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翟运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恢宏的国际科技合作
更新时间:2022-11-5 11:33:01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甚至可能“脱钩”、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等背景下,外需动荡、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产业链受损等多重压力下,我国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对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应更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更恢宏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全人类,以科技进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拓渠道,以国际科技合作助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阶段的显著特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在变局中立于主动,进一步以国际科技合作扩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继续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基于此,我国要更进一步、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以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各国创新资源、扩散我国优势科技能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准确把握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形成前沿科技成果迸发的新局面,在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谋发展,以国际科技合作赋能现代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国际科技合作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实现科技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要进一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合作创新机制,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面向全球进行开放合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牢牢掌握科技前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重要领域,开展对国家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合作,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坚持以国际科技合作赋能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等主体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基地,助力推进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三、共进步,以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发展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坚持以开放合作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二者是相互融合、彼此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等多科技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发展动力。因此,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之举。要主动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多边合作机制,打造多层次科技合作平台,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交叉领域,推动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开拓全球科技创新新格局,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机遇。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球变暖和地球生态恶化、网络攻击、生物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

  四、顺形势,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是其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努力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不相适应,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机制,深入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努力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聚焦重点科技领域,积极采用规划咨询、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与相关国家的项目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瞄准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加强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走出去,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充分汲取全球的创新力量,加强与民营企业和第三方民间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

  二是要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共享的制度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共研共享。以科技服务市场,以市场丰富多元应用场景,在新技术快速迭代所形成的新空间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学互鉴,促进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在各国之间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开放创新助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国的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为贸易伙伴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区域间共享、共赢。

  三是要主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各项举措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各国开展平等的交流合作,通过主动设置创新议题,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对话沟通,在全球创新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以尊重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的发展利益,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在解决全球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立足优势领域,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培育若干能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项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翟运开,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编辑:石媛媛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翟运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恢宏的国际科技合作
2022-11-5 11:33:01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甚至可能“脱钩”、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等背景下,外需动荡、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产业链受损等多重压力下,我国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对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应更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更恢宏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全人类,以科技进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拓渠道,以国际科技合作助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阶段的显著特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在变局中立于主动,进一步以国际科技合作扩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继续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基于此,我国要更进一步、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以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各国创新资源、扩散我国优势科技能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准确把握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形成前沿科技成果迸发的新局面,在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谋发展,以国际科技合作赋能现代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国际科技合作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实现科技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要进一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合作创新机制,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面向全球进行开放合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牢牢掌握科技前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重要领域,开展对国家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合作,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坚持以国际科技合作赋能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等主体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基地,助力推进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三、共进步,以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发展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坚持以开放合作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二者是相互融合、彼此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等多科技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发展动力。因此,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之举。要主动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多边合作机制,打造多层次科技合作平台,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交叉领域,推动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开拓全球科技创新新格局,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机遇。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球变暖和地球生态恶化、网络攻击、生物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

  四、顺形势,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是其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努力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不相适应,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机制,深入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努力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聚焦重点科技领域,积极采用规划咨询、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与相关国家的项目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瞄准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加强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走出去,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充分汲取全球的创新力量,加强与民营企业和第三方民间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

  二是要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共享的制度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共研共享。以科技服务市场,以市场丰富多元应用场景,在新技术快速迭代所形成的新空间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学互鉴,促进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在各国之间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开放创新助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国的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为贸易伙伴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区域间共享、共赢。

  三是要主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各项举措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各国开展平等的交流合作,通过主动设置创新议题,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对话沟通,在全球创新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以尊重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的发展利益,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在解决全球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立足优势领域,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培育若干能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项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翟运开,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编辑:石媛媛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