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主根主脉看河南·行走大遗址丨“星空下的村落”有多美——探访大河村遗址
更新时间:2024/7/16 10:20:37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王冰珂/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视频制作

  大河奔流,惠此中原;文明绵延,在兹尤盛。

  盛夏时节,黄河郑州段,岸绿景秀、雄阔壮美。大河之南,坐落着一处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

9208b53cb3f24c5a68a283ef69f6269.jpg

  大河之畔,先民遗迹。在考古学界,大河村遗址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星空下的村落”。当滔滔大河与“星空下的村落”相依相伴,会镌刻下哪些深远而又璀璨的文明印记?

  沿中州大道北行,过魏河后,右拐进入大河村遗址,一下子清幽、静谧起来,都市的喧嚣顿时消融。置身遗址公园、漫游博物馆,仿佛闯入了数千年前大河村先民仰望星空、农耕渔猎、烧造陶器、定居生业的生活场景,一幅辉煌灿烂的仰韶文化历史文明卷轴徐徐展开。

  “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

  博物洽闻,融古通今。想了解大河村遗址,首先要到河南省首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看一看。

ad322e93df8417bddf805fe30887a77.jpg

  凝望那厚达12.5米的仰韶文化堆积层,让人不禁惊叹。这层层相叠的厚土犹如一部无字史书,记录着文明的种子如何撒播、萌芽、成长。

  大河村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

  1964年秋,大河村附近杨槐村,一位村民在挖红薯窖时,铁锹突然碰到了一件金属器物,发现是一面带有纹饰的铜镜,随后上报文物部门。

  也就是这一铲,让沉睡于地下的大河村遗址重见天日。从1972年首次发掘至今,大河村遗址已发掘30次,文明脉络越发清晰。

  “这是一处面积约53万平方米,距今约6800年至3500年、历时3300余年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遗存,见证了其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如数家珍,“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精彩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

  考古,叩开中华文明探源之门。大河村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17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目前,该遗址发掘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七十分之一,更多文明奥秘等待破解。

  大河村先民爱“追星”

  探索星空,古已有之。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追星”了。

  “大河村星空深邃,日月星辰在先民手中幻化成星象图案,描绘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表明当时观象授时概念已经萌芽。”跟随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张胜芳的生动讲述,一段久远历史记忆粲然开启。

  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最亮丽的底色。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当数彩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举世闻名的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瑰宝——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即出土于此。

cc19a8dbc27bf674c1094c7ce35659f.jpg

  特殊矿物颜料使彩陶千年不褪色、破碎的陶器还可用“锔补”工艺修补。白衣彩陶盆是目前发现的仰韶时期最大的彩陶盆,它的上腹部近口沿处有两对钻孔,是先民掌握“锔补”技术的有力实证。

  定睛凝视一件白衣彩陶钵,可清楚地看到其周身纹路:外圈有12个太阳,内圈太阳的外围是24处连缀成圈的三角形,对称分布,状如太阳光芒。

07f6a40e2bea4726b4df5a3437b1586.jpg

  一件件彩陶之上,月亮纹、彗星纹、星座纹、七圆点纹、日晕纹等缤纷呈现,大河村先民用彩陶纹饰记录了满天星斗。

24dd2eb44030af3e3a69b993b6aca1d.jpg

  “这些图案表现出先民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感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为丰富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比殷商甲骨文的记载还早2000年左右,大河村遗址因此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张胜芳说。

199A5293.jpg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一个个与天文有关的美丽图像生动见证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古人也为“基建”狂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大河村遗址,不仅能找寻到先民探索苍穹的符号,还可以看到数千年前大河村落房基。

  仰韶文化早期,大河村先民已告别野栖穴居的蛮荒时代,迁至平原,住进地面建筑,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胡继忠打趣道,“几千年前的先民已经住上50平方米、带套间的三室一厅‘豪宅’了。”

42e205097ae2f2a7a97ef3e047b5eb1.jpg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内迄今仍保留着一方探坑。在灰坑、墓穴、窖穴之间,5000多年前的地基赫然可见,仰韶文化房基F1—F4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体,房屋内有烧火台、挡火墙甚至还有门槛。

  “以木为骨,以草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内外煅烧整个房屋,像烧制陶器一样,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艺造出来的房屋很结实。”胡继忠说,这种房屋墙体中空,形成夹层,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湿。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豪宅”的地坪为多层铺设,经过火烤,与现代的混凝土如出一辙。

  “木骨整塑”的房屋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让仰韶文化焕发新彩

  “参观者离新石器时代近到只差一副眼镜。”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笑言。近年来,依靠技术赋能,在VR眼镜、多媒体导览机、全息投影展示等“加持”下,推出探秘之旅、考古体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陶器工坊、屋从哪里来等研学课程,开发系列新颖文创产品,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现代人的“社会课堂”,游客在可观、可感、可及、可触间感悟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

  “北看红山,中看仰韶,南看良渚。”占地2400亩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按照“一核”(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两节点”(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区”(原始生态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进行布局,园内溪水潺潺、水草丰茂,是一处集参观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空间和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与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遥相呼应,遗址公园西南方,下沉式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犹如“折叠时空”,整体外观与遗址地面浑然一体。“目前内部正在紧张装修、布展,通过基本陈列、数字化陈展、沉浸式演绎等手段,让人们‘一站式’感受系统全面的仰韶文化。”参与博物馆展陈的“95后”董佳琦说,“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郑州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赓续文脉,“豫”见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大河村遗址正在“活起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微信图片_20240716090632.jpg

文章编辑:李灿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主根主脉看河南·行走大遗址丨“星空下的村落”有多美——探访大河村遗址
2024/7/16 10:20:37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王冰珂/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视频制作

  大河奔流,惠此中原;文明绵延,在兹尤盛。

  盛夏时节,黄河郑州段,岸绿景秀、雄阔壮美。大河之南,坐落着一处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

9208b53cb3f24c5a68a283ef69f6269.jpg

  大河之畔,先民遗迹。在考古学界,大河村遗址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星空下的村落”。当滔滔大河与“星空下的村落”相依相伴,会镌刻下哪些深远而又璀璨的文明印记?

  沿中州大道北行,过魏河后,右拐进入大河村遗址,一下子清幽、静谧起来,都市的喧嚣顿时消融。置身遗址公园、漫游博物馆,仿佛闯入了数千年前大河村先民仰望星空、农耕渔猎、烧造陶器、定居生业的生活场景,一幅辉煌灿烂的仰韶文化历史文明卷轴徐徐展开。

  “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

  博物洽闻,融古通今。想了解大河村遗址,首先要到河南省首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看一看。

ad322e93df8417bddf805fe30887a77.jpg

  凝望那厚达12.5米的仰韶文化堆积层,让人不禁惊叹。这层层相叠的厚土犹如一部无字史书,记录着文明的种子如何撒播、萌芽、成长。

  大河村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

  1964年秋,大河村附近杨槐村,一位村民在挖红薯窖时,铁锹突然碰到了一件金属器物,发现是一面带有纹饰的铜镜,随后上报文物部门。

  也就是这一铲,让沉睡于地下的大河村遗址重见天日。从1972年首次发掘至今,大河村遗址已发掘30次,文明脉络越发清晰。

  “这是一处面积约53万平方米,距今约6800年至3500年、历时3300余年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遗存,见证了其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如数家珍,“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精彩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

  考古,叩开中华文明探源之门。大河村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17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目前,该遗址发掘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七十分之一,更多文明奥秘等待破解。

  大河村先民爱“追星”

  探索星空,古已有之。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追星”了。

  “大河村星空深邃,日月星辰在先民手中幻化成星象图案,描绘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表明当时观象授时概念已经萌芽。”跟随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张胜芳的生动讲述,一段久远历史记忆粲然开启。

  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最亮丽的底色。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当数彩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举世闻名的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瑰宝——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即出土于此。

cc19a8dbc27bf674c1094c7ce35659f.jpg

  特殊矿物颜料使彩陶千年不褪色、破碎的陶器还可用“锔补”工艺修补。白衣彩陶盆是目前发现的仰韶时期最大的彩陶盆,它的上腹部近口沿处有两对钻孔,是先民掌握“锔补”技术的有力实证。

  定睛凝视一件白衣彩陶钵,可清楚地看到其周身纹路:外圈有12个太阳,内圈太阳的外围是24处连缀成圈的三角形,对称分布,状如太阳光芒。

07f6a40e2bea4726b4df5a3437b1586.jpg

  一件件彩陶之上,月亮纹、彗星纹、星座纹、七圆点纹、日晕纹等缤纷呈现,大河村先民用彩陶纹饰记录了满天星斗。

24dd2eb44030af3e3a69b993b6aca1d.jpg

  “这些图案表现出先民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感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为丰富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比殷商甲骨文的记载还早2000年左右,大河村遗址因此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张胜芳说。

199A5293.jpg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一个个与天文有关的美丽图像生动见证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古人也为“基建”狂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大河村遗址,不仅能找寻到先民探索苍穹的符号,还可以看到数千年前大河村落房基。

  仰韶文化早期,大河村先民已告别野栖穴居的蛮荒时代,迁至平原,住进地面建筑,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胡继忠打趣道,“几千年前的先民已经住上50平方米、带套间的三室一厅‘豪宅’了。”

42e205097ae2f2a7a97ef3e047b5eb1.jpg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内迄今仍保留着一方探坑。在灰坑、墓穴、窖穴之间,5000多年前的地基赫然可见,仰韶文化房基F1—F4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体,房屋内有烧火台、挡火墙甚至还有门槛。

  “以木为骨,以草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内外煅烧整个房屋,像烧制陶器一样,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艺造出来的房屋很结实。”胡继忠说,这种房屋墙体中空,形成夹层,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湿。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豪宅”的地坪为多层铺设,经过火烤,与现代的混凝土如出一辙。

  “木骨整塑”的房屋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让仰韶文化焕发新彩

  “参观者离新石器时代近到只差一副眼镜。”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笑言。近年来,依靠技术赋能,在VR眼镜、多媒体导览机、全息投影展示等“加持”下,推出探秘之旅、考古体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陶器工坊、屋从哪里来等研学课程,开发系列新颖文创产品,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现代人的“社会课堂”,游客在可观、可感、可及、可触间感悟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

  “北看红山,中看仰韶,南看良渚。”占地2400亩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按照“一核”(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两节点”(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区”(原始生态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进行布局,园内溪水潺潺、水草丰茂,是一处集参观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空间和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与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遥相呼应,遗址公园西南方,下沉式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犹如“折叠时空”,整体外观与遗址地面浑然一体。“目前内部正在紧张装修、布展,通过基本陈列、数字化陈展、沉浸式演绎等手段,让人们‘一站式’感受系统全面的仰韶文化。”参与博物馆展陈的“95后”董佳琦说,“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郑州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赓续文脉,“豫”见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大河村遗址正在“活起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微信图片_20240716090632.jpg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