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从抗美援朝战争炮火中走来的人民子弟兵,至今仍被抗美援朝精神感召和滋养,在新时期建立了新的功勋。本报特推出“军魂不朽 山河永念”主题报道,缅怀英烈事迹,传承不朽军魂,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三个不相信”擎起新时代红旗
执行演训任务前,“杨根思连”官兵在杨根思广场举行宣誓仪式。季鹏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青莎 见习记者 李晓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3年前,杨根思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喊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如今,这段英雄宣言每天都会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铿锵响起。
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奉命坚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1071.1高地及其东南小高岭。战士们连续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当阵地上只剩杨根思一人时,他抱起仅有的一个炸药包,毅然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杨根思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壮志未酬身先死,红旗自有后人擎。“杨根思连”以老连长杨根思为榜样,代代传承弘扬“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2021年7月,河南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杨根思连”官兵奉命连夜驰援灾区,妥善转移受困群众,危急关头,年轻的官兵甚至不愿多休息一分钟。正是有着“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一句“‘杨根思连’来了”足以让人民群众心安。
凝聚先锋之力,扛起强军责任,英雄名字的背后,是荣光的延续。进入新时代,“杨根思连”党支部始终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围绕新型作战方式,全连官兵铆足干劲深入谋战研战,在火热的练兵备战实践中,连队军事训练水平和备战打仗能力节节攀升。
2022年夏,在一场军事演习中,“杨根思连”作为主攻队积极运用灵活作战方法,出色完成任务。2022年12月,“杨根思连”因单位建设全面过硬,被陆军记一等功。今年7月,“杨根思连”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杨根思!”“到!到!到!”战士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苦练本领技能。秋日的阳光照耀着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广场,老连长的雕像静静伫立,望着一个个英雄传人用铮铮铁骨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
忠毅勇猛“虎头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为连队授予“攻守兼备”锦旗。刘佳庆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有一支名为“虎头连”的英雄连队。73年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这支连队勇猛突击、敢打硬仗,立下赫赫战功。
近日,记者来到“虎头连”连史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述,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虎头连”的前身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某部。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连队奉命随部队向三所里实施穿插,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14小时急行军145华里,连队作为先头部队先敌5分钟占领三所里附近高地,与敌人激战3个昼夜,打退了敌人10余次进攻,赢得“虎头连”美誉。战后,连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臣连”荣誉称号和“攻守兼备”锦旗。
三所里阻击战打出了“虎头连”的赫赫威名。自此,“忠毅勇猛、敢打头阵”的连魂就成为连队的“传家宝”,“对党最忠诚、打仗最勇猛、执行最坚决、冲锋最前沿”的“虎头”精神融入了每名官兵的血脉。
驻地在变,编制在变,连魂愈加熠熠生辉,“虎头”精神也赓续至今。
2017年,连队随部队移防至中原腹地,所在旅也由机械化步兵旅转型为合成旅。面对作战模式、武器装备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官兵们从单专业练起,从零基础学起,在全旅率先展开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试训探索。
2019年7月,“虎头连”迎来转型后的第一次实兵对抗演习。演习中,战士张印主动报名参加接敌最多、任务最重的破障组,从前沿打到纵深,他的体能已达极限,但连队此时发起总攻,张印完全凭借意志支撑着继续战斗,当连队顺利攻占目标后,他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阵地上。后来,张印说:“胜利就在眼前,我不能放弃,身为‘虎头连’的战士,就算要倒,也要倒在冲锋线上!”
“‘虎头’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连队官兵奋勇争先。面向未来,全连官兵将继续传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气神,始终冲锋在前,练出过硬本领,争做新时代强军兴军路上的排头兵!”连队指导员陈天龙话语坚定。
锻造新时代“火力铁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王晨光
10月23日,走进第83集团军某旅的一支连队,大门内一座雕像映入眼帘。这是一位战功卓著英雄的雕像,他叫朱金池。
该连所在营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师某团某营,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该营官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朱金池就是这些官兵中的一位。
朱金池1929年出生在郑州中牟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6月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因机智善战被任命为炮兵侦察班长。在1953年6月的一次战斗中,他连续几个昼夜前进观察,以刚爆炸过的弹坑作掩体,以腾起的烟雾作屏障,一步步贴近敌人,将准确的目标参数快速报告给指挥所,呼叫炮火支援,配合步兵粉碎敌人的近百次反扑,歼敌2000余人,击毁敌坦克4辆,出色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立特等功,被誉为“炮兵的眼睛”。
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年轻官兵们的心里。杨帆现在是该营某连“英雄侦察班”的班长。他曾在休假时,专程赴朱金池老人的家中看望,面对面聆听硝烟中的故事。他说:“老班长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虽然年代在变,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肩上的使命没有变,对党的赤诚更没有变。”
这样的初心使命、铁血担当,激励着该营官兵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上不断前进。以实战为导向,部队官兵充分探索了在多种信息化的装备支撑下,炮兵分队侦察感知、指挥控制、火力协同等一系列实战化课题,先后转战高原戈壁、千里大漠,担负实弹射击、对抗演习等多项任务,聚力锻造一支新时代“火力铁拳”。
目前,第83集团军某旅正在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朱金池老英雄的故事成了生动的教科书。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官兵们信念更加坚定,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保卫钢铁运输线显神威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官兵学习书籍。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10月23日,走进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武警河南总队史馆内,展柜内的一挺“机枪”很有年代感。
“这是一挺仿制的机枪模型,我们的战士曾用这样的机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了一架美国飞机。”说起这挺“机枪”的来历,武警河南总队某部干事张泽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电影《金刚川》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如何用血肉和意志筑起了一条“钢铁运输线”,这里也有公安部队的身影。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先后有12个团组成志愿军公安部队入朝,同其他部队一起展开反“绞杀战”斗争。
1952年12月,作为武警河南总队前身的志愿军公安部队11师某部赴朝参战,执行战地勤务、保卫钢铁运输线等任务。广大指战员在敌机狂轰滥炸后,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定时炸弹,抢修公路,保障车辆畅通,共排除定时炸弹2000多枚,使公路成为炸不断、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在保卫钢铁运输线的战斗中,某营官兵机智英勇,用机枪击落了美军一架B-26型轰炸机,击落飞机所用的机枪现展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九中队前身为解放军第10军29师某部某营某连。1951年3月该连赴朝参战,相继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南芝浦里地区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役,被授予“上甘岭冬防模范连”称号。目前,支队史馆内保存着官兵抗美援朝时使用的书籍等物品。
硝烟散去,军魂不朽。武警河南总队从战火中走来,虽经多次组建和转隶,抗美援朝精神仍在部队官兵中代代相传,激励着广大官兵在新时期再立新功。
在史馆内的一角,有一面烈士墙,墙上展示了单有成、李清岭、田玉军、黄保成、陈焕绍等10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他们用生命完成使命,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武警河南总队先后担负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安保、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安保等重大任务,多次参加反恐处突、抗洪抢险等任务,涌现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卢刚、代练兵、胡晓,“全军优秀军士”郭秦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
□刘海涛 李晓霞
73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维护了世界和平,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上甘岭、长津湖、清川江,一场场激战彪炳史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一位位“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荡气回肠。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不对称现代化战争,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用生命和鲜血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震撼了世界。
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于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意义重大。
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自发地以各种方式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在铭记历史中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因为铭记这场战争,本质上就是珍视和平,中国人民依然会凝聚起当年那股不畏强敌、遇强则强的精气神,向着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奋勇前进。
仰望星空祭英魂,脚踏实地谋发展。今天,我们再次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从抗美援朝战争炮火中走来的人民子弟兵,至今仍被抗美援朝精神感召和滋养,在新时期建立了新的功勋。本报特推出“军魂不朽 山河永念”主题报道,缅怀英烈事迹,传承不朽军魂,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三个不相信”擎起新时代红旗
执行演训任务前,“杨根思连”官兵在杨根思广场举行宣誓仪式。季鹏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青莎 见习记者 李晓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3年前,杨根思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喊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如今,这段英雄宣言每天都会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铿锵响起。
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奉命坚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1071.1高地及其东南小高岭。战士们连续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当阵地上只剩杨根思一人时,他抱起仅有的一个炸药包,毅然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杨根思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壮志未酬身先死,红旗自有后人擎。“杨根思连”以老连长杨根思为榜样,代代传承弘扬“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2021年7月,河南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杨根思连”官兵奉命连夜驰援灾区,妥善转移受困群众,危急关头,年轻的官兵甚至不愿多休息一分钟。正是有着“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一句“‘杨根思连’来了”足以让人民群众心安。
凝聚先锋之力,扛起强军责任,英雄名字的背后,是荣光的延续。进入新时代,“杨根思连”党支部始终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围绕新型作战方式,全连官兵铆足干劲深入谋战研战,在火热的练兵备战实践中,连队军事训练水平和备战打仗能力节节攀升。
2022年夏,在一场军事演习中,“杨根思连”作为主攻队积极运用灵活作战方法,出色完成任务。2022年12月,“杨根思连”因单位建设全面过硬,被陆军记一等功。今年7月,“杨根思连”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杨根思!”“到!到!到!”战士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苦练本领技能。秋日的阳光照耀着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广场,老连长的雕像静静伫立,望着一个个英雄传人用铮铮铁骨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
忠毅勇猛“虎头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为连队授予“攻守兼备”锦旗。刘佳庆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有一支名为“虎头连”的英雄连队。73年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这支连队勇猛突击、敢打硬仗,立下赫赫战功。
近日,记者来到“虎头连”连史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述,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虎头连”的前身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某部。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连队奉命随部队向三所里实施穿插,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14小时急行军145华里,连队作为先头部队先敌5分钟占领三所里附近高地,与敌人激战3个昼夜,打退了敌人10余次进攻,赢得“虎头连”美誉。战后,连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臣连”荣誉称号和“攻守兼备”锦旗。
三所里阻击战打出了“虎头连”的赫赫威名。自此,“忠毅勇猛、敢打头阵”的连魂就成为连队的“传家宝”,“对党最忠诚、打仗最勇猛、执行最坚决、冲锋最前沿”的“虎头”精神融入了每名官兵的血脉。
驻地在变,编制在变,连魂愈加熠熠生辉,“虎头”精神也赓续至今。
2017年,连队随部队移防至中原腹地,所在旅也由机械化步兵旅转型为合成旅。面对作战模式、武器装备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官兵们从单专业练起,从零基础学起,在全旅率先展开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试训探索。
2019年7月,“虎头连”迎来转型后的第一次实兵对抗演习。演习中,战士张印主动报名参加接敌最多、任务最重的破障组,从前沿打到纵深,他的体能已达极限,但连队此时发起总攻,张印完全凭借意志支撑着继续战斗,当连队顺利攻占目标后,他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阵地上。后来,张印说:“胜利就在眼前,我不能放弃,身为‘虎头连’的战士,就算要倒,也要倒在冲锋线上!”
“‘虎头’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连队官兵奋勇争先。面向未来,全连官兵将继续传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气神,始终冲锋在前,练出过硬本领,争做新时代强军兴军路上的排头兵!”连队指导员陈天龙话语坚定。
锻造新时代“火力铁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王晨光
10月23日,走进第83集团军某旅的一支连队,大门内一座雕像映入眼帘。这是一位战功卓著英雄的雕像,他叫朱金池。
该连所在营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师某团某营,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该营官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朱金池就是这些官兵中的一位。
朱金池1929年出生在郑州中牟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6月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因机智善战被任命为炮兵侦察班长。在1953年6月的一次战斗中,他连续几个昼夜前进观察,以刚爆炸过的弹坑作掩体,以腾起的烟雾作屏障,一步步贴近敌人,将准确的目标参数快速报告给指挥所,呼叫炮火支援,配合步兵粉碎敌人的近百次反扑,歼敌2000余人,击毁敌坦克4辆,出色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立特等功,被誉为“炮兵的眼睛”。
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年轻官兵们的心里。杨帆现在是该营某连“英雄侦察班”的班长。他曾在休假时,专程赴朱金池老人的家中看望,面对面聆听硝烟中的故事。他说:“老班长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虽然年代在变,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肩上的使命没有变,对党的赤诚更没有变。”
这样的初心使命、铁血担当,激励着该营官兵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上不断前进。以实战为导向,部队官兵充分探索了在多种信息化的装备支撑下,炮兵分队侦察感知、指挥控制、火力协同等一系列实战化课题,先后转战高原戈壁、千里大漠,担负实弹射击、对抗演习等多项任务,聚力锻造一支新时代“火力铁拳”。
目前,第83集团军某旅正在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朱金池老英雄的故事成了生动的教科书。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官兵们信念更加坚定,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保卫钢铁运输线显神威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官兵学习书籍。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10月23日,走进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武警河南总队史馆内,展柜内的一挺“机枪”很有年代感。
“这是一挺仿制的机枪模型,我们的战士曾用这样的机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了一架美国飞机。”说起这挺“机枪”的来历,武警河南总队某部干事张泽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电影《金刚川》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如何用血肉和意志筑起了一条“钢铁运输线”,这里也有公安部队的身影。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先后有12个团组成志愿军公安部队入朝,同其他部队一起展开反“绞杀战”斗争。
1952年12月,作为武警河南总队前身的志愿军公安部队11师某部赴朝参战,执行战地勤务、保卫钢铁运输线等任务。广大指战员在敌机狂轰滥炸后,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定时炸弹,抢修公路,保障车辆畅通,共排除定时炸弹2000多枚,使公路成为炸不断、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在保卫钢铁运输线的战斗中,某营官兵机智英勇,用机枪击落了美军一架B-26型轰炸机,击落飞机所用的机枪现展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九中队前身为解放军第10军29师某部某营某连。1951年3月该连赴朝参战,相继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南芝浦里地区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役,被授予“上甘岭冬防模范连”称号。目前,支队史馆内保存着官兵抗美援朝时使用的书籍等物品。
硝烟散去,军魂不朽。武警河南总队从战火中走来,虽经多次组建和转隶,抗美援朝精神仍在部队官兵中代代相传,激励着广大官兵在新时期再立新功。
在史馆内的一角,有一面烈士墙,墙上展示了单有成、李清岭、田玉军、黄保成、陈焕绍等10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他们用生命完成使命,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武警河南总队先后担负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安保、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安保等重大任务,多次参加反恐处突、抗洪抢险等任务,涌现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卢刚、代练兵、胡晓,“全军优秀军士”郭秦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
□刘海涛 李晓霞
73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维护了世界和平,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上甘岭、长津湖、清川江,一场场激战彪炳史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一位位“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荡气回肠。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不对称现代化战争,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用生命和鲜血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震撼了世界。
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于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意义重大。
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自发地以各种方式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在铭记历史中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因为铭记这场战争,本质上就是珍视和平,中国人民依然会凝聚起当年那股不畏强敌、遇强则强的精气神,向着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奋勇前进。
仰望星空祭英魂,脚踏实地谋发展。今天,我们再次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