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9月14日,参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活动的媒体代表,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参观采访。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蕊
这是一场特别的Citywalk,关乎文化,关乎文明。
秋风习习,大河泱泱。9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启动,各路媒体聚首郑州,探寻黄河文明。
郑州,地处黄河之滨,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
品读郑州之城,从哪里开始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不失为最佳“窗口”。当天,中外媒体探访的第一站来到这里。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郑州之所以入列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正是因为在它车水马龙的地表之下,掩埋着一座3600多年前的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考古证实,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汤王之亳都所在。“作为商王朝的开国之都,郑州商都遗址是中华早期文明探源的重要载体和支撑。”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告诉记者,“郑州商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填补了殷墟文化之前的商文化空白,也为夏文化和先商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明形成环节中重要一环。”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是一座展示郑州商代都城历史文化的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兽面纹铜钺、原始瓷尊、习刻字骨,这些都是镇馆之宝。”“商代城墙是通过版筑法分段分层夯筑而起。”“古人很有智慧,这里展示的有商代排水系统。”“制作青铜器需要模和范,这就是‘模范’的由来……”在讲解员秦雅倩引领下,媒体记者穿行于一个个展厅,拿出手机不停拍照,生怕错过“知识点”。
看到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新西兰KordiaTV特约记者柯鲁瀚凝视良久,“之前都是在图片上看过甲骨文,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非常难得。”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里,特展“奔流——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展”展出了鲁迅先生收藏的近百件珍贵黄河沿线石刻拓片,提供了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又一视角,引得记者们啧啧赞叹。
去年在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贵族墓地出土的金覆面首次展出,更是让大家大饱眼福。“真是开了眼界,没想到郑州这片土地上积淀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对郑州又有了全新认识。”《环球时报》记者娄康感慨。
站在商城城墙纵剖面断面前,看着各个时期的夯土层,来自“阿根廷华人在线”的万学栋深受震撼:“3600多年前的城墙,到现在还能看到,了不起啊!真是古今同地、文脉不断、人脉不息。”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以黄河文明为基调讲述“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记者们穿梭在一个个格子空间,在“移步易景,转眼千年”间,沉浸式体验厚重的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太震撼了!文明就这样历经几千年不间断地流淌而来,越是了解这里的文化,越是深陷其中。”俄罗斯巴什基尔电视台记者Marina深有感触,“河南在文物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些文化和文明通过博物馆、文旅景点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来到郑州,真切感受到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以及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吸引我。”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6年,来自匈牙利的维克多是个中国文化迷,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会讲好黄河故事,让更多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
“一日阅尽数千年,这注定是一次有趣而有意义的文化之旅。”来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的王永刚拿着一份手册看了看未来两天的行程,笃定地说。
在中华文明的谱系里,总能在中原大地找到历史标注的记忆,也总能在黄河之畔听到文明演进的鸿音。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9月14日,参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活动的媒体代表,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参观采访。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蕊
这是一场特别的Citywalk,关乎文化,关乎文明。
秋风习习,大河泱泱。9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启动,各路媒体聚首郑州,探寻黄河文明。
郑州,地处黄河之滨,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
品读郑州之城,从哪里开始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不失为最佳“窗口”。当天,中外媒体探访的第一站来到这里。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郑州之所以入列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正是因为在它车水马龙的地表之下,掩埋着一座3600多年前的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考古证实,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汤王之亳都所在。“作为商王朝的开国之都,郑州商都遗址是中华早期文明探源的重要载体和支撑。”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告诉记者,“郑州商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填补了殷墟文化之前的商文化空白,也为夏文化和先商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明形成环节中重要一环。”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是一座展示郑州商代都城历史文化的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兽面纹铜钺、原始瓷尊、习刻字骨,这些都是镇馆之宝。”“商代城墙是通过版筑法分段分层夯筑而起。”“古人很有智慧,这里展示的有商代排水系统。”“制作青铜器需要模和范,这就是‘模范’的由来……”在讲解员秦雅倩引领下,媒体记者穿行于一个个展厅,拿出手机不停拍照,生怕错过“知识点”。
看到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新西兰KordiaTV特约记者柯鲁瀚凝视良久,“之前都是在图片上看过甲骨文,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非常难得。”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里,特展“奔流——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展”展出了鲁迅先生收藏的近百件珍贵黄河沿线石刻拓片,提供了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又一视角,引得记者们啧啧赞叹。
去年在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贵族墓地出土的金覆面首次展出,更是让大家大饱眼福。“真是开了眼界,没想到郑州这片土地上积淀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对郑州又有了全新认识。”《环球时报》记者娄康感慨。
站在商城城墙纵剖面断面前,看着各个时期的夯土层,来自“阿根廷华人在线”的万学栋深受震撼:“3600多年前的城墙,到现在还能看到,了不起啊!真是古今同地、文脉不断、人脉不息。”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以黄河文明为基调讲述“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记者们穿梭在一个个格子空间,在“移步易景,转眼千年”间,沉浸式体验厚重的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太震撼了!文明就这样历经几千年不间断地流淌而来,越是了解这里的文化,越是深陷其中。”俄罗斯巴什基尔电视台记者Marina深有感触,“河南在文物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些文化和文明通过博物馆、文旅景点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来到郑州,真切感受到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以及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吸引我。”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6年,来自匈牙利的维克多是个中国文化迷,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会讲好黄河故事,让更多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
“一日阅尽数千年,这注定是一次有趣而有意义的文化之旅。”来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的王永刚拿着一份手册看了看未来两天的行程,笃定地说。
在中华文明的谱系里,总能在中原大地找到历史标注的记忆,也总能在黄河之畔听到文明演进的鸿音。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