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特刊丨链接创新资源 打造技术转移流通枢纽
更新时间:2023-10-29 12:55:26    来源:新华社

  《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发布

  本报讯(记者李凤虎通讯员吴锦行)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专场活动在商丘举办。此次活动以“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原出彩”为主题,发布了《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并通过现场推介和展览展示等形式重点对筛选出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进行宣传推介。

  据悉,为科学统筹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省科技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公开征集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共同筛选出48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编制成《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此次编制工作是落实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省内转化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作,着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全省先后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领域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83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3亿元;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00余家,大幅提升了我省碳排放双控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说,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产业发展”目标,以深入推进全省科技系统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为抓手,继续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保障举措,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调度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为创新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b21714a1343199382fb2add31da8e467_p52_b.jpg

  10月28日,在“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上,河南科技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黄璞摄

  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推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通讯员 吴锦行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随着‘双碳’战略向纵深推进,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新形势下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是关键。”10月27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当天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专场活动”中,周永祥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废造粒和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技术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建筑材料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并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周永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关键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2022年年底,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了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十大科技创新行动,明确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等措施,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编制《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绿色制造业和低排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有力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宁淼说。

  此外,宁淼认为,在绿色低碳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久久为功,才能有效助力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绘就“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新画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来自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农业发展的促进推动,聚焦农业科技前沿话题,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农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在农业科技、农业投资、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活动开幕式上,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志强介绍:“河南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联合实验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农业方面的合作。”

  对于未来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认为河南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全球粮食主产区,而河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要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优势,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一带一路’的系统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张佳宝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合作共赢是重要关键词,对此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校长巴桑苏赫·巴达奇深有体会:“只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蒙古与中国山川相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学校未来会继续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谋更大的发展。”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共建中蒙黄河国际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牵手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上,河南高等教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又结硕果。河南农业大学与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意未来创新学院揭牌;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深度对话。

  开幕式后,围绕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以及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进行了三场平行论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陈倩、匈牙利农业与生命科学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费科特等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问题。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整合各方产学研优质资源,推动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打造农业科技合作新模式。当前,河南农业大学正在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未来将继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和带动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说。

2012e9737559bccc803c1aa925c13068_p60_b.jpg

  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云平台”架起跨国技术转移“线上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美国艾瑞斯克责任有限公司与南阳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开发绿色高精度印刷版材成果转化项目生产线;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与商丘市鸿大光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制备大面积薄膜器件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开幕式上签约了10个重大科技项目。

  “其中的不少项目,就是通过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云服务平台成功实现线上对接的。”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赵寅星告诉记者,“云平台”自使用以来已开展了7529个项目对接,促成了一大批优秀合作项目,已成为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不落幕的会场”。

  据介绍,该平台于2019年搭建成立,截至目前共集纳了64590项科技成果、6414项技术需求、11768位高层次人才。

  “自平台成立以来,我们搭建了省内最全面的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高质量成果库和全省产业技术需求库,并且开发了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智能匹配AI模型,有效提供技术交易‘撮合’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赵寅星说。

  除了开展常态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对接交流活动,省科技厅还通过提请省政府与国内大院名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平台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等知名平台机构深化合作对接,不断促进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云平台”功能,支持各地搭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转化“云平台”网络节点,逐步形成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张网”。

  厚重文化是河南发展的底气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我对河南的印象很深。”10月28日,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现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象伟宁对记者说。

  象伟宁的研究领域是景观与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社会,当天他所作报告的题目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的启示:生态智慧、文化信仰和公民科学》,从一个新鲜角度解读了河南人最为熟悉的红旗渠精神。

  为什么会选择红旗渠作为研究对象?面对记者的提问,象伟宁说:“其实我很小就知道红旗渠,深入研究是近几年开始的。红旗渠是个伟大的工程,除了蕴含深刻的精神力量,在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象伟宁在国外生活多年,来河南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全新感受。“河南的现代化程度、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非常有活力,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河南发展的一种底气。”

  这两天象伟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的活动,河南对于创新的重视、对于人才的渴求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能够感受到河南人民满满的诚意和热情,很感动。我有很多学生回到河南工作,他们更看重的是这里有足够的施展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未来河南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和加入。”象伟宁说。

  努力打造创新合作的“强磁场”

  ——访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武晋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边是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通产学研用的链条,推动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向奔赴’。”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现场,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武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是我省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盛会,此前已连续举办两届,共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00余个,带动研发投入超10亿元,大会已经成为河南开放创新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重要科技交流平台。

  武晋伟介绍,为办好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大会筹备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围绕“聚全球创新资源,助中原更加出彩”主题,组织了7项专场活动,以及科技外交官地方行活动和线上对接活动。

  本届大会有哪些特点?武晋伟说,一是更加注重协同联动,争取科技部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在河南举行,谋划省级专场活动3个,支持省辖市举办专场活动4个,推动部、省、市三级创新资源联动,努力打造创新合作的“强磁场”;二是更加聚焦产业需求,围绕多孔材料、关键金属材料、现代农业、绿色低碳等我省产业优势领域,策划专业性的专场活动,汇聚业内科创资源,努力做强产业发展的“驱动器”;三是更加突出前沿引领,设计了系列主旨报告、高端论坛等活动,共享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激发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大会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0余项。“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促成一批在谈项目的后续签约,着重加强跟踪服务,保障签约项目快落地、见实效,更好实现‘聚全球创新资源,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的。”武晋伟表示。

2.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特刊丨链接创新资源 打造技术转移流通枢纽
    2023-10-29 12:55:26    来源:新华社

      《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发布

      本报讯(记者李凤虎通讯员吴锦行)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专场活动在商丘举办。此次活动以“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原出彩”为主题,发布了《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并通过现场推介和展览展示等形式重点对筛选出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进行宣传推介。

      据悉,为科学统筹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省科技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公开征集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共同筛选出48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编制成《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此次编制工作是落实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省内转化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作,着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全省先后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领域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83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3亿元;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00余家,大幅提升了我省碳排放双控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说,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产业发展”目标,以深入推进全省科技系统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为抓手,继续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保障举措,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调度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为创新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b21714a1343199382fb2add31da8e467_p52_b.jpg

      10月28日,在“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上,河南科技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黄璞摄

      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推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通讯员 吴锦行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随着‘双碳’战略向纵深推进,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新形势下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是关键。”10月27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当天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专场活动”中,周永祥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废造粒和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技术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建筑材料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并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周永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关键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2022年年底,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了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十大科技创新行动,明确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等措施,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编制《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绿色制造业和低排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有力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宁淼说。

      此外,宁淼认为,在绿色低碳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久久为功,才能有效助力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绘就“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新画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来自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农业发展的促进推动,聚焦农业科技前沿话题,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农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在农业科技、农业投资、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活动开幕式上,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志强介绍:“河南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联合实验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农业方面的合作。”

      对于未来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认为河南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全球粮食主产区,而河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要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优势,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一带一路’的系统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张佳宝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合作共赢是重要关键词,对此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校长巴桑苏赫·巴达奇深有体会:“只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蒙古与中国山川相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学校未来会继续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谋更大的发展。”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共建中蒙黄河国际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牵手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上,河南高等教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又结硕果。河南农业大学与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意未来创新学院揭牌;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深度对话。

      开幕式后,围绕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以及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进行了三场平行论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陈倩、匈牙利农业与生命科学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费科特等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问题。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整合各方产学研优质资源,推动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打造农业科技合作新模式。当前,河南农业大学正在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未来将继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和带动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说。

    2012e9737559bccc803c1aa925c13068_p60_b.jpg

      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云平台”架起跨国技术转移“线上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美国艾瑞斯克责任有限公司与南阳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开发绿色高精度印刷版材成果转化项目生产线;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与商丘市鸿大光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制备大面积薄膜器件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开幕式上签约了10个重大科技项目。

      “其中的不少项目,就是通过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云服务平台成功实现线上对接的。”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赵寅星告诉记者,“云平台”自使用以来已开展了7529个项目对接,促成了一大批优秀合作项目,已成为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不落幕的会场”。

      据介绍,该平台于2019年搭建成立,截至目前共集纳了64590项科技成果、6414项技术需求、11768位高层次人才。

      “自平台成立以来,我们搭建了省内最全面的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高质量成果库和全省产业技术需求库,并且开发了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智能匹配AI模型,有效提供技术交易‘撮合’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赵寅星说。

      除了开展常态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对接交流活动,省科技厅还通过提请省政府与国内大院名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平台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等知名平台机构深化合作对接,不断促进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云平台”功能,支持各地搭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转化“云平台”网络节点,逐步形成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张网”。

      厚重文化是河南发展的底气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我对河南的印象很深。”10月28日,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现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象伟宁对记者说。

      象伟宁的研究领域是景观与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社会,当天他所作报告的题目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的启示:生态智慧、文化信仰和公民科学》,从一个新鲜角度解读了河南人最为熟悉的红旗渠精神。

      为什么会选择红旗渠作为研究对象?面对记者的提问,象伟宁说:“其实我很小就知道红旗渠,深入研究是近几年开始的。红旗渠是个伟大的工程,除了蕴含深刻的精神力量,在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象伟宁在国外生活多年,来河南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全新感受。“河南的现代化程度、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非常有活力,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河南发展的一种底气。”

      这两天象伟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的活动,河南对于创新的重视、对于人才的渴求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能够感受到河南人民满满的诚意和热情,很感动。我有很多学生回到河南工作,他们更看重的是这里有足够的施展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未来河南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和加入。”象伟宁说。

      努力打造创新合作的“强磁场”

      ——访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武晋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边是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通产学研用的链条,推动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向奔赴’。”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现场,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武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是我省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盛会,此前已连续举办两届,共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00余个,带动研发投入超10亿元,大会已经成为河南开放创新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重要科技交流平台。

      武晋伟介绍,为办好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大会筹备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围绕“聚全球创新资源,助中原更加出彩”主题,组织了7项专场活动,以及科技外交官地方行活动和线上对接活动。

      本届大会有哪些特点?武晋伟说,一是更加注重协同联动,争取科技部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在河南举行,谋划省级专场活动3个,支持省辖市举办专场活动4个,推动部、省、市三级创新资源联动,努力打造创新合作的“强磁场”;二是更加聚焦产业需求,围绕多孔材料、关键金属材料、现代农业、绿色低碳等我省产业优势领域,策划专业性的专场活动,汇聚业内科创资源,努力做强产业发展的“驱动器”;三是更加突出前沿引领,设计了系列主旨报告、高端论坛等活动,共享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激发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大会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0余项。“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促成一批在谈项目的后续签约,着重加强跟踪服务,保障签约项目快落地、见实效,更好实现‘聚全球创新资源,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的。”武晋伟表示。

    2.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