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在开封博物馆,这个小瓷枕上开花啦
    更新时间:2024-4-9 19:19:2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jpg

    2.png

      四月芳菲春意闹

      朵朵梅花盛放时

      这件唐黄釉绞胎瓷枕上

      有春风吹过的痕迹

    3.jpg

      ❀ 送你几朵小梅花 ❀

      这件瓷枕前窄后宽

      枕面上是盛开的“重瓣梅花”

    4.gif

      这些梅花纹饰不是用釉彩勾画的

      而是在揉泥环节就已经“画”好了

      深褐色和灰白色的泥料互相挤压

      再“拼接”成梅花的纹样

    5.jpg

      瓷枕四个侧面的花纹虽略显随意

      但也形成了木截面的纹理

      瓷枕通体施黄釉

      釉色纯正

    6.gif

      这件瓷枕尺寸不大

      枕面面积大约与成年男性手掌面积相当

      应是中医诊治使用的脉枕

      ❀ 这配色纹理…… ❀

      唐朝的“大理石蛋糕”?

      这个瓷枕的纹理

      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

      看着看着,就饿了

    7.png

      △上部分为瓷枕侧面局部纹理,下部分为大理石蛋糕局部纹理。↑你就说,像不像?↑

      实际上,这件瓷枕上的梅花和木质纹样

      采用的是绞胎工艺

      为唐代瓷器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

      关于绞胎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工匠搅泥时“偶然得之”

      还有人说是

      古人由于对瘿木器的喜爱而“刻意为之”

      〔瘿(yǐng)木:树木上的结瘤,树种不同剖面花纹也各异,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独特的自然美〕

      这两种说法虽然“一正一反”

      但不妨碍绞胎工艺最终表达出

      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8.jpg

      △唐 巩义窑绞胎枕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绞胎器物

      以河南巩义窑产品最具代表性

      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贴面绞胎

      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

      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

      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

      另一种是全绞胎

      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

    9.jpg

      △唐 绞胎小碗 故宫博物院藏

      绞胎是唐代瓷器中一个极为名贵的品种

      由于原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

      产量也较为稀少

      ❀“硬核拉花”再放光彩❀

      绞胎工艺到了宋代

      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

      纹理线条变得更为精致细腻

      除了与大理石蛋糕花纹的梦幻联动

      有些纹理也很像今天的咖啡拉花

      具有“穿越感”

    10.jpg

      △咖啡拉花与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绞胎罐纹理对比

      不同于咖啡奶泡的“表面”功夫

      全绞胎瓷器的“硬核拉花”

      花纹表里如一

      被誉为“瓷中君子”

      花纹由胎而生,里外相透

      一胎一面,不可复制

      也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

    11.png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绞胎瓷器(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4年

      这项瓷器“编织”技艺也入选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2.gif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绞胎瓷器(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技艺传承人

      在承袭传统、仿制古瓷的基础上

      丰富了百种器型与“七彩颜色”

      赋予古老技法时代活力

    13.gif

      △绞胎瓷《硕果》入编美术教材(图片来源:央视网)

      绞胎的花纹

      有一种从指间流过的秩序感与自然美

      瓷枕上的小花

      有历史的温度,是春风吹过的痕迹

    6941ad8fcff642eb819b10c4a044458c.jpg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田野

      视觉丨丁丽洁

      技术丨刘竞尧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开封博物馆 总台河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在开封博物馆,这个小瓷枕上开花啦
    2024-4-9 19:19:2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jpg

    2.png

      四月芳菲春意闹

      朵朵梅花盛放时

      这件唐黄釉绞胎瓷枕上

      有春风吹过的痕迹

    3.jpg

      ❀ 送你几朵小梅花 ❀

      这件瓷枕前窄后宽

      枕面上是盛开的“重瓣梅花”

    4.gif

      这些梅花纹饰不是用釉彩勾画的

      而是在揉泥环节就已经“画”好了

      深褐色和灰白色的泥料互相挤压

      再“拼接”成梅花的纹样

    5.jpg

      瓷枕四个侧面的花纹虽略显随意

      但也形成了木截面的纹理

      瓷枕通体施黄釉

      釉色纯正

    6.gif

      这件瓷枕尺寸不大

      枕面面积大约与成年男性手掌面积相当

      应是中医诊治使用的脉枕

      ❀ 这配色纹理…… ❀

      唐朝的“大理石蛋糕”?

      这个瓷枕的纹理

      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

      看着看着,就饿了

    7.png

      △上部分为瓷枕侧面局部纹理,下部分为大理石蛋糕局部纹理。↑你就说,像不像?↑

      实际上,这件瓷枕上的梅花和木质纹样

      采用的是绞胎工艺

      为唐代瓷器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

      关于绞胎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工匠搅泥时“偶然得之”

      还有人说是

      古人由于对瘿木器的喜爱而“刻意为之”

      〔瘿(yǐng)木:树木上的结瘤,树种不同剖面花纹也各异,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独特的自然美〕

      这两种说法虽然“一正一反”

      但不妨碍绞胎工艺最终表达出

      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8.jpg

      △唐 巩义窑绞胎枕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绞胎器物

      以河南巩义窑产品最具代表性

      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贴面绞胎

      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

      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

      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

      另一种是全绞胎

      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

    9.jpg

      △唐 绞胎小碗 故宫博物院藏

      绞胎是唐代瓷器中一个极为名贵的品种

      由于原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

      产量也较为稀少

      ❀“硬核拉花”再放光彩❀

      绞胎工艺到了宋代

      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

      纹理线条变得更为精致细腻

      除了与大理石蛋糕花纹的梦幻联动

      有些纹理也很像今天的咖啡拉花

      具有“穿越感”

    10.jpg

      △咖啡拉花与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绞胎罐纹理对比

      不同于咖啡奶泡的“表面”功夫

      全绞胎瓷器的“硬核拉花”

      花纹表里如一

      被誉为“瓷中君子”

      花纹由胎而生,里外相透

      一胎一面,不可复制

      也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

    11.png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绞胎瓷器(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4年

      这项瓷器“编织”技艺也入选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2.gif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绞胎瓷器(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技艺传承人

      在承袭传统、仿制古瓷的基础上

      丰富了百种器型与“七彩颜色”

      赋予古老技法时代活力

    13.gif

      △绞胎瓷《硕果》入编美术教材(图片来源:央视网)

      绞胎的花纹

      有一种从指间流过的秩序感与自然美

      瓷枕上的小花

      有历史的温度,是春风吹过的痕迹

    6941ad8fcff642eb819b10c4a044458c.jpg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田野

      视觉丨丁丽洁

      技术丨刘竞尧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开封博物馆 总台河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