启用新能源系统,清洁能源比例最高可达60%以上,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这也标志着中国在极地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此外,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等编制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2025年、2030年、2035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划定初步转型期、加速推进期、巩固完善期“三步走”的发展路径,为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为中国率先建成南极科学考察清洁能源供给系统奠定基础。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韩国国家极地研究委员会主席金礼东告诉记者,面对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需求,中国聚焦极寒环境技术突破,通过分阶段推进太阳能、风能与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的应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效率,系统解决极地能源稳定供应难题,为科考站低碳化运行提供可行路径。这一举措既响应全球环保共识,也为南极科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