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豫见“三秋”| 坚决打好秋收关键一战
更新时间:2023-9-27 9:10:14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

  当前,全省秋作物由南向北陆续收获,截至目前,收获已过四成。据省气象部门预报,9月28日之前,我省将持续连阴雨天气,给全省“三秋”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本报派出五路记者分赴豫南、豫东、豫西、豫北和豫中,实地探访连阴雨天气给秋作物和“三秋”生产带来的影响,采访当地农业部门安排部署情况,展现全省上下坚决打好秋收关键一战,全力夺取秋季农业丰产丰收,确保实现全年1300亿斤粮食生产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永城市

  多措并举保秋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9月26日上午,永城市苗桥镇农场负责人黄传喜来到田地里查看大豆生长情况。“大豆还有点青,还得十来天才能收。这几天下雨下得小,影响不大。”他说。

  年过六旬的黄传喜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从2015年开始,他承包了500亩地种植大豆和玉米。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繁育基地,更是大豆良种繁育的主要基地。永城市大面积连片种植大豆位居河南省第一,常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左右,面积占河南的1/8,产量占河南的1/7。

  “这次连阴雨天气,虽然时间长,但雨水小,大豆植株倒伏不多,地里也没有积水,我们一直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及时给予种植户提醒和技术指导。”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针对此次连阴雨天气,商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此次连阴雨天气,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播种非常有利,但延缓了秋收进度。为做好秋收工作,该局积极组织秋粮适时抢收。对还处于生长状态的秋粮作物,继续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提高产量。对已经成熟的秋粮作物抓好抢收,做好农机调度,确保群众有机可用。

p83_b.jpg

  罗山县农民在抢收水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摄

  长葛市

  抢收烘干两手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见习记者 刘静雯

  9月26日上午,记者赶到长葛市种业小镇时,天气暂时放晴,鼎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伟岭刚从田间回来,鞋上沾满了泥。

  “地里还是太湿,收割机无法作业。”朱伟岭有些着急。近期,我省多地碰上连阴雨天气,长葛已经连续下了3天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收进度。

  朱伟岭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的合作社今年种了5000亩玉米,加上周边村民的订单玉米,总计足足有2万亩,从9月中旬开始陆续收割,目前已收割6000亩左右。

  “除了抢收,玉米烘干也是当务之急。”说话间,朱伟岭一路小跑,带着记者来到烘干塔前。

  机器轰鸣。2座10米多高的烘干塔和1台玉米脱粒机正在快速运转,铲车在玉米垛与脱粒机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玉米棒就变成一颗颗金黄的籽粒。

  据朱伟岭介绍,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约40%,需要烘干12个小时,才能把玉米含水量降到14%,达到入仓标准。自从开始收割,这2座烘干塔已经24小时连续作业了近10天时间。

  “以前,烘干塔每日能烘干350吨玉米,受降雨影响,现在每天只能烘干200吨左右,原本一上午才需清理一次的脱粒机,现在过20分钟就得停下来清理杂物。”68岁的康付彬正在脱粒机旁负责玉米芯、玉米须的清理工作,这几日他需紧盯机器,以免发生堵塞。

  当前,豫中地区秋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许昌全市玉米收获已超两成。面对阴雨天气,许昌农业部门加强气象研判,抓紧有利间隙组织机械作业,科学抢时抢收,先后投入玉米收割机约1500台、烘干机设备近150套,日处理烘干最大能力1.5万吨,保障秋粮应收尽收。

  “如果天气持续放晴,明天下午5台机器就能同时进场,力求颗粒归仓、以秋补夏。”朱伟岭严阵以待。

  河南秋收进度图

  截至9月26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4998万亩(占42%)

p44_b.jpg

  数据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罗山县

  趁天抢时收水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

  9月26日,虽然天色阴沉,但小雨已停,金黄的水稻稻叶上也没了水珠。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一块稻田里,4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在忙碌地收割水稻。

  土地承包人陈贵权说:“尽管最近阴雨连绵,但我种的水稻都没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

  陈贵权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流转土地5000多亩种水稻。这场连阴雨前,他已经收割了7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400斤。前几天,他天天到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同时与熟悉的收割机机手加强沟通。

  当天下午适合抢收,陈贵权联系的4台收割机及时赶到。陈贵权说:“如果天气允许,四五天就能收完。”

  记者看到稻田里有水,这是否影响收割?信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开斌说:“能不能收割,主要看稻叶上是否有水珠。如果稻叶上没水珠,就可以收割。”

  王开斌走到稻田里,用力跺了几脚,有水冒出来,但脚并没有陷到田中。他说:“田里土层较硬,不影响履带式收割机抢收。”

  目前,信阳各县都在抢收水稻。9月24日,全市召开会议,要求坚决克服连续阴雨天气对秋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抢天夺时,确保颗粒归仓。当地农业部门派出6个技术指导组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抢收水稻。截至9月26日,信阳市水稻收获比例已超过50%。

  与此同时,各地的烘干机也开足马力,加快烘干新收割的水稻。

  尽管遭遇了连阴雨,但记者在沿途看到,水稻只有零星倒伏,稻谷没有出现萌动或发芽的情况,农民正在全力以赴抢收水稻。烘干能力不足的地方,农民采取通风晾晒等办法,确保稻谷不变质。

  浚县

  这儿的花生田不积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陈晨

  9月26日,细雨绵绵,浚县善堂镇王礼村优质花生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丰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种植的3000亩豫花93高油酸花生植株青翠。

  “你看花生叶还有点青,还能再长几天。多长一天,产量和出油率还能再提升。”丰盛农业总经理李清杰计划国庆节期间收获,正好可以躲过这场连阴雨。

  “连阴雨天气对花生影响大吗?”记者问道。“这场雨从23日就开始下了,虽然时间长,但雨量并不大,这儿的土地都是沙土地,渗水快。”李清杰蹲下身扒开花生垄,垄沟里不见积水。

  记者蹚了几垄花生,尽管土地有点潮湿,但并不感到淤脚。

  这儿的花生田不积水还源于花生栽培技术的革新。

  以往农户种植花生都是在麦田里套种,这种模式普遍存在垄距较窄、垄高不足、出苗不齐、病害严重等问题。

  这两年,省农科院花生团队先后在正阳、浚县善堂、息县等地推广宽幅高垄种植模式。“收完麦后旋耕整地起垄,每垄种两行,中间铺设滴灌带,先起垄后播种,播种深度精准可控,出苗快、整齐;缩短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每亩可种2.5万株,比麦田套种每亩增加5000株,垄面加宽,通风透光好,病害少。”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员王建宏说,先起垄后播种的种植模式,旱能保墒,涝能排水。

  浚县地处黄河故道,是我省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主要产区。今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21.36万亩,预计平均单产370公斤以上,总产近8万吨。

  针对此次阴雨天气,浚县农业农村局印发《花生应对湿涝危害技术措施》等资料,通过微信群和抖音的形式向农户宣传,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花生防灾技术服务。

  “三秋”大忙,农机先行。浚县举办农机手培训班,免费为花生机械检修、保养,目前全县备有花生挖掘机8700台、花生捡拾机75辆、花生收获机150辆,完全能够满足全县花生收获需要。

  新安县

  农技指导到地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9月26日中午,在位于新安县铁门镇陈村的辣椒示范基地,万亩朝天椒搭配出喜人的“红配绿”,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基地负责人曹玉龙顾不上吃午饭,正带着人冒雨在田间巡查。

  “现在正处于青椒转红椒的关键期,这几天的连阴雨导致辣椒光照少,温度跟不上,收获期可能要推迟到10月中旬了。”曹玉龙说,县农业部门每天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推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地安排工作人员在地势低洼处开挖了多条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做好防汛准备。

  辣椒的延迟收获,让新安县千唐红辣椒产业协会负责人如坐针毡。“我们与协会联合,充分发挥其在生产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指导农户做好收获准备。”铁门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吕世范告诉记者。

  “祈愿这几天晴起来!”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健飞的一则微信朋友圈留言,引发广大农户共鸣。近几天,赵健飞等农技人员正忙着给镇村农户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传授秋作物在排水、抢收、通风干燥、烘干储存等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Page_s.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豫见“三秋”| 坚决打好秋收关键一战
    2023-9-27 9:10:14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

      当前,全省秋作物由南向北陆续收获,截至目前,收获已过四成。据省气象部门预报,9月28日之前,我省将持续连阴雨天气,给全省“三秋”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本报派出五路记者分赴豫南、豫东、豫西、豫北和豫中,实地探访连阴雨天气给秋作物和“三秋”生产带来的影响,采访当地农业部门安排部署情况,展现全省上下坚决打好秋收关键一战,全力夺取秋季农业丰产丰收,确保实现全年1300亿斤粮食生产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永城市

      多措并举保秋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9月26日上午,永城市苗桥镇农场负责人黄传喜来到田地里查看大豆生长情况。“大豆还有点青,还得十来天才能收。这几天下雨下得小,影响不大。”他说。

      年过六旬的黄传喜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从2015年开始,他承包了500亩地种植大豆和玉米。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繁育基地,更是大豆良种繁育的主要基地。永城市大面积连片种植大豆位居河南省第一,常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左右,面积占河南的1/8,产量占河南的1/7。

      “这次连阴雨天气,虽然时间长,但雨水小,大豆植株倒伏不多,地里也没有积水,我们一直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及时给予种植户提醒和技术指导。”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针对此次连阴雨天气,商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此次连阴雨天气,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播种非常有利,但延缓了秋收进度。为做好秋收工作,该局积极组织秋粮适时抢收。对还处于生长状态的秋粮作物,继续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提高产量。对已经成熟的秋粮作物抓好抢收,做好农机调度,确保群众有机可用。

    p83_b.jpg

      罗山县农民在抢收水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摄

      长葛市

      抢收烘干两手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见习记者 刘静雯

      9月26日上午,记者赶到长葛市种业小镇时,天气暂时放晴,鼎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伟岭刚从田间回来,鞋上沾满了泥。

      “地里还是太湿,收割机无法作业。”朱伟岭有些着急。近期,我省多地碰上连阴雨天气,长葛已经连续下了3天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收进度。

      朱伟岭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的合作社今年种了5000亩玉米,加上周边村民的订单玉米,总计足足有2万亩,从9月中旬开始陆续收割,目前已收割6000亩左右。

      “除了抢收,玉米烘干也是当务之急。”说话间,朱伟岭一路小跑,带着记者来到烘干塔前。

      机器轰鸣。2座10米多高的烘干塔和1台玉米脱粒机正在快速运转,铲车在玉米垛与脱粒机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玉米棒就变成一颗颗金黄的籽粒。

      据朱伟岭介绍,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约40%,需要烘干12个小时,才能把玉米含水量降到14%,达到入仓标准。自从开始收割,这2座烘干塔已经24小时连续作业了近10天时间。

      “以前,烘干塔每日能烘干350吨玉米,受降雨影响,现在每天只能烘干200吨左右,原本一上午才需清理一次的脱粒机,现在过20分钟就得停下来清理杂物。”68岁的康付彬正在脱粒机旁负责玉米芯、玉米须的清理工作,这几日他需紧盯机器,以免发生堵塞。

      当前,豫中地区秋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许昌全市玉米收获已超两成。面对阴雨天气,许昌农业部门加强气象研判,抓紧有利间隙组织机械作业,科学抢时抢收,先后投入玉米收割机约1500台、烘干机设备近150套,日处理烘干最大能力1.5万吨,保障秋粮应收尽收。

      “如果天气持续放晴,明天下午5台机器就能同时进场,力求颗粒归仓、以秋补夏。”朱伟岭严阵以待。

      河南秋收进度图

      截至9月26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4998万亩(占42%)

    p44_b.jpg

      数据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罗山县

      趁天抢时收水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

      9月26日,虽然天色阴沉,但小雨已停,金黄的水稻稻叶上也没了水珠。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一块稻田里,4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在忙碌地收割水稻。

      土地承包人陈贵权说:“尽管最近阴雨连绵,但我种的水稻都没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

      陈贵权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流转土地5000多亩种水稻。这场连阴雨前,他已经收割了7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400斤。前几天,他天天到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同时与熟悉的收割机机手加强沟通。

      当天下午适合抢收,陈贵权联系的4台收割机及时赶到。陈贵权说:“如果天气允许,四五天就能收完。”

      记者看到稻田里有水,这是否影响收割?信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开斌说:“能不能收割,主要看稻叶上是否有水珠。如果稻叶上没水珠,就可以收割。”

      王开斌走到稻田里,用力跺了几脚,有水冒出来,但脚并没有陷到田中。他说:“田里土层较硬,不影响履带式收割机抢收。”

      目前,信阳各县都在抢收水稻。9月24日,全市召开会议,要求坚决克服连续阴雨天气对秋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抢天夺时,确保颗粒归仓。当地农业部门派出6个技术指导组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抢收水稻。截至9月26日,信阳市水稻收获比例已超过50%。

      与此同时,各地的烘干机也开足马力,加快烘干新收割的水稻。

      尽管遭遇了连阴雨,但记者在沿途看到,水稻只有零星倒伏,稻谷没有出现萌动或发芽的情况,农民正在全力以赴抢收水稻。烘干能力不足的地方,农民采取通风晾晒等办法,确保稻谷不变质。

      浚县

      这儿的花生田不积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陈晨

      9月26日,细雨绵绵,浚县善堂镇王礼村优质花生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丰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种植的3000亩豫花93高油酸花生植株青翠。

      “你看花生叶还有点青,还能再长几天。多长一天,产量和出油率还能再提升。”丰盛农业总经理李清杰计划国庆节期间收获,正好可以躲过这场连阴雨。

      “连阴雨天气对花生影响大吗?”记者问道。“这场雨从23日就开始下了,虽然时间长,但雨量并不大,这儿的土地都是沙土地,渗水快。”李清杰蹲下身扒开花生垄,垄沟里不见积水。

      记者蹚了几垄花生,尽管土地有点潮湿,但并不感到淤脚。

      这儿的花生田不积水还源于花生栽培技术的革新。

      以往农户种植花生都是在麦田里套种,这种模式普遍存在垄距较窄、垄高不足、出苗不齐、病害严重等问题。

      这两年,省农科院花生团队先后在正阳、浚县善堂、息县等地推广宽幅高垄种植模式。“收完麦后旋耕整地起垄,每垄种两行,中间铺设滴灌带,先起垄后播种,播种深度精准可控,出苗快、整齐;缩短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每亩可种2.5万株,比麦田套种每亩增加5000株,垄面加宽,通风透光好,病害少。”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员王建宏说,先起垄后播种的种植模式,旱能保墒,涝能排水。

      浚县地处黄河故道,是我省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主要产区。今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21.36万亩,预计平均单产370公斤以上,总产近8万吨。

      针对此次阴雨天气,浚县农业农村局印发《花生应对湿涝危害技术措施》等资料,通过微信群和抖音的形式向农户宣传,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花生防灾技术服务。

      “三秋”大忙,农机先行。浚县举办农机手培训班,免费为花生机械检修、保养,目前全县备有花生挖掘机8700台、花生捡拾机75辆、花生收获机150辆,完全能够满足全县花生收获需要。

      新安县

      农技指导到地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9月26日中午,在位于新安县铁门镇陈村的辣椒示范基地,万亩朝天椒搭配出喜人的“红配绿”,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基地负责人曹玉龙顾不上吃午饭,正带着人冒雨在田间巡查。

      “现在正处于青椒转红椒的关键期,这几天的连阴雨导致辣椒光照少,温度跟不上,收获期可能要推迟到10月中旬了。”曹玉龙说,县农业部门每天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推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地安排工作人员在地势低洼处开挖了多条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做好防汛准备。

      辣椒的延迟收获,让新安县千唐红辣椒产业协会负责人如坐针毡。“我们与协会联合,充分发挥其在生产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指导农户做好收获准备。”铁门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吕世范告诉记者。

      “祈愿这几天晴起来!”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健飞的一则微信朋友圈留言,引发广大农户共鸣。近几天,赵健飞等农技人员正忙着给镇村农户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传授秋作物在排水、抢收、通风干燥、烘干储存等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Page_s.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