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看番茄如何成为碳路先锋
——来自河南孟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报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从火力孟电到水木孟电,坐落于辉县市孟庄镇的孟电集团正深度切入高科技农业。
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种出来的番茄,不仅实现了全年可采摘,亩产相当于大田番茄的30到50倍,维生素C含量和营养价值更是普通番茄的2到3倍。
更为神奇的是,占地50亩的水木孟电蔬菜工厂,年节碳固碳量可达2万吨,相当于5.4万亩森林一年的固碳能力。
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真正实现了“超级加倍”,传统能耗大户孟电集团成为农业碳中和技术路径及认证交易体系的“碳路者”。
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外景。
发电厂一年长出120万公斤番茄
进入温室前要身着白大褂全身消毒;工人们乘轨道车在玻璃大棚中穿梭、采摘、分拣;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一刻不休,给番茄“投喂”均匀、充足的养分……12月20日,走进水木孟电蔬菜工厂,一幅“工厂化”的现代农业景象跃然眼前。
进入温室后,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冯鹏飞端起一盘番茄请记者品尝,并热情地推介发电厂里种出的番茄的不同之处。
“不打农药,不用激素,果柄绿色而番茄通红。”冯鹏飞说,依靠熊蜂授粉,自然成熟,颜色纯正。番茄所含营养成分丰富,通过了SGS国际标准多达533项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菌落总数安全认证,谱尼营养检测报告显示,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番茄的2到3倍。
工作人员为番茄果实进行成熟期作业。
最值得一说的是产量。蔬菜工厂内,番茄每隔7天就成熟一茬,50亩每年产量在120万公斤以上,相当于2500亩大田的有效产量。
“高产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合作方、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庆介绍,传统农业更加关注光和肥料,而忽视了二氧化碳气肥的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350ppm,而番茄可以适应1200ppm的更高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番茄产量也大大提高。
走在示范工厂的玻璃温室内,记者注意到,番茄植株都悬空生长于无土栽培的椰糠条带上。下部是白色风筒,上有小孔通风。两行番茄中间的地面上,铺设有轨道,既是各种机械的作业轨道,同时还能在夏天送冷气、冬天送暖气。和大田内的番茄植株不同,这里的藤蔓沿着悬绳攀爬,已结过果实的茎秆则盘绕于植株下方,有的长度能达10米。
冯鹏飞说,水木孟电目前是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余热维持棚内温度,同时将二氧化碳进行降温提纯,输送进玻璃温室内,转换成番茄丰富的“一日三餐”。
水木孟电富碳农业项目,是孟电集团与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亚洲首个建立在发电厂的富碳农业项目。
记者了解到,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一期项目投资2.1亿元,分为富碳科技创新中心、富碳蔬菜工厂和能源岛3个部分。
冯鹏飞算了一笔账,一片15亩大的森林,年固碳量只有10吨,而50亩的蔬菜工厂一年固碳量达14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固碳和减碳可达2万吨。
智慧加绿色农业“呼风唤雨”
孟电集团热力公司厂区。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都“超级加倍”的蔬菜工厂,在用人方面却是精减再精减。环顾四周,一座温室内只有两名工人在自动升降作业机上从容采摘。智能分拣机前,不同品质的番茄被自动分类打包。
蔬菜工厂如何实现少用人、办大事?精准化灌溉、智慧化管理、科技化种田是秘诀。
“温度20℃,二氧化碳浓度497ppm,浇灌时长25分钟……”在蔬菜工厂智能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准确详细。
据了解,蔬菜工厂里利用的技术专利就有335项,涵盖控制系统、智慧农机、新材料等领域。所有影响植物生长的外部因素全部被智能控制,通过“智慧大脑”,就能要雨得雨、要光得光,实现“呼风唤雨”。同时,蔬菜工厂增效更节能。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60升水,而在这里,通过精准灌溉,每株番茄只需8升水。
“我们通过智慧化精准调控,工厂的水和肥料全部可循环利用,避免了土壤病害的影响,土地、水等节省率都在90%以上。同时实现了全年可种植、可采摘,具备城市应急保障及稳定生产的能力。”冯鹏飞说。
“呼风唤雨”的蔬菜工厂更带来了农业高收益。这里生产的番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达到了欧盟SGS食品安全标准,畅销郑州、北京、武汉等地。
“蔬菜工厂还是固碳‘大户’,50亩蔬菜工厂相当于5.4万亩原始森林的固碳能力。”王晓庆说,其生态价值远超经济价值。
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介绍,水木孟电蔬菜工厂二期项目将扩大到500亩,将其打造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基地,并可对外提供技术输出、装备输出、人才输出服务。
企业家访谈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访河南孟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海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记者:作为一家典型的传统产业企业,孟电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双碳”战略的?
范海涛:孟电集团所在的辉县市孟庄镇,以建材、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基础,面临着传统产业能耗碳排较高、农业生产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简单来说,低碳转型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和有清华大学背景的现代农业企业水木九天联合投资,建成了水木孟电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创造性地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记者:孟电集团在减碳、控碳方面未雨绸缪,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为什么会花这么大力气成为“碳路者”?
范海涛:2007年孟电是全国第一家对小火电机组实施爆破拆除的民营企业,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超低排放。一直以来,孟电集团都将绿色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以环保促发展、以智能促进步、以节能促效益”的思路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
环保持续高压态势面前,企业不转型不升级,没有出路,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作为”。低碳发展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企业的责任。我们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在低碳发展上先行一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在同行业共享推广,让更多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记者:在低碳转型发展上,孟电集团还有哪些问题或挑战需要应对?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方向和谋划?
范海涛: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火电行业的低碳转型关乎钢铁、有色、化工、交通等诸多行业的减碳战略,其进展关乎我国整体的“双碳”进程,需要多层面政策和机制的支持。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们已经上线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项目,年处理量可达9.3万吨。目前正在研发利用钛合金材料对脱硫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成功后将在同行业推广应用。接下来,公司将围绕“双碳”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专家点评
大型民企的选择与担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进才
从“孟电”到“水木孟电”,从排放大户到“碳”路先锋,折射的是一家大型民企的选择与担当。
位于新乡的孟电集团是我省知名的发电和水泥生产企业,也是纳税大户,年纳税超4亿元。在人们的印象里,发电和水泥生产企业,像钢铁、有色、化工企业一样,贴着“高能耗、高污染”的标签。实际上,包括孟电集团在内,如今我国许多能源使用大户,如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都通过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不少企业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排放物有效归集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碳排放量,而且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分解出新的产品。
例如,孟电集团通过管道将火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输送给大棚里的番茄作为养分,不仅做到了50亩大棚番茄产量相当于一般种植2500亩的产量,而且由于不用农药、激素,种出来的番茄口感纯正、营养丰富,通过了SGS国际标准多项安全认证。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项目每年还能固碳、减碳2万吨。
利用二氧化碳作养料发展高效农业,孟电集团不仅探索出了消碳新办法,还通过专利输出、设备制造,为企业开辟了“新赛道”。
这样的经验提示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绿色转型,把资源“吃干榨净”,减少对地球的索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是降碳的主体,实现“碳中和”一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政府也应在政策上对企业的降碳探索给予正向激励。政府与企业相向而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会更有信心和底气。(本报记者赵振杰整理)
企业家名片
范海涛,1964年7月出生,河南新乡辉县市人,现任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辉县市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
企业名片
河南孟电集团位于辉县市,始建于1987年,建厂时是一个仅拥有一台6000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乡镇企业,2002年按政策要求企业改制,在不断转型发展中,孟电集团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诚信经营”的企业精神,不忘初心,深耕实业,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热电、水泥、智慧农业、房产开发、新型建材、污水处理等多领域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员工2800多人,固定资产60多亿元,资信等级AAA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产值192.9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8.67亿元。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看番茄如何成为碳路先锋
——来自河南孟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报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从火力孟电到水木孟电,坐落于辉县市孟庄镇的孟电集团正深度切入高科技农业。
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种出来的番茄,不仅实现了全年可采摘,亩产相当于大田番茄的30到50倍,维生素C含量和营养价值更是普通番茄的2到3倍。
更为神奇的是,占地50亩的水木孟电蔬菜工厂,年节碳固碳量可达2万吨,相当于5.4万亩森林一年的固碳能力。
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真正实现了“超级加倍”,传统能耗大户孟电集团成为农业碳中和技术路径及认证交易体系的“碳路者”。
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外景。
发电厂一年长出120万公斤番茄
进入温室前要身着白大褂全身消毒;工人们乘轨道车在玻璃大棚中穿梭、采摘、分拣;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一刻不休,给番茄“投喂”均匀、充足的养分……12月20日,走进水木孟电蔬菜工厂,一幅“工厂化”的现代农业景象跃然眼前。
进入温室后,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冯鹏飞端起一盘番茄请记者品尝,并热情地推介发电厂里种出的番茄的不同之处。
“不打农药,不用激素,果柄绿色而番茄通红。”冯鹏飞说,依靠熊蜂授粉,自然成熟,颜色纯正。番茄所含营养成分丰富,通过了SGS国际标准多达533项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菌落总数安全认证,谱尼营养检测报告显示,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番茄的2到3倍。
工作人员为番茄果实进行成熟期作业。
最值得一说的是产量。蔬菜工厂内,番茄每隔7天就成熟一茬,50亩每年产量在120万公斤以上,相当于2500亩大田的有效产量。
“高产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合作方、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庆介绍,传统农业更加关注光和肥料,而忽视了二氧化碳气肥的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350ppm,而番茄可以适应1200ppm的更高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番茄产量也大大提高。
走在示范工厂的玻璃温室内,记者注意到,番茄植株都悬空生长于无土栽培的椰糠条带上。下部是白色风筒,上有小孔通风。两行番茄中间的地面上,铺设有轨道,既是各种机械的作业轨道,同时还能在夏天送冷气、冬天送暖气。和大田内的番茄植株不同,这里的藤蔓沿着悬绳攀爬,已结过果实的茎秆则盘绕于植株下方,有的长度能达10米。
冯鹏飞说,水木孟电目前是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余热维持棚内温度,同时将二氧化碳进行降温提纯,输送进玻璃温室内,转换成番茄丰富的“一日三餐”。
水木孟电富碳农业项目,是孟电集团与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亚洲首个建立在发电厂的富碳农业项目。
记者了解到,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一期项目投资2.1亿元,分为富碳科技创新中心、富碳蔬菜工厂和能源岛3个部分。
冯鹏飞算了一笔账,一片15亩大的森林,年固碳量只有10吨,而50亩的蔬菜工厂一年固碳量达14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固碳和减碳可达2万吨。
智慧加绿色农业“呼风唤雨”
孟电集团热力公司厂区。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都“超级加倍”的蔬菜工厂,在用人方面却是精减再精减。环顾四周,一座温室内只有两名工人在自动升降作业机上从容采摘。智能分拣机前,不同品质的番茄被自动分类打包。
蔬菜工厂如何实现少用人、办大事?精准化灌溉、智慧化管理、科技化种田是秘诀。
“温度20℃,二氧化碳浓度497ppm,浇灌时长25分钟……”在蔬菜工厂智能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准确详细。
据了解,蔬菜工厂里利用的技术专利就有335项,涵盖控制系统、智慧农机、新材料等领域。所有影响植物生长的外部因素全部被智能控制,通过“智慧大脑”,就能要雨得雨、要光得光,实现“呼风唤雨”。同时,蔬菜工厂增效更节能。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60升水,而在这里,通过精准灌溉,每株番茄只需8升水。
“我们通过智慧化精准调控,工厂的水和肥料全部可循环利用,避免了土壤病害的影响,土地、水等节省率都在90%以上。同时实现了全年可种植、可采摘,具备城市应急保障及稳定生产的能力。”冯鹏飞说。
“呼风唤雨”的蔬菜工厂更带来了农业高收益。这里生产的番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达到了欧盟SGS食品安全标准,畅销郑州、北京、武汉等地。
“蔬菜工厂还是固碳‘大户’,50亩蔬菜工厂相当于5.4万亩原始森林的固碳能力。”王晓庆说,其生态价值远超经济价值。
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介绍,水木孟电蔬菜工厂二期项目将扩大到500亩,将其打造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基地,并可对外提供技术输出、装备输出、人才输出服务。
企业家访谈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访河南孟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海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记者:作为一家典型的传统产业企业,孟电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双碳”战略的?
范海涛:孟电集团所在的辉县市孟庄镇,以建材、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基础,面临着传统产业能耗碳排较高、农业生产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简单来说,低碳转型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和有清华大学背景的现代农业企业水木九天联合投资,建成了水木孟电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创造性地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记者:孟电集团在减碳、控碳方面未雨绸缪,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为什么会花这么大力气成为“碳路者”?
范海涛:2007年孟电是全国第一家对小火电机组实施爆破拆除的民营企业,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超低排放。一直以来,孟电集团都将绿色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以环保促发展、以智能促进步、以节能促效益”的思路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
环保持续高压态势面前,企业不转型不升级,没有出路,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作为”。低碳发展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企业的责任。我们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在低碳发展上先行一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在同行业共享推广,让更多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记者:在低碳转型发展上,孟电集团还有哪些问题或挑战需要应对?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方向和谋划?
范海涛: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火电行业的低碳转型关乎钢铁、有色、化工、交通等诸多行业的减碳战略,其进展关乎我国整体的“双碳”进程,需要多层面政策和机制的支持。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们已经上线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项目,年处理量可达9.3万吨。目前正在研发利用钛合金材料对脱硫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成功后将在同行业推广应用。接下来,公司将围绕“双碳”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专家点评
大型民企的选择与担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进才
从“孟电”到“水木孟电”,从排放大户到“碳”路先锋,折射的是一家大型民企的选择与担当。
位于新乡的孟电集团是我省知名的发电和水泥生产企业,也是纳税大户,年纳税超4亿元。在人们的印象里,发电和水泥生产企业,像钢铁、有色、化工企业一样,贴着“高能耗、高污染”的标签。实际上,包括孟电集团在内,如今我国许多能源使用大户,如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都通过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不少企业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排放物有效归集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碳排放量,而且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分解出新的产品。
例如,孟电集团通过管道将火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输送给大棚里的番茄作为养分,不仅做到了50亩大棚番茄产量相当于一般种植2500亩的产量,而且由于不用农药、激素,种出来的番茄口感纯正、营养丰富,通过了SGS国际标准多项安全认证。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项目每年还能固碳、减碳2万吨。
利用二氧化碳作养料发展高效农业,孟电集团不仅探索出了消碳新办法,还通过专利输出、设备制造,为企业开辟了“新赛道”。
这样的经验提示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绿色转型,把资源“吃干榨净”,减少对地球的索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是降碳的主体,实现“碳中和”一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政府也应在政策上对企业的降碳探索给予正向激励。政府与企业相向而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会更有信心和底气。(本报记者赵振杰整理)
企业家名片
范海涛,1964年7月出生,河南新乡辉县市人,现任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辉县市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
企业名片
河南孟电集团位于辉县市,始建于1987年,建厂时是一个仅拥有一台6000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乡镇企业,2002年按政策要求企业改制,在不断转型发展中,孟电集团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诚信经营”的企业精神,不忘初心,深耕实业,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热电、水泥、智慧农业、房产开发、新型建材、污水处理等多领域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员工2800多人,固定资产60多亿元,资信等级AAA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产值192.9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8.67亿元。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