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勇攀种业新高峰 ——写在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开幕之际
    更新时间:2023-11-10 10:38:5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农业育种_20231110074508.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11月8日,立冬。站在村口望去,刚播下半个多月的种子已长成嫩绿的麦苗,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有永喜不自禁:“只有好种子,才能换来好收成,过上好日子。”

      一粒种子,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国之大者”扛在肩上、落在干上。从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到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河南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征程上,不断注入“芯”动能。

      欲建高地先起高峰

      一片叶子藏着多少秘密?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为桃的叶子“体检”,破解桃子甜度、成长速度等“密码”。

      “在水果赛道跑出单项冠军,桃资源与育种团队育成品种栽培面积占国内40%以上,打破长期国外垄断局面。”该中心副主任涂洪涛说。

      中原研究中心已有12支优势科研团队入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神农种业实验室已组建5支核心研发团队,汇聚21家单位、25个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一家家高能级创新平台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对种业创新的高位谋划和统筹推进。

      立足近十年,前瞻三十年,河南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种业强省建设的路线图;举全省之力推动中原农谷全面起势,神农种业实验室加快运行,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中原研究中心,组建河南种业集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动作频频、动力强劲。

      三年来,我省投入1亿元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当家品种”基础攻关研究,投入5000万元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育种重点课题研发,投入7100万元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

      “以中原农谷建设为核心,加速集聚机构、平台、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力争让高地上隆起种业高峰。”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说。

      锻长板补短板

      作为农业大省和种业大省,攥紧农业“芯片”,端稳中国饭碗,河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夯实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小麦“堂兄弟”黑麦基因“导航图”。“未来有望更加高效地培育出拥有高产、抗病、抗寒等优秀性状的小麦新品种。”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王道文介绍。

      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抗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以后用到大田育种中,除草就不是问题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育种团队成员石磊说。

      中国地方鸡品种选育技术实现新突破。“适用于我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液相芯片‘神农1号’研发成功,对推进我国家禽种业振兴意义重大。”神农种业实验室畜禽领域首席科学家康相涛表示。

      让优势更优,攥紧“当家品种”。

      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强小麦、玉米、花生、生猪等品种优势,“当家品种”项目经费投入占种业总投入的80%以上。

      三年间,我省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总数的30.7%、居全国第一位;“豫花37号”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大豆新品种郑1307创造了黄淮大豆产区单产最高纪录……

      让弱势变强,打出政策“组合拳”。

      2022年大雪节气,随着一声钟鸣,秋乐种业正式上市,实现我省种业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面对种业企业“散弱小”、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组建河南种业集团,推动种企与金融机构对接、设立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速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改到根子上 拆除“篱笆墙”

      “两个品种,亩产均超1100公斤,难能可贵。”前不久,在鹤壁召开的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点赞。

      这两个玉米新品种是我省实施良种联合攻关结出的硕果。“这是种业机制的重大创新,实现‘产学研用’融合,解决生产科研‘两张皮’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种业创新若要走得远、走得快,必须从根儿上找答案,拆除体制机制“篱笆墙”,与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双向奔赴。

      “政府牵头、企业化运作,让我工作很愉悦。”德国知名蔬菜专家乔治·克赫三年前全职加盟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瞄准辣椒、黄瓜等种子“进口大户”,培育设施蔬菜优良品种。

      “我明显感受到河南对人才的渴望。”2022年在山东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曹恒春,毅然选择加入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团队,专攻油料作物功能基因研究。

      前不久,在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的舞阳县贾湖遗址,国内农业科学家自主选育的3个品种试种成功,再现九千年前稻谷飘香好“丰景”。

      古今农耕文明交相辉映,河南种业力量蓬勃崛起。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开幕,河南也将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让中国的田野里种上更多河南种子,我们热切期待着。

    文章编辑:李润生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勇攀种业新高峰 ——写在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开幕之际
    2023-11-10 10:38:5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农业育种_20231110074508.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11月8日,立冬。站在村口望去,刚播下半个多月的种子已长成嫩绿的麦苗,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有永喜不自禁:“只有好种子,才能换来好收成,过上好日子。”

      一粒种子,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国之大者”扛在肩上、落在干上。从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到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河南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征程上,不断注入“芯”动能。

      欲建高地先起高峰

      一片叶子藏着多少秘密?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为桃的叶子“体检”,破解桃子甜度、成长速度等“密码”。

      “在水果赛道跑出单项冠军,桃资源与育种团队育成品种栽培面积占国内40%以上,打破长期国外垄断局面。”该中心副主任涂洪涛说。

      中原研究中心已有12支优势科研团队入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神农种业实验室已组建5支核心研发团队,汇聚21家单位、25个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一家家高能级创新平台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对种业创新的高位谋划和统筹推进。

      立足近十年,前瞻三十年,河南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种业强省建设的路线图;举全省之力推动中原农谷全面起势,神农种业实验室加快运行,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中原研究中心,组建河南种业集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动作频频、动力强劲。

      三年来,我省投入1亿元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当家品种”基础攻关研究,投入5000万元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育种重点课题研发,投入7100万元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

      “以中原农谷建设为核心,加速集聚机构、平台、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力争让高地上隆起种业高峰。”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说。

      锻长板补短板

      作为农业大省和种业大省,攥紧农业“芯片”,端稳中国饭碗,河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夯实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小麦“堂兄弟”黑麦基因“导航图”。“未来有望更加高效地培育出拥有高产、抗病、抗寒等优秀性状的小麦新品种。”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王道文介绍。

      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抗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以后用到大田育种中,除草就不是问题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育种团队成员石磊说。

      中国地方鸡品种选育技术实现新突破。“适用于我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液相芯片‘神农1号’研发成功,对推进我国家禽种业振兴意义重大。”神农种业实验室畜禽领域首席科学家康相涛表示。

      让优势更优,攥紧“当家品种”。

      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强小麦、玉米、花生、生猪等品种优势,“当家品种”项目经费投入占种业总投入的80%以上。

      三年间,我省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总数的30.7%、居全国第一位;“豫花37号”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大豆新品种郑1307创造了黄淮大豆产区单产最高纪录……

      让弱势变强,打出政策“组合拳”。

      2022年大雪节气,随着一声钟鸣,秋乐种业正式上市,实现我省种业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面对种业企业“散弱小”、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组建河南种业集团,推动种企与金融机构对接、设立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速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改到根子上 拆除“篱笆墙”

      “两个品种,亩产均超1100公斤,难能可贵。”前不久,在鹤壁召开的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点赞。

      这两个玉米新品种是我省实施良种联合攻关结出的硕果。“这是种业机制的重大创新,实现‘产学研用’融合,解决生产科研‘两张皮’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种业创新若要走得远、走得快,必须从根儿上找答案,拆除体制机制“篱笆墙”,与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双向奔赴。

      “政府牵头、企业化运作,让我工作很愉悦。”德国知名蔬菜专家乔治·克赫三年前全职加盟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瞄准辣椒、黄瓜等种子“进口大户”,培育设施蔬菜优良品种。

      “我明显感受到河南对人才的渴望。”2022年在山东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曹恒春,毅然选择加入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团队,专攻油料作物功能基因研究。

      前不久,在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的舞阳县贾湖遗址,国内农业科学家自主选育的3个品种试种成功,再现九千年前稻谷飘香好“丰景”。

      古今农耕文明交相辉映,河南种业力量蓬勃崛起。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开幕,河南也将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让中国的田野里种上更多河南种子,我们热切期待着。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