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黄河守护人①丨这才是国乐!听一把黄河泥唱出千年回响
更新时间:2023-9-15 20:14:20    来源:顶端新闻

  时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4周年之际,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即将在郑州启幕,9月15日起,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推出《黄河守护人》系列纪录片,分别从护林、水文、非遗、湿地、植绿等侧面,跟随5位黄河守护人的足迹感知母亲河。

  今天上线的第一集《泥音长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倾听他与黄河泥打交道的故事。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文 孔昊 阮欣雨 冉昊 耿毅卓 席荣荣/视频

  早上五六点钟,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洒在黄河的水面上,折射出熠熠金光。

  水浪退去,胶泥便露出在岸边。历经采泥、运送、晒干、粉碎、泡制、甩打等工序,这抔黄河泥幻化成黄河文化的“特产”之一,吹奏出穿透时空的灵动黄河之声……而王建,就守候着那一缕带有黄河韵味音调的苏醒。

  听黄河泥吹奏诉说出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黄河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伴随黄河而生,在两岸民间世代相传,是大河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烟火。埙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古老乐器,传承约有7000年历史。

  1985年,电影《神医扁鹊》上映,片中的埙音插曲吸引了一位小小少年的注意,那悠扬婉转的乐曲是如此动人心弦,以至于少年从此爱上了这种曲调,并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这就是少年王建与埙的初识。

  来自焦作的手艺人王建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善于吹笛,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浸染在音乐中长大,平时自己也喜欢吹奏一些乐器。

  “那时一枚埙很贵,我的工资实在买不起。”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捏泥人儿长大的王建有了新想法,“我为什么不能自己用泥土制埙呢?”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由高原泥沙淤积沉淀,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胶质泥,特点是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又不过于软塌,适合制埙,这是他试验多次得来的经验。

  王建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不仅十分方便,音色也纯净自然、音韵中和而不偏颇,仿佛这枚埙天生就该由黄河泥土制成,又好像黄河泥迫不及待想诉说出自己的故事。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

  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在我的老家,黄河滩收的花生叫黄河花生,黄河滩种的红薯叫黄河红薯,所以我在黄河边采的泥做成的埙,自然也要叫黄河泥埙。”王建解释道。

  纪录片中,这枚泥埙发出了黄河低沉质朴的声音,与亘古悠远的黄河水共舞,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脉动。让拍摄团队难忘的是,当地有一所农村小学,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几乎人人会吹埙,黄河泥埙正在一届届学生手中传承。

  “有些农村孩子想学乐器,又觉得那些西洋乐器学来太贵,我都会建议他们学习本土的民族乐器,埙就是个很好的选择。”王建如数家珍,一一列举埙的优点,“贾平凹说‘人凿七窍有了灵魂,埙凿七孔有了神韵’。埙能吹出许多人生感悟,能吹出最接地气的声音。”

  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幕画面让编导阮欣雨很触动:“孩子们坐在台阶上,跟着王建老师一起吹埙,这种孩童的纯真与乐器的古老对比如此鲜明,不仅是新与老的碰撞,也是黄河文化传承的体现。”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与埙结缘30多年的王建,希望未来把黄河泥埙做成一个集传承、创新、研制、教学、演出等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让大家都能随处看到、听到、买到凝聚着厚重黄河文化气息的泥埙。

  平时采泥的黄河水畔风景优美,隔水遥望的就是炎黄二帝像,黄河滩还有灌木丛,王建喜欢看着鹤、白鹭等水鸟从灌木丛中飞起,再伴随着埙音,一直飞向远方。


 

文章编辑:李润生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黄河守护人①丨这才是国乐!听一把黄河泥唱出千年回响
2023-9-15 20:14:20    来源:顶端新闻

  时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4周年之际,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即将在郑州启幕,9月15日起,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推出《黄河守护人》系列纪录片,分别从护林、水文、非遗、湿地、植绿等侧面,跟随5位黄河守护人的足迹感知母亲河。

  今天上线的第一集《泥音长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倾听他与黄河泥打交道的故事。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文 孔昊 阮欣雨 冉昊 耿毅卓 席荣荣/视频

  早上五六点钟,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洒在黄河的水面上,折射出熠熠金光。

  水浪退去,胶泥便露出在岸边。历经采泥、运送、晒干、粉碎、泡制、甩打等工序,这抔黄河泥幻化成黄河文化的“特产”之一,吹奏出穿透时空的灵动黄河之声……而王建,就守候着那一缕带有黄河韵味音调的苏醒。

  听黄河泥吹奏诉说出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黄河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伴随黄河而生,在两岸民间世代相传,是大河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烟火。埙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古老乐器,传承约有7000年历史。

  1985年,电影《神医扁鹊》上映,片中的埙音插曲吸引了一位小小少年的注意,那悠扬婉转的乐曲是如此动人心弦,以至于少年从此爱上了这种曲调,并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这就是少年王建与埙的初识。

  来自焦作的手艺人王建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善于吹笛,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浸染在音乐中长大,平时自己也喜欢吹奏一些乐器。

  “那时一枚埙很贵,我的工资实在买不起。”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捏泥人儿长大的王建有了新想法,“我为什么不能自己用泥土制埙呢?”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由高原泥沙淤积沉淀,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胶质泥,特点是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又不过于软塌,适合制埙,这是他试验多次得来的经验。

  王建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不仅十分方便,音色也纯净自然、音韵中和而不偏颇,仿佛这枚埙天生就该由黄河泥土制成,又好像黄河泥迫不及待想诉说出自己的故事。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

  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在我的老家,黄河滩收的花生叫黄河花生,黄河滩种的红薯叫黄河红薯,所以我在黄河边采的泥做成的埙,自然也要叫黄河泥埙。”王建解释道。

  纪录片中,这枚泥埙发出了黄河低沉质朴的声音,与亘古悠远的黄河水共舞,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脉动。让拍摄团队难忘的是,当地有一所农村小学,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几乎人人会吹埙,黄河泥埙正在一届届学生手中传承。

  “有些农村孩子想学乐器,又觉得那些西洋乐器学来太贵,我都会建议他们学习本土的民族乐器,埙就是个很好的选择。”王建如数家珍,一一列举埙的优点,“贾平凹说‘人凿七窍有了灵魂,埙凿七孔有了神韵’。埙能吹出许多人生感悟,能吹出最接地气的声音。”

  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幕画面让编导阮欣雨很触动:“孩子们坐在台阶上,跟着王建老师一起吹埙,这种孩童的纯真与乐器的古老对比如此鲜明,不仅是新与老的碰撞,也是黄河文化传承的体现。”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与埙结缘30多年的王建,希望未来把黄河泥埙做成一个集传承、创新、研制、教学、演出等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让大家都能随处看到、听到、买到凝聚着厚重黄河文化气息的泥埙。

  平时采泥的黄河水畔风景优美,隔水遥望的就是炎黄二帝像,黄河滩还有灌木丛,王建喜欢看着鹤、白鹭等水鸟从灌木丛中飞起,再伴随着埙音,一直飞向远方。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