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通讯员 王星
南太行是一座有精神力量的传奇之山,这里有愚公移山的传说,有“人工天河”红旗渠。这里是华北平原乃至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境而过,区内集中分布各类国家级保护区19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要求“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从2019年开始,国家和我省共投资63亿元,全面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山体裸露、森林稀疏、农田污染、湿地萎缩等现实问题,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探索形成具有较强示范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太行山乃至全国树立了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
春风又绿南太行。4月13日至17日,记者穿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地,走进群山间,倾听它涅槃重生的故事。
风光秀美南太行。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覆土植树绿太行
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站在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张二庄村向山上放眼望去,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
“修复生态要体现在一个绿字上,不仅要种出草,还要长出树。如今,石头堆里种树,还真是实现了。”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朱东灿感慨地说。
张二庄—里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始施工时,这里植被破坏严重,堆积大量废渣石。施工单位清除废渣、清理危岩后,先后栽种侧柏、五角枫、碧桃等树木3.8万余棵。
该项目现场负责人说,为了确保树木成活,还南太行一个绿色的山,在土和水上下了很大功夫。
没有土,从山下拉,在乱石头上覆盖了一米厚的土。
没有水,在山顶上建了一个大水罐,从山下将水抽到水罐,再通过水管浇树。
在石头堆里种树,如何确保成活,不仅是张二庄—里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遇到的难题,也是南太行所有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共同难题。
为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我省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南太行地区生态治理和修复。
生态修复中,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绿”上下功夫,探索种绿、活绿的新办法。
新乡市在凤凰山矿山公园(青龙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覆土厚度超过1.5米,并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将3个废弃矿坑修建成雨水收集池,铺设管网2万多米,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溉网络,确保了新种的7万棵树木成活。
济源实施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项目,探索总结出太行山区困难地“五步造林法”,将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5%以上,成功解决了裸岩地挖坑难、栽树难、保墒难问题。
生态重建美太行
在善应镇采访时,记者遇到3位骑行爱好者。为首的马国章老先生,今年71岁,是原安阳市地矿局的退休职工。当看到生态修复过的矿山后,他由衷地感叹:“以前是挖山采石,破坏生态,如今是修山治山,美化环境。”
我省充分考虑南太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开发适宜性,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湿则湿”,以及“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合理选择林草地、耕地、湿地、建设用地、矿山公园等生态修复模式,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受损矿山的最优化治理、恢复与利用。
昔日废矿坑,今日打卡地。行走在鹤壁黑山玄武岩地质公园,一侧的淇河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只只水鸟在水面上缓缓掠过,曾经开山采石留下的矿坑,修复蓄水后变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原本破碎的山体种上了树木、草皮,绿意盎然……这里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鹤壁市将矿山地质环境、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一体化修复治理,使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
焦作大沙河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了当地群众摇头兴叹的“臭水沟”。焦作市统筹考虑防洪治理、岸线整治、生态绿化等因素,将大沙河建成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展示形象的会客厅。修复后的大沙河,河清水畅,岸绿景美,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转变为目前的三类水,河道内有天鹅、白鹭、赤麻鸭等鸟类40余种。
生态修复富太行
4月15日,记者来到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站在半架山的山顶上,看到坡坡岭岭、沟沟坎坎,到处都是苹果、冬枣、山楂等果树,山楂树正开着美丽的白花。
下期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圈说:“这么一大片荒山闲置不用,太可惜了。市里进行生态修复时,村里也积极参与,在荒山上种果树,向荒山要效益。”
经过协商,下期城村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生态修复。3年过去了,半架山从荒到绿,栽种果树10万余棵。“去年果树收益30多万元,今年进入盛果期,突破百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圈自信满满。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生态修复中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我省实施“生态修复+”,把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绿了环境,也鼓了钱袋,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新乡市凤泉区在青龙山矿山环境治理中,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种植樱桃、山楂、核桃、冬桃等经济林,增加了居民收入。
济源市在下冶镇铝土矿治理中,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在治理区种植黄梨7万多棵。如今这里绿水青山、瓜果飘香,已经成为当地打造的黄梨基地。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整治矿山地质环境250处、治理河道长度263千米、新增林地面积4356公顷、恢复新增草地1053公顷、新增高标准农田1944公顷……一个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实施,让裸露的山体披上新绿,污浊的水系焕发新生,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南太行绿了,但废弃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仍在路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着力筑牢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通讯员 王星
南太行是一座有精神力量的传奇之山,这里有愚公移山的传说,有“人工天河”红旗渠。这里是华北平原乃至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境而过,区内集中分布各类国家级保护区19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要求“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从2019年开始,国家和我省共投资63亿元,全面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山体裸露、森林稀疏、农田污染、湿地萎缩等现实问题,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探索形成具有较强示范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太行山乃至全国树立了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
春风又绿南太行。4月13日至17日,记者穿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地,走进群山间,倾听它涅槃重生的故事。
风光秀美南太行。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覆土植树绿太行
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站在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张二庄村向山上放眼望去,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
“修复生态要体现在一个绿字上,不仅要种出草,还要长出树。如今,石头堆里种树,还真是实现了。”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朱东灿感慨地说。
张二庄—里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始施工时,这里植被破坏严重,堆积大量废渣石。施工单位清除废渣、清理危岩后,先后栽种侧柏、五角枫、碧桃等树木3.8万余棵。
该项目现场负责人说,为了确保树木成活,还南太行一个绿色的山,在土和水上下了很大功夫。
没有土,从山下拉,在乱石头上覆盖了一米厚的土。
没有水,在山顶上建了一个大水罐,从山下将水抽到水罐,再通过水管浇树。
在石头堆里种树,如何确保成活,不仅是张二庄—里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遇到的难题,也是南太行所有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共同难题。
为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我省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南太行地区生态治理和修复。
生态修复中,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绿”上下功夫,探索种绿、活绿的新办法。
新乡市在凤凰山矿山公园(青龙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覆土厚度超过1.5米,并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将3个废弃矿坑修建成雨水收集池,铺设管网2万多米,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溉网络,确保了新种的7万棵树木成活。
济源实施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项目,探索总结出太行山区困难地“五步造林法”,将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5%以上,成功解决了裸岩地挖坑难、栽树难、保墒难问题。
生态重建美太行
在善应镇采访时,记者遇到3位骑行爱好者。为首的马国章老先生,今年71岁,是原安阳市地矿局的退休职工。当看到生态修复过的矿山后,他由衷地感叹:“以前是挖山采石,破坏生态,如今是修山治山,美化环境。”
我省充分考虑南太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开发适宜性,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湿则湿”,以及“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合理选择林草地、耕地、湿地、建设用地、矿山公园等生态修复模式,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受损矿山的最优化治理、恢复与利用。
昔日废矿坑,今日打卡地。行走在鹤壁黑山玄武岩地质公园,一侧的淇河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只只水鸟在水面上缓缓掠过,曾经开山采石留下的矿坑,修复蓄水后变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原本破碎的山体种上了树木、草皮,绿意盎然……这里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鹤壁市将矿山地质环境、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一体化修复治理,使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
焦作大沙河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了当地群众摇头兴叹的“臭水沟”。焦作市统筹考虑防洪治理、岸线整治、生态绿化等因素,将大沙河建成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展示形象的会客厅。修复后的大沙河,河清水畅,岸绿景美,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转变为目前的三类水,河道内有天鹅、白鹭、赤麻鸭等鸟类40余种。
生态修复富太行
4月15日,记者来到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站在半架山的山顶上,看到坡坡岭岭、沟沟坎坎,到处都是苹果、冬枣、山楂等果树,山楂树正开着美丽的白花。
下期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圈说:“这么一大片荒山闲置不用,太可惜了。市里进行生态修复时,村里也积极参与,在荒山上种果树,向荒山要效益。”
经过协商,下期城村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生态修复。3年过去了,半架山从荒到绿,栽种果树10万余棵。“去年果树收益30多万元,今年进入盛果期,突破百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圈自信满满。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生态修复中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我省实施“生态修复+”,把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绿了环境,也鼓了钱袋,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新乡市凤泉区在青龙山矿山环境治理中,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种植樱桃、山楂、核桃、冬桃等经济林,增加了居民收入。
济源市在下冶镇铝土矿治理中,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在治理区种植黄梨7万多棵。如今这里绿水青山、瓜果飘香,已经成为当地打造的黄梨基地。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整治矿山地质环境250处、治理河道长度263千米、新增林地面积4356公顷、恢复新增草地1053公顷、新增高标准农田1944公顷……一个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实施,让裸露的山体披上新绿,污浊的水系焕发新生,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南太行绿了,但废弃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仍在路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着力筑牢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