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这些“国宝”,到访河南丹江湿地
更新时间:2024/5/23 9:32:4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栀子 通讯员王晓燕 魏浩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来到美丽的河南丹江湿地,满眼皆生态 处处是美景。在这里,已连续10年监测到黑鹳稳定越冬种群,“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如今,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鸟中大熊猫——彩鹮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20.jpg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25.jpg       彩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体呈深栗色,喙似弯刀,与朱鹮为近亲。其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华丽的彩色,被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2024年5月,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彩鹮,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黑翅白体,赤脚长喙,成鸟体长超过1米,十分容易辨识。2023年11月,28只东方白鹳首次到访河南丹江湿地,系我省西南地区的首次发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东方宝石——朱鹮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46.jpg

  朱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白脸红,喙长而下弯。曾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当世仅存的7只朱鹮,与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为“秦岭四宝”。20世纪50年代,淅川曾有过朱鹮的记载,后销声匿迹。直至2023年2月,时隔70余年,保护区再次监测发现一只朱鹮重回丹江湿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环境检验师——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鸟头部墨绿色带光泽,颈部至前胸栗棕色,眼部虹膜呈白色,数量稀少,栖息环境要求极高,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21年11月,保护区首次发现6只青头潜鸭,并连续3年稳定监测到青头潜鸭种群,最大种群数量达13只。


  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00多万年,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自2018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6年稳定监测到中华秋沙鸭种群,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10只。


       鸟中君子——黑鹳

       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嘴、腿均红色,颇有“君子之风”。黑鹳是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客”。自2014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10年稳定监测到黑鹳种群前来迁徙越冬,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30只。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715.jpg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除上述鸟类国宝之外,还有黄胸鹀、大鸨、金雕、秃鹫等鸟类也在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出现。众多的鸟中“国宝”为何如此青睐河南丹江湿地,一方面河南丹江湿地位于我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上,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另一方面,近年来,淅川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施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坚决筑牢水源地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我们把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围绕建设生态丹江湿地、智慧丹江湿地、科研丹江湿地、宣教丹江湿地、和谐丹江湿地‘五个丹江湿地’目标,建立健全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提高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丹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志斌说。

  近年来,淅川县采取水系连通、生态塘、生境营造、基底修复、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试点1.5万余亩,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同时,持续大规模造林绿化,通水以来,累计造林超60万亩,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丹江口水库分别以第一名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我们常态化加强库区巡查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库区各类违规违法行为。”淅川县库区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宇介绍。近年来,淅川县顶住压力阻力,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针对丹江库区面积大、人力监测覆盖不到的问题,淅川县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在核心重点区域架设高清监控探头,有效掌握区内实时动态和人员巡护情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县……一项项殊荣见证着淅川生态建设的成绩。如今的淅川,山青水绿,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这些“国宝”,到访河南丹江湿地
2024/5/23 9:32:4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栀子 通讯员王晓燕 魏浩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来到美丽的河南丹江湿地,满眼皆生态 处处是美景。在这里,已连续10年监测到黑鹳稳定越冬种群,“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如今,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鸟中大熊猫——彩鹮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20.jpg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25.jpg       彩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体呈深栗色,喙似弯刀,与朱鹮为近亲。其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华丽的彩色,被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2024年5月,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彩鹮,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黑翅白体,赤脚长喙,成鸟体长超过1米,十分容易辨识。2023年11月,28只东方白鹳首次到访河南丹江湿地,系我省西南地区的首次发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东方宝石——朱鹮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046.jpg

  朱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白脸红,喙长而下弯。曾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当世仅存的7只朱鹮,与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为“秦岭四宝”。20世纪50年代,淅川曾有过朱鹮的记载,后销声匿迹。直至2023年2月,时隔70余年,保护区再次监测发现一只朱鹮重回丹江湿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环境检验师——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鸟头部墨绿色带光泽,颈部至前胸栗棕色,眼部虹膜呈白色,数量稀少,栖息环境要求极高,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21年11月,保护区首次发现6只青头潜鸭,并连续3年稳定监测到青头潜鸭种群,最大种群数量达13只。


  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00多万年,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自2018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6年稳定监测到中华秋沙鸭种群,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10只。


       鸟中君子——黑鹳

       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嘴、腿均红色,颇有“君子之风”。黑鹳是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客”。自2014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10年稳定监测到黑鹳种群前来迁徙越冬,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30只。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715.jpg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除上述鸟类国宝之外,还有黄胸鹀、大鸨、金雕、秃鹫等鸟类也在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出现。众多的鸟中“国宝”为何如此青睐河南丹江湿地,一方面河南丹江湿地位于我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上,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另一方面,近年来,淅川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施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坚决筑牢水源地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我们把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围绕建设生态丹江湿地、智慧丹江湿地、科研丹江湿地、宣教丹江湿地、和谐丹江湿地‘五个丹江湿地’目标,建立健全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提高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丹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志斌说。

  近年来,淅川县采取水系连通、生态塘、生境营造、基底修复、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试点1.5万余亩,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同时,持续大规模造林绿化,通水以来,累计造林超60万亩,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丹江口水库分别以第一名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我们常态化加强库区巡查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库区各类违规违法行为。”淅川县库区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宇介绍。近年来,淅川县顶住压力阻力,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针对丹江库区面积大、人力监测覆盖不到的问题,淅川县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在核心重点区域架设高清监控探头,有效掌握区内实时动态和人员巡护情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县……一项项殊荣见证着淅川生态建设的成绩。如今的淅川,山青水绿,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