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乡村振兴看河南丨小小麦秸画 画出乡村幸福路
更新时间:2023-5-9 12:54:41    来源:河南日报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5月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赶赴许昌市,检查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大河网记者跟随检查组来到许昌五女店镇,当地发展花木种植、旅游养生为主的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令记者印象深刻。

不仅能欣赏还能卖钱的麦秸画

一根根麦秸秆看似毫不起眼,但在非遗传承人面前,经过一双巧手作画,麦秸秆能神奇地变成一幅幅灵动的画,这便是麦秸画制作技艺。

杨丽在指导学员作画

走进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村的茶庵学堂,记者见到了非遗项目麦秸画传承人杨丽,她正在指导学员对作品进行染色。

杨丽告诉记者,制作一幅麦秸画需要通过蒸、煮、刮、漂、染、贴等十几种工序才能完成,麦秸画的设计与绘画大致相同,设计时需要考虑麦秸的自然纹路,利用它剪贴后呈现出的横、平、竖、斜的光亮,来表现画的色彩和品位,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能体现艺术欣赏品位。

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以优质麦秸秆为原料的传统制作技艺,和剪纸、布贴一样是纯手工剪贴艺术。记者看到,在杨丽的手中,采集回来的麦秸秆经过蒸、刮、贴以及剪、刻、绘等工序,便成了风格各异的精美画作。其中《关公》这幅作品,荣获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间艺术大赛三等奖。

“咱的麦秸画可不是只能看,还能帮着村民们赚钱,我们小幅的作品五一期间就卖出了40余幅。”杨丽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许昌的旅游出了圈,许多省内省外的游客来许昌看古城、坐水上公交、逛胖东来,而手工制作的麦秸画也成了受游客青睐的畅销品。

杨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麦秸画的传承行列,杨丽将茶庵学堂作为非遗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为更多喜欢麦秸画的人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使村民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的同时一代一代地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据了解,当地已经有100余名村民跟着杨丽学习制作麦秸画。

“我们现在已经开启了电商平台,刚刚就有江苏徐州的客户要订购一幅1.5米长1.2米宽的巨幅《八骏图》,预计能卖八九千块钱。”杨丽说,虽然以前没有做过这么大幅的作品,但有信心两周之内完成该作品。杨丽话语中的喜悦,也让人看到了老庄陈村通过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干劲。

美学农场,不仅让村里更美了,让村民也变富了

除了麦秸画,老庄陈村的乐佳生活美学农场也令人眼前一亮。

这里是一个占地600亩,以青少年营地教育、自然教育、文学教育为主要运作模式,以农旅文化为基础,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的生态美学空间。农场的葫芦展厅内,如意形状的、天鹅造型的、水滴形状的葫芦让人看得爱不释手;更有孟母三迁、国色天香等葫芦烙画和葫芦微景观让人赞叹连连。

乐佳生活美学农场现场(受访者供图)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平常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跟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刘培师傅学做葫芦饰品,体验挖野菜、捉蛐蛐等的乐趣,品尝我们这里的特色烩菜。”乐佳生活美学农场负责人孙丽娜告诉记者。

“乐佳生活美学农场在俺村落户后,不仅给俺村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休闲场所,还为俺村增收做了不少贡献。”在农场做保洁工作的老庄陈村村民王秀英告诉记者,她共有7.6亩地,一年土地流转费就有7000多元。每月还能在农场打工挣2000元。村里有七八名村民像她一样经常在农场打工,忙时有40多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三休息,活不累,收入也不错,心情还好。

“目前,老庄陈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许昌卓瑞农业公司、许昌乡饽饽农业公司、河南乐佳公司、青云牧场、许昌博特橡胶公司等7家企业和一所实验学校,这7家企业和学校每年共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务工增收一万多元。光土地流转金一项,社区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支持帮助社区企业发展,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利用社区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老庄陈桃花源土地流转合作社,继续整合社区闲置土地、宅基地、荒片荒坑等,发展特色民宿、田园采摘、观光、康养、文旅产业,带动本社区及周边社区(村)更多群众实现务工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富裕乡村。”老庄陈社区支部书记陈军固表示。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乡村振兴看河南丨小小麦秸画 画出乡村幸福路
    2023-5-9 12:54:41    来源:河南日报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5月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赶赴许昌市,检查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大河网记者跟随检查组来到许昌五女店镇,当地发展花木种植、旅游养生为主的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令记者印象深刻。

    不仅能欣赏还能卖钱的麦秸画

    一根根麦秸秆看似毫不起眼,但在非遗传承人面前,经过一双巧手作画,麦秸秆能神奇地变成一幅幅灵动的画,这便是麦秸画制作技艺。

    杨丽在指导学员作画

    走进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村的茶庵学堂,记者见到了非遗项目麦秸画传承人杨丽,她正在指导学员对作品进行染色。

    杨丽告诉记者,制作一幅麦秸画需要通过蒸、煮、刮、漂、染、贴等十几种工序才能完成,麦秸画的设计与绘画大致相同,设计时需要考虑麦秸的自然纹路,利用它剪贴后呈现出的横、平、竖、斜的光亮,来表现画的色彩和品位,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能体现艺术欣赏品位。

    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以优质麦秸秆为原料的传统制作技艺,和剪纸、布贴一样是纯手工剪贴艺术。记者看到,在杨丽的手中,采集回来的麦秸秆经过蒸、刮、贴以及剪、刻、绘等工序,便成了风格各异的精美画作。其中《关公》这幅作品,荣获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间艺术大赛三等奖。

    “咱的麦秸画可不是只能看,还能帮着村民们赚钱,我们小幅的作品五一期间就卖出了40余幅。”杨丽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许昌的旅游出了圈,许多省内省外的游客来许昌看古城、坐水上公交、逛胖东来,而手工制作的麦秸画也成了受游客青睐的畅销品。

    杨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麦秸画的传承行列,杨丽将茶庵学堂作为非遗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为更多喜欢麦秸画的人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使村民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的同时一代一代地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据了解,当地已经有100余名村民跟着杨丽学习制作麦秸画。

    “我们现在已经开启了电商平台,刚刚就有江苏徐州的客户要订购一幅1.5米长1.2米宽的巨幅《八骏图》,预计能卖八九千块钱。”杨丽说,虽然以前没有做过这么大幅的作品,但有信心两周之内完成该作品。杨丽话语中的喜悦,也让人看到了老庄陈村通过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干劲。

    美学农场,不仅让村里更美了,让村民也变富了

    除了麦秸画,老庄陈村的乐佳生活美学农场也令人眼前一亮。

    这里是一个占地600亩,以青少年营地教育、自然教育、文学教育为主要运作模式,以农旅文化为基础,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的生态美学空间。农场的葫芦展厅内,如意形状的、天鹅造型的、水滴形状的葫芦让人看得爱不释手;更有孟母三迁、国色天香等葫芦烙画和葫芦微景观让人赞叹连连。

    乐佳生活美学农场现场(受访者供图)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平常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跟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刘培师傅学做葫芦饰品,体验挖野菜、捉蛐蛐等的乐趣,品尝我们这里的特色烩菜。”乐佳生活美学农场负责人孙丽娜告诉记者。

    “乐佳生活美学农场在俺村落户后,不仅给俺村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休闲场所,还为俺村增收做了不少贡献。”在农场做保洁工作的老庄陈村村民王秀英告诉记者,她共有7.6亩地,一年土地流转费就有7000多元。每月还能在农场打工挣2000元。村里有七八名村民像她一样经常在农场打工,忙时有40多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三休息,活不累,收入也不错,心情还好。

    “目前,老庄陈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许昌卓瑞农业公司、许昌乡饽饽农业公司、河南乐佳公司、青云牧场、许昌博特橡胶公司等7家企业和一所实验学校,这7家企业和学校每年共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务工增收一万多元。光土地流转金一项,社区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支持帮助社区企业发展,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利用社区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老庄陈桃花源土地流转合作社,继续整合社区闲置土地、宅基地、荒片荒坑等,发展特色民宿、田园采摘、观光、康养、文旅产业,带动本社区及周边社区(村)更多群众实现务工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富裕乡村。”老庄陈社区支部书记陈军固表示。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