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丨守好北上清水 南阳淅川走出了绿色发展路
更新时间:2023-8-25 21:19:3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千里长渠,始于南阳。8月23日下午,“一泓碧波 只此青绿——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抵达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登高远望,山青水绿,葱茏的绿色成了淅川县的最大特色。

在淅川县,打造重重绿色屏障,保证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不止是大街小巷宣传牌上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觉行为。

24小时全方位水质保护

让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渠清如许,离不开“源头”的保护与付出。

2014年,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涌入京津。

“截至2023年8月22日8时,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达583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水质专员康静伟向媒体团一行介绍道,在河南,十余个省辖市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九成以上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其实,作为发挥着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渠首,要想守护一泓清水并不容易。记者了解到,通过人工巡查、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与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分析相结合,陶岔渠首已经实现了入渠水质全周期监测。而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还要再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全线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在接受采访过程中,这是康静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透着满满的底气,而这份底气正来自淅川县每一位“护水人”共同协作、坚持不懈的水质保护工作。

护水工作

“为将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落于实处,我们在全国首创了‘互联网+护水’的机制,整合‘四网络两平台’,在库区、主要入库河流和跨渠桥梁安装视频监控探头500多个,对入库五大河流、库区周边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全方位、全覆盖监控。”据淅川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张尚介绍,8000余人的清漂、护水、护林队伍,和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构成了保护水质的坚实力量。

40余人48年坚守

筑起8000米环湖生态净水屏障

渠首守护的是水质,而守护的中坚力量在于人。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水源地植树、护林、保水的任务非常艰巨。在位于“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场,40多名护林员用48年的坚守,穿行在没有路的山间密林里,筑起了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8000米环湖生态屏障。

“太子山林场护林队是河南省唯一的水上护林队。”记者了解到,48年前,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一群20岁出头的护林青年,拿着铁锹和镐头,背着帆布帐篷、草垫来到这里。多年来,山路崎岖难行,两山之间要绕道几十公里,护林队巡护就只能借助船只;上山没有路,护林队员巡山时就沿着陡峭的山坡艰难攀爬;没有水,他们就在山上围堰,用木桶和陶罐从山下抬运;为了增加树苗根部的储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队员陈人忠还发明了“底肥栽苗”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48年的岁月里,40多名护林员,在这片22平方公里的荒山上,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他们将青春化作荡漾的林海,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

撬动绿色转型

守好“大水缸”也端起“金饭碗”

身处渠首特殊的地理位置,淅川县站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泓清水,淅川县突破了“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的窘境,向着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工人正在修剪石榴树

8月24日,“一泓碧波 只此青绿——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淅川县马蹬镇,见到村民们正忙着为九月即将收获的石榴修剪枝叶。

“我们基地种植的是突尼斯软籽石榴,饱满多汁、口感清甜,是公认的优质软籽石榴。而且基地里工作的老乡们,每年还能收入个两三万。”果然出色生态林业公司负责人高辰告诉记者,基地每年的产量能够达到100万斤,除去售卖的鲜果,还有少量的进行深加工,整个产值能达到六七百万元。而谈起奋战12年的事业,最让高辰充满成就感的并非每年的利润有多少,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增收、绿化了库区生态环境。

“为避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生物有机肥。”高辰告诉记者,水库周围的生产活动皆是如此,始终把水质放在了第一位置。

马蹬镇,只是生态富民的一个侧影。伴着一渠清水淙淙流过,一批批无污染、高质量的现代企业在淅川县扎下了根。据介绍,淅川县围绕“果药菌”主导产业,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22家,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以上。

如今,淅川县守好了“源头活水”的清如许,也走出了“只此青绿”的渠首发展之路。南水北调对水质保护的要求给淅川县戴上了“紧箍咒”,却也因此成了撬动他们绿色转型的助推器。(董蕾)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丨守好北上清水 南阳淅川走出了绿色发展路
    2023-8-25 21:19:3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千里长渠,始于南阳。8月23日下午,“一泓碧波 只此青绿——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抵达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登高远望,山青水绿,葱茏的绿色成了淅川县的最大特色。

    在淅川县,打造重重绿色屏障,保证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不止是大街小巷宣传牌上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觉行为。

    24小时全方位水质保护

    让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渠清如许,离不开“源头”的保护与付出。

    2014年,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涌入京津。

    “截至2023年8月22日8时,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达583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水质专员康静伟向媒体团一行介绍道,在河南,十余个省辖市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九成以上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其实,作为发挥着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渠首,要想守护一泓清水并不容易。记者了解到,通过人工巡查、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与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分析相结合,陶岔渠首已经实现了入渠水质全周期监测。而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还要再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全线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在接受采访过程中,这是康静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透着满满的底气,而这份底气正来自淅川县每一位“护水人”共同协作、坚持不懈的水质保护工作。

    护水工作

    “为将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落于实处,我们在全国首创了‘互联网+护水’的机制,整合‘四网络两平台’,在库区、主要入库河流和跨渠桥梁安装视频监控探头500多个,对入库五大河流、库区周边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全方位、全覆盖监控。”据淅川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张尚介绍,8000余人的清漂、护水、护林队伍,和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构成了保护水质的坚实力量。

    40余人48年坚守

    筑起8000米环湖生态净水屏障

    渠首守护的是水质,而守护的中坚力量在于人。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水源地植树、护林、保水的任务非常艰巨。在位于“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场,40多名护林员用48年的坚守,穿行在没有路的山间密林里,筑起了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8000米环湖生态屏障。

    “太子山林场护林队是河南省唯一的水上护林队。”记者了解到,48年前,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一群20岁出头的护林青年,拿着铁锹和镐头,背着帆布帐篷、草垫来到这里。多年来,山路崎岖难行,两山之间要绕道几十公里,护林队巡护就只能借助船只;上山没有路,护林队员巡山时就沿着陡峭的山坡艰难攀爬;没有水,他们就在山上围堰,用木桶和陶罐从山下抬运;为了增加树苗根部的储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队员陈人忠还发明了“底肥栽苗”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48年的岁月里,40多名护林员,在这片22平方公里的荒山上,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他们将青春化作荡漾的林海,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

    撬动绿色转型

    守好“大水缸”也端起“金饭碗”

    身处渠首特殊的地理位置,淅川县站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泓清水,淅川县突破了“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的窘境,向着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工人正在修剪石榴树

    8月24日,“一泓碧波 只此青绿——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淅川县马蹬镇,见到村民们正忙着为九月即将收获的石榴修剪枝叶。

    “我们基地种植的是突尼斯软籽石榴,饱满多汁、口感清甜,是公认的优质软籽石榴。而且基地里工作的老乡们,每年还能收入个两三万。”果然出色生态林业公司负责人高辰告诉记者,基地每年的产量能够达到100万斤,除去售卖的鲜果,还有少量的进行深加工,整个产值能达到六七百万元。而谈起奋战12年的事业,最让高辰充满成就感的并非每年的利润有多少,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增收、绿化了库区生态环境。

    “为避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生物有机肥。”高辰告诉记者,水库周围的生产活动皆是如此,始终把水质放在了第一位置。

    马蹬镇,只是生态富民的一个侧影。伴着一渠清水淙淙流过,一批批无污染、高质量的现代企业在淅川县扎下了根。据介绍,淅川县围绕“果药菌”主导产业,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22家,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以上。

    如今,淅川县守好了“源头活水”的清如许,也走出了“只此青绿”的渠首发展之路。南水北调对水质保护的要求给淅川县戴上了“紧箍咒”,却也因此成了撬动他们绿色转型的助推器。(董蕾)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