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大河网讯 9月11日下午,2023年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公益慈善论坛圆桌对话在开封举行。本次论坛由省委网信办、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慈善联合总会指导,开封市委网信办、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承办。相关行业人物和专家学者相聚在美丽的八朝古都,紧扣时代主题,聚焦热点难点,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
网络公益慈善论坛现场
网络公益延展了志愿的精神
“慈善行为无论大小,都是为促进人类福利所做的努力,是出于利他动机的一种行为导向。”河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田馨滦在圆桌对话中分享道,公益活动从开展之初就秉持着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借由数字技术发展,网络公益延展了志愿精神,更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谈及为什么数字技术让公益活动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性这三个特点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时,田馨滦指出:“线上公益慈善提供了轻量化、更多样的公益形式,让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更趋完善,也提供给我们更多样化的慈善行为选择,将更能够体现我们的自由意愿。”
田馨滦
田馨滦表示,从个体层面看,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心得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过程中规避了繁杂,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有效的公益行为。从群体与社会的层面看,“一呼百应”的网络公益或将成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融入人们生活,激发全社会公益热情。
网络公益不仅从地理位置上,从技术上打通最后一公里;更要从温度上,从情感上打通最后一公里,使技术更有人情味,服务生活,更赋能生活,照亮生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绘入一抹亮丽温暖的色彩。
数字技术助力公益项目管理流程更清晰
和田馨滦一样,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创始人、执行主任张菊芳认为网络公益在线上和线下关系中的内核都是一样的,“二者追求社会资源有效共享的公益价值是一样的,传递爱的初心是一样,关爱弱势人群的目的也是一样的”。
张菊芳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95 公益周、99公益日等网络化公益活动举例说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温度,“在2021—2022 年,几十万专业机构全力动员,全国 510 亿人次居民热心参与,汇聚了350亿元爱心资金”。
张菊芳
“便捷的数字化工具,收集、统计、分析公益成效,手机端可操作的App ,便于随时随地关注项目受益人的需求、项目效果、突发事件的处理。”张菊芳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助力公益项目管理流程更清晰、执行效率更高、资源使用更透明、价值传播更快、成果共享范围更大、展示社会问题解决程度更真实。
在数字技术助力公益行业形成嵌合式服务生态格局之际,张菊芳希望,更多的公益项目、公益机构和公益行业共同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
建议健全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法律兜底作用
纪文晓
“数字化持续累积了公益服务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依据支撑。”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纪文晓认为数字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有痕迹,相比传统线下公益模式,网络公益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有迹可循,对于后续对服务效果的评估和服务模式有效性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推动公益事业的进步。
有数据可依,更要有法可依。田馨滦表示,网络公益作为发挥着第三次分配作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重要力量,必将获得更大空间,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田馨滦建议要健全法律的兜底作用,依托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以及慈善法修订进一步规范发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为网络公益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向。
王舵
都市频道贰基金主任王舵在圆桌对话中表示,各公募平台应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严厉限制和打击不良机构、投机型求助人的违规违法行为,对害群之马零容忍,消弭业已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舆情,重构网友对机构、平台的信任。
眼下,在强调“人人公益”的线上公益模式带动下,公民的社会公益参与意识不断提升,更多的社会资源也连接起来,共同推动着网络慈善文化的蔚然成风。(董蕾/文 李思豫/图 韩笑/视频)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大河网讯 9月11日下午,2023年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公益慈善论坛圆桌对话在开封举行。本次论坛由省委网信办、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慈善联合总会指导,开封市委网信办、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承办。相关行业人物和专家学者相聚在美丽的八朝古都,紧扣时代主题,聚焦热点难点,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
网络公益慈善论坛现场
网络公益延展了志愿的精神
“慈善行为无论大小,都是为促进人类福利所做的努力,是出于利他动机的一种行为导向。”河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田馨滦在圆桌对话中分享道,公益活动从开展之初就秉持着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借由数字技术发展,网络公益延展了志愿精神,更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谈及为什么数字技术让公益活动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性这三个特点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时,田馨滦指出:“线上公益慈善提供了轻量化、更多样的公益形式,让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更趋完善,也提供给我们更多样化的慈善行为选择,将更能够体现我们的自由意愿。”
田馨滦
田馨滦表示,从个体层面看,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心得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过程中规避了繁杂,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有效的公益行为。从群体与社会的层面看,“一呼百应”的网络公益或将成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融入人们生活,激发全社会公益热情。
网络公益不仅从地理位置上,从技术上打通最后一公里;更要从温度上,从情感上打通最后一公里,使技术更有人情味,服务生活,更赋能生活,照亮生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绘入一抹亮丽温暖的色彩。
数字技术助力公益项目管理流程更清晰
和田馨滦一样,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创始人、执行主任张菊芳认为网络公益在线上和线下关系中的内核都是一样的,“二者追求社会资源有效共享的公益价值是一样的,传递爱的初心是一样,关爱弱势人群的目的也是一样的”。
张菊芳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95 公益周、99公益日等网络化公益活动举例说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温度,“在2021—2022 年,几十万专业机构全力动员,全国 510 亿人次居民热心参与,汇聚了350亿元爱心资金”。
张菊芳
“便捷的数字化工具,收集、统计、分析公益成效,手机端可操作的App ,便于随时随地关注项目受益人的需求、项目效果、突发事件的处理。”张菊芳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助力公益项目管理流程更清晰、执行效率更高、资源使用更透明、价值传播更快、成果共享范围更大、展示社会问题解决程度更真实。
在数字技术助力公益行业形成嵌合式服务生态格局之际,张菊芳希望,更多的公益项目、公益机构和公益行业共同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
建议健全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法律兜底作用
纪文晓
“数字化持续累积了公益服务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依据支撑。”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纪文晓认为数字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有痕迹,相比传统线下公益模式,网络公益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有迹可循,对于后续对服务效果的评估和服务模式有效性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推动公益事业的进步。
有数据可依,更要有法可依。田馨滦表示,网络公益作为发挥着第三次分配作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重要力量,必将获得更大空间,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田馨滦建议要健全法律的兜底作用,依托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以及慈善法修订进一步规范发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为网络公益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向。
王舵
都市频道贰基金主任王舵在圆桌对话中表示,各公募平台应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严厉限制和打击不良机构、投机型求助人的违规违法行为,对害群之马零容忍,消弭业已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舆情,重构网友对机构、平台的信任。
眼下,在强调“人人公益”的线上公益模式带动下,公民的社会公益参与意识不断提升,更多的社会资源也连接起来,共同推动着网络慈善文化的蔚然成风。(董蕾/文 李思豫/图 韩笑/视频)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