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被“丢弃”在厕所,被炮仗炸成“一行白鹭”,“烂尾”后被花式赶工;也会被从火海里“救出”,被亲戚当作新年礼物,被“好心人”肆意涂鸦……如今,关于假期作业的网络段子甚至成了开学季的“固定篇目”,其中不乏摆拍逗乐、博人眼球者,但也确实有孩子盲目模仿乃至铸成大错。
近日,某博主发视频称在巴黎收到某个孩子遗留的两本寒假作业,并已用一个晚上把作业补完,将带回国物归原主。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博主随即大量“涨粉”,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指责其“影响恶劣”。
假期作业往往被视为代表课业压力的符号,一种关于学校生活的想象。而主导相关话题走向的往往是成年人,或是将它“高高捧起”来展现自己的权威,或是将它“踩在脚下”以感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无论是辨认不出整体认读音节、用明星名字胡乱组词造句的网红博主,还是评论区里随口编造学校名称、假扮孩子舅舅“认亲骗赞”的网友,笔者不认为这是一次合格的教育,更多是为了营造“节目效果”,博人一笑。
当假期作业成为一则不甚严肃的公共议题,孩子的真实声音一定程度上就被掩盖。诚然,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很多孩子不喜欢甚至逃避一本厚厚的假期作业,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用对抗式的思维去敌视作业乃至敌视学习,而这是段子手们惯用的伎俩。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大多是在抱怨中努力完成任务,因为即便是孩子也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知道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是为自己好,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敦促巩固提高。
用最戏剧性、最博眼球的方式演绎冲突,引发公众对于某一议题的关注,虽不能一棒子打成丑陋和违规,但也绝对谈不上美好。近日来也有不少关于假期作业的其他话题:某地教育局明确的“假期作业缓交期”,敦促学生自我反思的同时也要控制课业压力;某校给老师和家长也布置了“假期作业”,意在与孩子互助提高、共同成长;还有各式各样的“最美假期作业”,拍一次雪景、学着包饺子、争做小小志愿者,也引发围绕教育意义的思考讨论……这些探索是鲜活有温度的,因为他们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孩子的需求出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主的视频将孩子作为噱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论摆拍与否,无论是否真人真事,都缺乏善意,是对这一群体的戏谑而非关爱。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上热搜”似乎成为对公共议题最大的褒奖,也难免激起批评的声音,引发对视频真实性的怀疑和对其“蹭炒热点”的反感。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娱乐,用于搞笑逗乐的视频也是舆论场的一部分。但对“假期作业”的关注不该只是玩梗,更不该循着成人的恶趣味代替孩子发声。 (默 达)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被“丢弃”在厕所,被炮仗炸成“一行白鹭”,“烂尾”后被花式赶工;也会被从火海里“救出”,被亲戚当作新年礼物,被“好心人”肆意涂鸦……如今,关于假期作业的网络段子甚至成了开学季的“固定篇目”,其中不乏摆拍逗乐、博人眼球者,但也确实有孩子盲目模仿乃至铸成大错。
近日,某博主发视频称在巴黎收到某个孩子遗留的两本寒假作业,并已用一个晚上把作业补完,将带回国物归原主。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博主随即大量“涨粉”,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指责其“影响恶劣”。
假期作业往往被视为代表课业压力的符号,一种关于学校生活的想象。而主导相关话题走向的往往是成年人,或是将它“高高捧起”来展现自己的权威,或是将它“踩在脚下”以感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无论是辨认不出整体认读音节、用明星名字胡乱组词造句的网红博主,还是评论区里随口编造学校名称、假扮孩子舅舅“认亲骗赞”的网友,笔者不认为这是一次合格的教育,更多是为了营造“节目效果”,博人一笑。
当假期作业成为一则不甚严肃的公共议题,孩子的真实声音一定程度上就被掩盖。诚然,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很多孩子不喜欢甚至逃避一本厚厚的假期作业,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用对抗式的思维去敌视作业乃至敌视学习,而这是段子手们惯用的伎俩。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大多是在抱怨中努力完成任务,因为即便是孩子也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知道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是为自己好,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敦促巩固提高。
用最戏剧性、最博眼球的方式演绎冲突,引发公众对于某一议题的关注,虽不能一棒子打成丑陋和违规,但也绝对谈不上美好。近日来也有不少关于假期作业的其他话题:某地教育局明确的“假期作业缓交期”,敦促学生自我反思的同时也要控制课业压力;某校给老师和家长也布置了“假期作业”,意在与孩子互助提高、共同成长;还有各式各样的“最美假期作业”,拍一次雪景、学着包饺子、争做小小志愿者,也引发围绕教育意义的思考讨论……这些探索是鲜活有温度的,因为他们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孩子的需求出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主的视频将孩子作为噱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论摆拍与否,无论是否真人真事,都缺乏善意,是对这一群体的戏谑而非关爱。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上热搜”似乎成为对公共议题最大的褒奖,也难免激起批评的声音,引发对视频真实性的怀疑和对其“蹭炒热点”的反感。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娱乐,用于搞笑逗乐的视频也是舆论场的一部分。但对“假期作业”的关注不该只是玩梗,更不该循着成人的恶趣味代替孩子发声。 (默 达)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