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 | 光明日报:汉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更新时间:2023-12-22 10:13:39    来源:光明日报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90多年前,醉心古文字研究的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片甲骨”,指的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而“蕞尔一邑”,便是甲骨的最早出土地——当时“很不起眼”的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含殷商都邑、宗庙、王陵遗址等。

  今天,我们知道,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至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商王朝一直定都于此,前后达273年。但直到20世纪初,“殷墟”只有《史记》等文献中零星提及。因缺少物证,商代是否真的存在,饱受各方质疑。

  直到“一片甲骨”横空出世。

  1899年,因机缘巧合,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得到了一些有奇怪刻痕的龟甲、兽骨。作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刻痕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他一面花重金搜罗这些“字骨头”,一面开始了潜心研究。他认定:这些刻痕是一种“确在篆籀之前”的文字,应是商代文字!而这些甲骨,正是商人占卜用的卜骨!

  这一发现震惊了学界,而贩卖甲骨的古董商却对其出土地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几经查访,才得知这些甲骨大多来自洹水之滨的安阳小屯。

  受条件所限,在当时,大规模考古发掘还是空中楼阁,但学者们仍然尽力搜求甲骨,苦心整理与研究——

  1903年,文学家刘鹗编著出版首部甲骨拓印图书《铁云藏龟》;1904年,经学大师孙诒让撰写首部甲骨考释著作《契文举例》;1917年,国学家王国维首次从甲骨卜辞中辑出商王世系表,与《史记·殷本纪》对照,两者惊人地相似……

  自此,中国有物证可考的历史,从此前的2000多年延至3300多年!

  1928年,在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董作宾等人主持下,对殷墟的首次挖掘正式展开。

  此后近10年间,15次发掘,更多甲骨与世人见面。尤其是1936年6月,在殷墟YH127甲骨窖穴发掘刻辞甲骨17096片,创下迄今出土规模最大的发掘纪录。历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众多殷商时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等,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让今人得以窥见殷商中国的社会繁盛。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从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起,对殷墟的发掘研究一直在持续。

  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位居“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细细品味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划遒劲、意态天真,3000多年前殷商先民的创造力跃然眼前——

  斧钺之形的“王”,象征最勇敢的君上。“耳、目、口、鼻(自)”等字,造字素材近取诸身。“雷、电、川、渊”等字,造字灵感远取诸物。女子侧卧,下有一儿头朝下,是为“毓”(通“育”),此为会意。“上”有一横,“下”有一点,“刃”刀口一点,此为指事。“宫”“室”“河”“风”等字,是为形声……

  “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目前可识、可读、可释义的约1500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感慨,“120多年来,共有16万余片甲骨出土,一代代研究者在小小龟甲兽骨上精心‘耕耘’,为探索商代历史和古文字演变殚精竭虑,一个个学术谜团因此解开。”

  现代科技助力,更让甲骨文研究如虎添翼。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正在高速运转。12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尽在其中!数据平台收录甲骨著录153种、甲骨文单字4000多个、甲骨学论著33800多种。23万余幅甲骨图像,高保真还原了文物风貌。

  现存甲骨中,整骨少,碎片多。将甲骨缀合,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步。以往,人工缀合全凭眼力和经验,如大海捞针,进展极为缓慢。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甲骨残片图像输入程序,运用深度拼接模型技术,计算机能自动识别,根据纹理进行匹配。“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程序已经成功缀合了47组甲骨碎片!”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对记者说。

  不仅在重点实验室里“活”起来,在百姓生活中,甲骨文也“火”了起来。

  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的热门打卡地。一场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学堂”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旌旗飘飘,居于中央,是为‘中’;围城之内,执戈守卫疆土,是为‘国’……”听罢指导老师的讲解,来此游学的小学生在素笺上郑重写下“中国”二字。

  “从2014年开设‘甲骨学堂’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1600多场文字教育活动,参与家庭超过5.5万个!”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介绍,“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花开世界,很多中亚、西亚国家留学生成了我们这里的常客。他们说,从一片片甲骨、一个个方块字里,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如今,殷墟内外、安阳城乡,处处可见甲骨文的神韵——百余座甲骨文书屋遍布公园、学校、社区;2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9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更是让高冷的古文字化身“表情包”“真人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记者 韩寒 王胜昔 丁艳)

微信图片_20231222081025.png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 | 光明日报:汉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2023-12-22 10:13:39    来源:光明日报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90多年前,醉心古文字研究的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片甲骨”,指的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而“蕞尔一邑”,便是甲骨的最早出土地——当时“很不起眼”的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含殷商都邑、宗庙、王陵遗址等。

      今天,我们知道,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至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商王朝一直定都于此,前后达273年。但直到20世纪初,“殷墟”只有《史记》等文献中零星提及。因缺少物证,商代是否真的存在,饱受各方质疑。

      直到“一片甲骨”横空出世。

      1899年,因机缘巧合,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得到了一些有奇怪刻痕的龟甲、兽骨。作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刻痕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他一面花重金搜罗这些“字骨头”,一面开始了潜心研究。他认定:这些刻痕是一种“确在篆籀之前”的文字,应是商代文字!而这些甲骨,正是商人占卜用的卜骨!

      这一发现震惊了学界,而贩卖甲骨的古董商却对其出土地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几经查访,才得知这些甲骨大多来自洹水之滨的安阳小屯。

      受条件所限,在当时,大规模考古发掘还是空中楼阁,但学者们仍然尽力搜求甲骨,苦心整理与研究——

      1903年,文学家刘鹗编著出版首部甲骨拓印图书《铁云藏龟》;1904年,经学大师孙诒让撰写首部甲骨考释著作《契文举例》;1917年,国学家王国维首次从甲骨卜辞中辑出商王世系表,与《史记·殷本纪》对照,两者惊人地相似……

      自此,中国有物证可考的历史,从此前的2000多年延至3300多年!

      1928年,在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董作宾等人主持下,对殷墟的首次挖掘正式展开。

      此后近10年间,15次发掘,更多甲骨与世人见面。尤其是1936年6月,在殷墟YH127甲骨窖穴发掘刻辞甲骨17096片,创下迄今出土规模最大的发掘纪录。历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众多殷商时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等,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让今人得以窥见殷商中国的社会繁盛。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从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起,对殷墟的发掘研究一直在持续。

      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位居“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细细品味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划遒劲、意态天真,3000多年前殷商先民的创造力跃然眼前——

      斧钺之形的“王”,象征最勇敢的君上。“耳、目、口、鼻(自)”等字,造字素材近取诸身。“雷、电、川、渊”等字,造字灵感远取诸物。女子侧卧,下有一儿头朝下,是为“毓”(通“育”),此为会意。“上”有一横,“下”有一点,“刃”刀口一点,此为指事。“宫”“室”“河”“风”等字,是为形声……

      “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目前可识、可读、可释义的约1500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感慨,“120多年来,共有16万余片甲骨出土,一代代研究者在小小龟甲兽骨上精心‘耕耘’,为探索商代历史和古文字演变殚精竭虑,一个个学术谜团因此解开。”

      现代科技助力,更让甲骨文研究如虎添翼。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正在高速运转。12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尽在其中!数据平台收录甲骨著录153种、甲骨文单字4000多个、甲骨学论著33800多种。23万余幅甲骨图像,高保真还原了文物风貌。

      现存甲骨中,整骨少,碎片多。将甲骨缀合,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步。以往,人工缀合全凭眼力和经验,如大海捞针,进展极为缓慢。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甲骨残片图像输入程序,运用深度拼接模型技术,计算机能自动识别,根据纹理进行匹配。“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程序已经成功缀合了47组甲骨碎片!”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对记者说。

      不仅在重点实验室里“活”起来,在百姓生活中,甲骨文也“火”了起来。

      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的热门打卡地。一场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学堂”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旌旗飘飘,居于中央,是为‘中’;围城之内,执戈守卫疆土,是为‘国’……”听罢指导老师的讲解,来此游学的小学生在素笺上郑重写下“中国”二字。

      “从2014年开设‘甲骨学堂’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1600多场文字教育活动,参与家庭超过5.5万个!”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介绍,“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花开世界,很多中亚、西亚国家留学生成了我们这里的常客。他们说,从一片片甲骨、一个个方块字里,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如今,殷墟内外、安阳城乡,处处可见甲骨文的神韵——百余座甲骨文书屋遍布公园、学校、社区;2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9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更是让高冷的古文字化身“表情包”“真人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记者 韩寒 王胜昔 丁艳)

    微信图片_20231222081025.png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