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河南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俺村的讲解员 ——“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
更新时间:2024/12/6 15:29:5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开栏的话

  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即日起,本报推出“‘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系列报道,立足我省实际,着眼平原、山区、丘陵片区不同特色,展示河南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刘一洁

  12月2日,迎着晨光,车子行驶在平坦的田间道路上,窗外绿野绵延,赏心悦目。

  一处古风古貌的村庄跃入眼帘,这便是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

  “欢迎来我们村参观。”路旁,我们见到了路庄村所属行政村香时庄村党支部书记娄俊杰。

  “路庄村是毛遂故里,位于平原示范区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处‘中原农谷’核心区。”娄俊杰边引路向前边介绍,近年来随着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取得成效,路庄村以“高标准农田+”的方式着力进行乡村建设,村里村外大变样。

  走入村前高标准农田六情预警监测站,LED大屏上,各项农田监测信息实时滚动。讲解员介绍,这些信息通过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系统平台,形成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实现广覆盖、高精度的农情监测,对农业智能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出监测站,村头农耕广场的一片空地上,五六位老人用刨子、凿子正对着修缮房屋时拆下来的房梁,忙得热火朝天。木屑飞舞,一架木制跷跷板雏形初显。

  “村里建设的这几年,家家户户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几位是花钱都难请来的老师傅,为了村里建设都捡起了老手艺。”娄俊杰对于建设家乡很有想法,“现在人们旅游都喜欢田园风光,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得没话说,前来观摩的人数不胜数,‘园’的建设也得跟上啊!”

  “把这块木头再打磨打磨,当作跷跷板的把手。”年近八旬的老党员路宗明娴熟地打磨着手里的木块。他是位老木匠,种地之余经常动手做木工。前两年,家里的8亩地都流转出去了,彻底得了闲。“虽说我年纪大了,但做这些活儿不在话下,比闲待着有意思多了。”老人对于能发挥一技之长,帮村里搞好建设乐此不疲。

  “路伯还是我们村的农事体验讲解员呢。”娄俊杰介绍起路宗明的另一个身份。

  “现在种地都讲究用新技术,比以前用老方法种地强多了,地尽其用还省时省力。”路宗明指着不远处高标准农田里的农情监测仪对记者说,“我年纪大了,玩不转这些新科技,但对种地用的老物件熟得很,可以在体验田里带孩子们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

  穿行农耕广场的连廊,锄头、犁、耙等传统农具展示留住人们的乡愁,唤醒农耕文化记忆。继续往村里走,村路两侧的烩面馆、酿醋坊、肉盒店等门店古色古香。“这是前店后坊的设计,临街一面是门店,屋后是研学工坊,一体两用。”娄俊杰介绍。

  “欢迎来到文融馆。”研学讲解员张国兰迎了出来。屋内,猪八戒等皮影人偶、竹编的扇子、扎染的手帕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来研学的小朋友们做的。”张国兰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每天需要接送,之前农闲时她就在附近的工厂打零工。今年路庄村策划研学项目,张国兰被选为研学老师,“就在村里上班,照顾家里很方便。”

  研学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带着孩子们用游戏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前期培训我学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再把知识传递给小朋友们,这项工作让人很有成就感。”张国兰的脸上挂着喜悦和自豪。

  时近中午,阳光慢慢铺洒开来,街道两侧门店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农耕广场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戏声。远处,绿野一望无垠。田景、村景相呼应,田村一体化协调发展,让这个平原村庄充满吸引力。

  记者手记

  “田村一体”奔和美

  农业科技为希望的田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平原地区乡村建设带来了契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

  路庄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领下,实施田村一体化发展,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体推进,走出一条建农田、美家园、富百姓的路子,绘就了一幅田村一体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省平原地区乡村众多,希望有更多的村庄为平原片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新探索、新经验与新解法,助推我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成效,千村万村奔和美。

新闻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俺村的讲解员 ——“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
2024/12/6 15:29:5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开栏的话

  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即日起,本报推出“‘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系列报道,立足我省实际,着眼平原、山区、丘陵片区不同特色,展示河南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刘一洁

  12月2日,迎着晨光,车子行驶在平坦的田间道路上,窗外绿野绵延,赏心悦目。

  一处古风古貌的村庄跃入眼帘,这便是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

  “欢迎来我们村参观。”路旁,我们见到了路庄村所属行政村香时庄村党支部书记娄俊杰。

  “路庄村是毛遂故里,位于平原示范区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处‘中原农谷’核心区。”娄俊杰边引路向前边介绍,近年来随着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取得成效,路庄村以“高标准农田+”的方式着力进行乡村建设,村里村外大变样。

  走入村前高标准农田六情预警监测站,LED大屏上,各项农田监测信息实时滚动。讲解员介绍,这些信息通过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系统平台,形成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实现广覆盖、高精度的农情监测,对农业智能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出监测站,村头农耕广场的一片空地上,五六位老人用刨子、凿子正对着修缮房屋时拆下来的房梁,忙得热火朝天。木屑飞舞,一架木制跷跷板雏形初显。

  “村里建设的这几年,家家户户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几位是花钱都难请来的老师傅,为了村里建设都捡起了老手艺。”娄俊杰对于建设家乡很有想法,“现在人们旅游都喜欢田园风光,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得没话说,前来观摩的人数不胜数,‘园’的建设也得跟上啊!”

  “把这块木头再打磨打磨,当作跷跷板的把手。”年近八旬的老党员路宗明娴熟地打磨着手里的木块。他是位老木匠,种地之余经常动手做木工。前两年,家里的8亩地都流转出去了,彻底得了闲。“虽说我年纪大了,但做这些活儿不在话下,比闲待着有意思多了。”老人对于能发挥一技之长,帮村里搞好建设乐此不疲。

  “路伯还是我们村的农事体验讲解员呢。”娄俊杰介绍起路宗明的另一个身份。

  “现在种地都讲究用新技术,比以前用老方法种地强多了,地尽其用还省时省力。”路宗明指着不远处高标准农田里的农情监测仪对记者说,“我年纪大了,玩不转这些新科技,但对种地用的老物件熟得很,可以在体验田里带孩子们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

  穿行农耕广场的连廊,锄头、犁、耙等传统农具展示留住人们的乡愁,唤醒农耕文化记忆。继续往村里走,村路两侧的烩面馆、酿醋坊、肉盒店等门店古色古香。“这是前店后坊的设计,临街一面是门店,屋后是研学工坊,一体两用。”娄俊杰介绍。

  “欢迎来到文融馆。”研学讲解员张国兰迎了出来。屋内,猪八戒等皮影人偶、竹编的扇子、扎染的手帕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来研学的小朋友们做的。”张国兰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每天需要接送,之前农闲时她就在附近的工厂打零工。今年路庄村策划研学项目,张国兰被选为研学老师,“就在村里上班,照顾家里很方便。”

  研学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带着孩子们用游戏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前期培训我学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再把知识传递给小朋友们,这项工作让人很有成就感。”张国兰的脸上挂着喜悦和自豪。

  时近中午,阳光慢慢铺洒开来,街道两侧门店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农耕广场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戏声。远处,绿野一望无垠。田景、村景相呼应,田村一体化协调发展,让这个平原村庄充满吸引力。

  记者手记

  “田村一体”奔和美

  农业科技为希望的田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平原地区乡村建设带来了契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

  路庄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领下,实施田村一体化发展,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体推进,走出一条建农田、美家园、富百姓的路子,绘就了一幅田村一体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省平原地区乡村众多,希望有更多的村庄为平原片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新探索、新经验与新解法,助推我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成效,千村万村奔和美。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