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光明日报》整版关注河南南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守“望闻问切”之术 谋惠及群众之方
更新时间:2023-11-17 11:56:47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药性赋》的朗诵声从教室和操场响起,如珠落玉盘、鸟鸣空林,令人清新解乏,如嗅中药百熬之香气。“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河南南阳小学生的朗诵声稚嫩而洪亮,传递着浓厚的历史味道,融入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本报调研组初抵南阳,便获得这样的感受。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行医四方扶救苍生,著就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众方之宗,方书之祖”。今天的南阳,医者们仍遵循着仁厚朴实的行医之道,中医药事业在望闻问切中惠及百姓;“信中医、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传统涵养着这里的文脉,中医药文化在医圣故里开枝散叶。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从此南阳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的指引下坚定迈步。南阳人曾审慎考量:我们的先祖及后代所期盼的中医药发展路,到底是什么样?一缕药香可否跨越古今,一枚银针可否联通中西,一株药草可否改变世界?他们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路上找到答案,并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

f62bd174cde7d05dec6141df09ce047f_res0503_attpic_brief.jpg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仲景小中医传承班”学员在学习辨识药材。黄柯鹏摄/光明图片

  1.“防治康管”的触角在群众需要处延伸

  清晨,中药草煎制后的芳香与当天的第一缕阳光,几乎同一时间抵达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

  “签约大夫来咧!”村民李祥通和大家一起往村里广场走。天已转凉,他却穿了条大短裤,看着调研组咧着嘴笑:“一会儿方便针灸嘛!大夫经常来,俺这都有经验哩!”

  广场上,12个中医师和护士,已铺好5个床铺,又把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医疗项目的设备整理好,为这一天的“医疗下沉服务”作准备。

  南阳市的中医药事业有个“双万”,一是创新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二是建立“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调研组在邹庄移民新村所见的场景,正是中医师的履约现场。

  “履约过程中,我们培训指导护工,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中医药健康养老、慢性病监测等服务。”淅川县中医院医生侯建军介绍,团队分别来自县中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双万”,听起来口气不小,但南阳确实有这样的底气。数据显示,南阳的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拥有75家中医医院、797家中医诊所和门诊部,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045人。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南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摸索出的“防治康管”南阳模式,拥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意味着签约的群众,每个人都能“分到合适的医生”。

  “全市已签约908万人,签约率93.6%,重点人群签约244万人……”调研组了解到,2022年5月以来,南阳在全市已安排1万余名中医师点对点开展签约服务,特别针对“一老、一少、一残、一优抚、一低保”等重点人群,组织健康指导、疾病诊疗、康复保健等中医药服务,签约群众可随时与包片中医师联系。

  2019年1月,南阳市成立市中医药发展局,将其列为与卫生健康委并列的政府工作部门之一,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中西医并重”。同时,市政府班子牵头的“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与之形成了工作合力。南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等9个文件,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基础得以不断夯实。

  借助发展东风,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式落地南阳,2022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医院”正式挂牌运营。这个整合市中医院和市骨科医院骨伤方面资源的医院,拥有康复、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等5个专业中心。

  在这里,传统中医理念与现代医疗技术得以融合,医院给患者建立数据库,患者都能得到个性化治疗。

  “坡度4,速度6,坚持15分钟!”康复大厅里,患者杨硕在形如跑步机的康复设备上做运动。“身体每个部位都有专门的设备来管,恢复得比预想的还快。”他说。

  调研路上,不少中医师有着这样的观点:一个地方医疗事业要发展得好,一是注重基层、注重农村,二是在乎细节、在乎群众的获得感。

  跟随患者李家路,调研组走进了唐河县源潭镇卫生院。“不出镇就能看大病,俺们有福。”李家路介绍。

  在镇卫生院门诊室,副主任医师王道满因一个疑难问题拿不准主意,便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唐河县中医院进行了视频连线。调研组在大屏幕上看到,远在县城的值班医生张春恒立即组织了会诊,并把会诊建议通过规范的系统流程,迅速发回镇卫生院的程序终端。

  “县里的智慧中药房,马上出药!最迟明天早上,药品就能到达李家路的手上。”视频那头,张春恒医生给调研组介绍道。

  医疗系统内部各层级的单位之间、各领域之间,高效地连接了起来。患者在手机上打开医疗服务程序,便可了解医嘱、用药提示,可预约县里、镇里和村里的医生。

  在去往源潭镇徐岗村卫生所的路上,调研组巧遇了在村里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医护团队,他们已完成一天的工作,正在返回镇、县。

  “签约服务团队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对居民进行体质辨识、健康教育,指导居民通过膳食调理、起居调养等非药物疗法进行身体调理;同时医生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制定个性化治未病方案,使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能有效降低群众看病费用。”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崔书克介绍。

  11月的南阳农村,秋季农忙早已过去,在田野里那一派灰黄之中,这几个穿着醒目的白大褂的医生,犹如如约而至、令人期盼的候鸟。

8b7ddb9a61c92dab828bf8e20d6fa5e3_res0507_attpic_brief.jpg

  南阳仲景宛西制药中药生产线的工人对产品进行分拣。陈飞摄/光明图片

  2.产业提质的动力在传承创新处集聚

  行走在伏牛山山麓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风吹绿海,“涟漪”阵阵。“顺天时播种,应节令采收。”在中药产业工人的劳动中,人们可以品读到当地人对“草药之本真”的严格遵循。

  中药材凝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精华,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基础。素有“天然药库”美誉的八百里伏牛山,赋予南阳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南阳历史上盛产天然药物2436种,拥有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是著名的艾草之乡、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崔松涛介绍。

  从“纸面成绩”上看,南阳已经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全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95万亩;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现代中药企业55家;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60亿元……

  而实践者常常反思,因为点滴成绩来之不易,也因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中医师和中草药商坦言,过去一段时间,在全国一些地方出现药材不规范等现象,导致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为了追求产业利润,盲目种植、快速开发,导致中医药市场存在不健康因素。南阳的中医药产业,也一度在发展路上苦苦求索、艰难跋涉。

  中医有良药,南阳可有“方”?

  2021年,南阳开始实施宛药振兴计划,旨在提高并保证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同时可实实在在对接乡村振兴。仅在2022年,南阳便建成“定制药园”3家、“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6家、“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家,立项制定5个地方中药材标准。

  “古代交通不便利,医者仍不惜跋山涉水寻找道地药材,可见其不可替代性。”南阳一些药企负责人看重中医药产业的特殊性——无论何时,服务对象都是急需用药的病患,是生命健康处于危急时刻的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中医药这一良心产业关键中的关键”。

  在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得到南阳各产业人士的支持,“衔接有序、溯本有源”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开始不断完善。

  “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开始,到一味药材的最终入库,我们努力做到从选种、育苗、种植、采收、挑选分级、初检、入库、仓储的环环相扣。”一位中药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已建立了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可追溯通道,可实现“药材来源明明白白,消费用药安安心心”。一些大型企业,围绕道地药材构建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养生和中医医疗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

  调研组的车刚转进南阳市北郊的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浓厚的艾草清香便扑鼻而来。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曾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对公司依托艾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给予肯定。“我们一直不忘总书记嘱托,决心以奋斗者的姿态、开新局的干劲、创一流的业绩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公司董事长查洪付说。

  走进公司车间,只见盛放艾草样本的十余个竹篮“一”字排开:“产地南阳”“产地平顶山”“产地洛阳”……它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产品等级评定。

  “各地的艾草样本汇聚于此‘参加公开透明的检阅’,能让原料生产合作伙伴清楚地知晓自己提供的产品属于何等品级,以及它将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查洪付对此充满自豪,他们不怕因此得罪原料供货商,只怕产品因质量参差不齐而有损“南阳艾”的美名。

  “正是有一大批踏实而有远见的企业,使艾产业倍增计划得以扎实推进。”南阳市副市长阿颖介绍,经过2年的努力,南阳艾草产业链日趋完备,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产品生产基地;“世界艾乡”品牌在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中逐渐被叫响。

6a0ef2e2a569b57d9b146f2ca9b8bd10_res0511_attpic_brief.jpg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万亩金银花基地举办金银花采摘节。申东摄/光明图片

  3.药香氤氲的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传扬

  温凉河畔,雕画朱雀的汉式子母阙,拱卫着一座巍峨的山门,山门上书三个遒劲大字:医圣祠。这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地标。

  调研组来时,只见拜谒医圣、寻根问祖的中医药界人士络绎不绝。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俄罗斯的阿利感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长!”

  弘扬仲景文化,打响文化品牌,南阳从2002年开始成功举办了15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10届仲景论坛,张伯礼、石学敏等数十位中医界泰斗、国医大师在此讲学论道、研学经方。

  一墙之隔的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如火如荼,项目一期计划2024年整体完工。届时,仲景书院、博物馆、国医馆、中药标本馆等将面向大众开放。“我们有远大的目标: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张仲景博物院副院长刘海燕说。

  南阳人确实有这样的历史自信。“国医崇祖庭,先师南阳眠。望之如汪洋,仰之若高山……”在西峡县的中华医圣苑,人们用288块取自伏牛山的花岗岩,建起高大的张仲景雕塑;又在仲景百草园中种上各类草药。景仰之情、谋求发展之心,可见一斑。

  而中医药文化的薪火相传,还得靠当代人。

  “守正不仅在医术,还在于高尚医德。”调研组在邓州市张仲景展览馆见到国医大师唐祖宣时,这位80多岁的老中医仍然坚持给群众看病。

  唐祖宣一生收了800多名徒弟,遵从有教无类原则,不设教条门槛。除130多名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院长等高端人才外,他还将技艺传授给500多名民间中医。“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中医专程前来拜师,我也会把毕生所学、所感悟分享给他们。我只愿中医理念能去更远更多的地方。”唐祖宣告诉调研组,中医并非一定要“固守一亩三分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开来,发展环境优越起来,中医药才能不负先人、恩泽后代。

  历史悠久、名医辈出的豫西南重镇南阳,成就并积淀着厚重的中医药文化。从拔火罐到针灸,从汤药到膏方,从望闻问切的理论到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药理念改变着一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反过来,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自觉赓续,才是它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崔松涛说。

  每逢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缕缕中药香便开始弥漫街头广场——群众期待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开市了!

  调研组在卧龙区、宛城区、邓州市、社旗县、唐河县等地,都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夜市”的风采:广场边,中医专家义诊、体质辨识、中医特色疗法应有尽有;广场中,医疗卫生领域的职工表演飘逸的“八段锦”,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带领群众学习动作。

  多少个夜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医药疗法、充满文化味的中医药推介活动,与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相映成趣,融入群众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种进少年的心田。”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孔明路校区负责人吴萍说。

  “小腹三阴谋,肚腹三里留;腿疼阳陵透,腰背委中求……”走进校园,学生正在操场上练习歌舞《穴位操》。那浸透了中药味儿的歌,伴着有力的舞姿,让调研组驻足良久,为之动容。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构建“五融合”中医药课程体系——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课程、学生生活、地域文化及家校院教育融合,旨在“学中医文化、提健康素养、养文化自信”。

  学生们在“百草园”种植中草药,在“中医药馆”学习中草药;教师们围绕教材《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研发课程:体育课老师教授养生“八段锦”,科学课老师讲授药性药效,劳技课老师教授药膳烹饪……中医药文化元素洋溢校园各个角落。

  学校与南阳张仲景医院联合创办了“仲景小中医传承班”,首创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师承”培养模式。传承班小学员、六年级学生王亚双给调研组成员号了号脉,还开了“方子”。一同调研的中医“复诊”后说:“‘小中医’号的脉挺准,八九不离十!”

  “我是医圣故里娃,宛都药香飘万家!”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吴萍感慨:“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弘扬中医药文化最硬的底气!”

  4.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阳近年来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上扎实探索、孜孜以求,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充分发挥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作用,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工作。南阳市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市县两级设立中医药发展局,形成工作合力。具体工作中,南阳立足“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对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规划,并因地制宜出台多项扶持发展政策。这些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做法,夯实了发展基础,为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繁荣提供了方向指导、政策引领及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持续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南阳市把“三甲”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进行统筹利用,实现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全覆盖,为“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等面向群众的特色项目集聚了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同时,南阳注重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市中医院“一馆六院多中心”和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由这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基础构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专业高效,服务效果好。

  充分施展人才拉动及科技推动的作用。南阳市一方面创新“仲景书院”办学模式,开发“仲景经方培训教材”和线上培训课程,多途径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张仲景实验室筹建工作,在高新区设立规模大、功能全、技术水平高的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年来,南阳在保护和培养医师队伍、提高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水平方面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为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提供了重要引擎。

  挖掘资源优势,以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产业。南阳市一方面实施宛药振兴计划,提高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实施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工作;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集中力量推动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紧盯特色,南阳围绕具备优势的艾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南阳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使产业在特色上更突出、更具市场优势。

  全方位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不移为“走出去”铺实路基。南阳市耕耘“一节一坛”品牌建设,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仲景论坛办得有声色、有影响;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常态化开展“仲景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使中医药文化浸润当地各方面、各领域。同时,南阳注重推进合作交流和举办各类体验中医药文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铺就了坚实路基。发展中医药,需久久为功,需继续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邓海云、彭景晖、李睿宸、王胜昔、丁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王承哲,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平、副教授刘金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增彦)

微信截图_20231117082248.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光明日报》整版关注河南南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守“望闻问切”之术 谋惠及群众之方
2023-11-17 11:56:47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药性赋》的朗诵声从教室和操场响起,如珠落玉盘、鸟鸣空林,令人清新解乏,如嗅中药百熬之香气。“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河南南阳小学生的朗诵声稚嫩而洪亮,传递着浓厚的历史味道,融入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本报调研组初抵南阳,便获得这样的感受。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行医四方扶救苍生,著就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众方之宗,方书之祖”。今天的南阳,医者们仍遵循着仁厚朴实的行医之道,中医药事业在望闻问切中惠及百姓;“信中医、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传统涵养着这里的文脉,中医药文化在医圣故里开枝散叶。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从此南阳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的指引下坚定迈步。南阳人曾审慎考量:我们的先祖及后代所期盼的中医药发展路,到底是什么样?一缕药香可否跨越古今,一枚银针可否联通中西,一株药草可否改变世界?他们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路上找到答案,并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

f62bd174cde7d05dec6141df09ce047f_res0503_attpic_brief.jpg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仲景小中医传承班”学员在学习辨识药材。黄柯鹏摄/光明图片

  1.“防治康管”的触角在群众需要处延伸

  清晨,中药草煎制后的芳香与当天的第一缕阳光,几乎同一时间抵达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

  “签约大夫来咧!”村民李祥通和大家一起往村里广场走。天已转凉,他却穿了条大短裤,看着调研组咧着嘴笑:“一会儿方便针灸嘛!大夫经常来,俺这都有经验哩!”

  广场上,12个中医师和护士,已铺好5个床铺,又把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医疗项目的设备整理好,为这一天的“医疗下沉服务”作准备。

  南阳市的中医药事业有个“双万”,一是创新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二是建立“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调研组在邹庄移民新村所见的场景,正是中医师的履约现场。

  “履约过程中,我们培训指导护工,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中医药健康养老、慢性病监测等服务。”淅川县中医院医生侯建军介绍,团队分别来自县中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双万”,听起来口气不小,但南阳确实有这样的底气。数据显示,南阳的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拥有75家中医医院、797家中医诊所和门诊部,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045人。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南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摸索出的“防治康管”南阳模式,拥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意味着签约的群众,每个人都能“分到合适的医生”。

  “全市已签约908万人,签约率93.6%,重点人群签约244万人……”调研组了解到,2022年5月以来,南阳在全市已安排1万余名中医师点对点开展签约服务,特别针对“一老、一少、一残、一优抚、一低保”等重点人群,组织健康指导、疾病诊疗、康复保健等中医药服务,签约群众可随时与包片中医师联系。

  2019年1月,南阳市成立市中医药发展局,将其列为与卫生健康委并列的政府工作部门之一,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中西医并重”。同时,市政府班子牵头的“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与之形成了工作合力。南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等9个文件,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基础得以不断夯实。

  借助发展东风,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式落地南阳,2022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医院”正式挂牌运营。这个整合市中医院和市骨科医院骨伤方面资源的医院,拥有康复、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等5个专业中心。

  在这里,传统中医理念与现代医疗技术得以融合,医院给患者建立数据库,患者都能得到个性化治疗。

  “坡度4,速度6,坚持15分钟!”康复大厅里,患者杨硕在形如跑步机的康复设备上做运动。“身体每个部位都有专门的设备来管,恢复得比预想的还快。”他说。

  调研路上,不少中医师有着这样的观点:一个地方医疗事业要发展得好,一是注重基层、注重农村,二是在乎细节、在乎群众的获得感。

  跟随患者李家路,调研组走进了唐河县源潭镇卫生院。“不出镇就能看大病,俺们有福。”李家路介绍。

  在镇卫生院门诊室,副主任医师王道满因一个疑难问题拿不准主意,便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唐河县中医院进行了视频连线。调研组在大屏幕上看到,远在县城的值班医生张春恒立即组织了会诊,并把会诊建议通过规范的系统流程,迅速发回镇卫生院的程序终端。

  “县里的智慧中药房,马上出药!最迟明天早上,药品就能到达李家路的手上。”视频那头,张春恒医生给调研组介绍道。

  医疗系统内部各层级的单位之间、各领域之间,高效地连接了起来。患者在手机上打开医疗服务程序,便可了解医嘱、用药提示,可预约县里、镇里和村里的医生。

  在去往源潭镇徐岗村卫生所的路上,调研组巧遇了在村里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医护团队,他们已完成一天的工作,正在返回镇、县。

  “签约服务团队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对居民进行体质辨识、健康教育,指导居民通过膳食调理、起居调养等非药物疗法进行身体调理;同时医生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制定个性化治未病方案,使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能有效降低群众看病费用。”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崔书克介绍。

  11月的南阳农村,秋季农忙早已过去,在田野里那一派灰黄之中,这几个穿着醒目的白大褂的医生,犹如如约而至、令人期盼的候鸟。

8b7ddb9a61c92dab828bf8e20d6fa5e3_res0507_attpic_brief.jpg

  南阳仲景宛西制药中药生产线的工人对产品进行分拣。陈飞摄/光明图片

  2.产业提质的动力在传承创新处集聚

  行走在伏牛山山麓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风吹绿海,“涟漪”阵阵。“顺天时播种,应节令采收。”在中药产业工人的劳动中,人们可以品读到当地人对“草药之本真”的严格遵循。

  中药材凝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精华,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基础。素有“天然药库”美誉的八百里伏牛山,赋予南阳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南阳历史上盛产天然药物2436种,拥有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是著名的艾草之乡、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崔松涛介绍。

  从“纸面成绩”上看,南阳已经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全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95万亩;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现代中药企业55家;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60亿元……

  而实践者常常反思,因为点滴成绩来之不易,也因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中医师和中草药商坦言,过去一段时间,在全国一些地方出现药材不规范等现象,导致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为了追求产业利润,盲目种植、快速开发,导致中医药市场存在不健康因素。南阳的中医药产业,也一度在发展路上苦苦求索、艰难跋涉。

  中医有良药,南阳可有“方”?

  2021年,南阳开始实施宛药振兴计划,旨在提高并保证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同时可实实在在对接乡村振兴。仅在2022年,南阳便建成“定制药园”3家、“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6家、“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家,立项制定5个地方中药材标准。

  “古代交通不便利,医者仍不惜跋山涉水寻找道地药材,可见其不可替代性。”南阳一些药企负责人看重中医药产业的特殊性——无论何时,服务对象都是急需用药的病患,是生命健康处于危急时刻的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中医药这一良心产业关键中的关键”。

  在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得到南阳各产业人士的支持,“衔接有序、溯本有源”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开始不断完善。

  “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开始,到一味药材的最终入库,我们努力做到从选种、育苗、种植、采收、挑选分级、初检、入库、仓储的环环相扣。”一位中药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已建立了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可追溯通道,可实现“药材来源明明白白,消费用药安安心心”。一些大型企业,围绕道地药材构建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养生和中医医疗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

  调研组的车刚转进南阳市北郊的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浓厚的艾草清香便扑鼻而来。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曾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对公司依托艾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给予肯定。“我们一直不忘总书记嘱托,决心以奋斗者的姿态、开新局的干劲、创一流的业绩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公司董事长查洪付说。

  走进公司车间,只见盛放艾草样本的十余个竹篮“一”字排开:“产地南阳”“产地平顶山”“产地洛阳”……它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产品等级评定。

  “各地的艾草样本汇聚于此‘参加公开透明的检阅’,能让原料生产合作伙伴清楚地知晓自己提供的产品属于何等品级,以及它将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查洪付对此充满自豪,他们不怕因此得罪原料供货商,只怕产品因质量参差不齐而有损“南阳艾”的美名。

  “正是有一大批踏实而有远见的企业,使艾产业倍增计划得以扎实推进。”南阳市副市长阿颖介绍,经过2年的努力,南阳艾草产业链日趋完备,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产品生产基地;“世界艾乡”品牌在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中逐渐被叫响。

6a0ef2e2a569b57d9b146f2ca9b8bd10_res0511_attpic_brief.jpg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万亩金银花基地举办金银花采摘节。申东摄/光明图片

  3.药香氤氲的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传扬

  温凉河畔,雕画朱雀的汉式子母阙,拱卫着一座巍峨的山门,山门上书三个遒劲大字:医圣祠。这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地标。

  调研组来时,只见拜谒医圣、寻根问祖的中医药界人士络绎不绝。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俄罗斯的阿利感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长!”

  弘扬仲景文化,打响文化品牌,南阳从2002年开始成功举办了15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10届仲景论坛,张伯礼、石学敏等数十位中医界泰斗、国医大师在此讲学论道、研学经方。

  一墙之隔的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如火如荼,项目一期计划2024年整体完工。届时,仲景书院、博物馆、国医馆、中药标本馆等将面向大众开放。“我们有远大的目标: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张仲景博物院副院长刘海燕说。

  南阳人确实有这样的历史自信。“国医崇祖庭,先师南阳眠。望之如汪洋,仰之若高山……”在西峡县的中华医圣苑,人们用288块取自伏牛山的花岗岩,建起高大的张仲景雕塑;又在仲景百草园中种上各类草药。景仰之情、谋求发展之心,可见一斑。

  而中医药文化的薪火相传,还得靠当代人。

  “守正不仅在医术,还在于高尚医德。”调研组在邓州市张仲景展览馆见到国医大师唐祖宣时,这位80多岁的老中医仍然坚持给群众看病。

  唐祖宣一生收了800多名徒弟,遵从有教无类原则,不设教条门槛。除130多名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院长等高端人才外,他还将技艺传授给500多名民间中医。“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中医专程前来拜师,我也会把毕生所学、所感悟分享给他们。我只愿中医理念能去更远更多的地方。”唐祖宣告诉调研组,中医并非一定要“固守一亩三分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开来,发展环境优越起来,中医药才能不负先人、恩泽后代。

  历史悠久、名医辈出的豫西南重镇南阳,成就并积淀着厚重的中医药文化。从拔火罐到针灸,从汤药到膏方,从望闻问切的理论到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药理念改变着一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反过来,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自觉赓续,才是它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崔松涛说。

  每逢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缕缕中药香便开始弥漫街头广场——群众期待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开市了!

  调研组在卧龙区、宛城区、邓州市、社旗县、唐河县等地,都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夜市”的风采:广场边,中医专家义诊、体质辨识、中医特色疗法应有尽有;广场中,医疗卫生领域的职工表演飘逸的“八段锦”,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带领群众学习动作。

  多少个夜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医药疗法、充满文化味的中医药推介活动,与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相映成趣,融入群众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种进少年的心田。”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孔明路校区负责人吴萍说。

  “小腹三阴谋,肚腹三里留;腿疼阳陵透,腰背委中求……”走进校园,学生正在操场上练习歌舞《穴位操》。那浸透了中药味儿的歌,伴着有力的舞姿,让调研组驻足良久,为之动容。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构建“五融合”中医药课程体系——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课程、学生生活、地域文化及家校院教育融合,旨在“学中医文化、提健康素养、养文化自信”。

  学生们在“百草园”种植中草药,在“中医药馆”学习中草药;教师们围绕教材《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研发课程:体育课老师教授养生“八段锦”,科学课老师讲授药性药效,劳技课老师教授药膳烹饪……中医药文化元素洋溢校园各个角落。

  学校与南阳张仲景医院联合创办了“仲景小中医传承班”,首创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师承”培养模式。传承班小学员、六年级学生王亚双给调研组成员号了号脉,还开了“方子”。一同调研的中医“复诊”后说:“‘小中医’号的脉挺准,八九不离十!”

  “我是医圣故里娃,宛都药香飘万家!”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吴萍感慨:“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弘扬中医药文化最硬的底气!”

  4.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阳近年来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上扎实探索、孜孜以求,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充分发挥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作用,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工作。南阳市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市县两级设立中医药发展局,形成工作合力。具体工作中,南阳立足“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对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规划,并因地制宜出台多项扶持发展政策。这些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做法,夯实了发展基础,为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繁荣提供了方向指导、政策引领及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持续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南阳市把“三甲”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进行统筹利用,实现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全覆盖,为“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等面向群众的特色项目集聚了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同时,南阳注重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市中医院“一馆六院多中心”和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由这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基础构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专业高效,服务效果好。

  充分施展人才拉动及科技推动的作用。南阳市一方面创新“仲景书院”办学模式,开发“仲景经方培训教材”和线上培训课程,多途径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张仲景实验室筹建工作,在高新区设立规模大、功能全、技术水平高的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年来,南阳在保护和培养医师队伍、提高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水平方面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为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提供了重要引擎。

  挖掘资源优势,以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产业。南阳市一方面实施宛药振兴计划,提高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实施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工作;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集中力量推动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紧盯特色,南阳围绕具备优势的艾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南阳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使产业在特色上更突出、更具市场优势。

  全方位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不移为“走出去”铺实路基。南阳市耕耘“一节一坛”品牌建设,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仲景论坛办得有声色、有影响;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常态化开展“仲景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使中医药文化浸润当地各方面、各领域。同时,南阳注重推进合作交流和举办各类体验中医药文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铺就了坚实路基。发展中医药,需久久为功,需继续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邓海云、彭景晖、李睿宸、王胜昔、丁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王承哲,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平、副教授刘金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增彦)

微信截图_20231117082248.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