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 | 给麦苗做诊断,“营养师”忙得很
    更新时间:2025/3/20 10:35:37    来源:人民日报

    河南省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

      给麦苗做诊断,“营养师”忙得很

    农业 粮食 科技_20250320083850.jpg

        3月19日,河南省太康县,农技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记者 毕京津 摄

      “喂,轩闯,快来帮俺看看麦苗是不是病了。”上午10时,河南省太康县板桥镇轩堂村62岁的种粮大户轩卫星拨通了农技员轩闯的电话,声音里带着焦急。

      “好,我马上到。”放下电话,轩闯带上测土仪、放大镜和卡尺等苗情诊断工具,赶往轩堂村。

      春风和煦,嫩绿的麦苗一望无际。10分钟后,轩闯来到轩卫星家的麦田边,拔出几株小麦,在放大镜下仔细查看。“根部发干,茎秆以下发黑,得根腐病了。抓紧打药,一亩地打两桶,打透。”

      眼下,河南省小麦陆续返青拔节,太康县170多万亩麦田迎来春管关键期。县里备足农资、机械,组织12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监测苗情、防治病虫害。“他们就像是麦田的‘营养师’,每天根据苗情做诊断,开‘处方’,保证小麦茁壮成长。”轩卫星说。

      轩闯就是“营养师”之一。2009年高中毕业后,他从事农作物植保工作,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4年前,他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农业发展急需年轻人,于是决定回乡。

      流转土地,购买植保无人机,凭农技知识为村民当“田保姆”。一有空,轩闯就带着仪器设备下田,为农户测土壤酸碱度、查病虫害,指导科学管理。

      轩卫星曾怀疑过他的技术。2021年3月,轩卫星给小麦喷施除草剂,不料遭遇冷空气,小麦中毒变黄。“当时,我认为小麦是受冻所致,过几天就会好起来,就没把轩闯抓紧施药补救的建议当回事。”轩卫星回忆。

      劝说无果,轩闯干脆在轩卫星的麦地里辟出一小块麦田,重新施药后,小麦恢复正常。此后,轩卫星对轩闯的技术信服了,几年来按照指导种植,小麦、玉米连年丰收。

      说话间,轩闯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轩闯,帮俺测测土壤成分。”板桥镇河沿刘村65岁的刘树亮打来电话。儿子在外开货车跑运输,刘树亮在家打理30多亩耕地。“日常农田管理有‘营养师’,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比之前轻松!”说起种地,刘树亮很得意。在轩闯指导下,他家小麦亩产量超1300斤,年收入4万余元。

      今年,刘树亮计划在麦田里套种5亩辣椒,“担心辣椒重茬影响产量,所以特意给轩闯打电话,让他帮忙测测这块地的土壤成分。”轩闯抓一把土捏了捏,拿出测土仪插入土壤中检测:“叔,pH值正常,土壤好着呢,种辣椒没问题。”

      离开麦田,轩闯又匆匆赶往一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如今,轩闯的植保团队为7500亩耕地提供托管服务,越来越多年轻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人民日报记者 毕京津)

      编辑点评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农,智能管理、精准施肥和数据监测等手段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绿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新时代以来,我国培育高素质农民近900万人次。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扎根农业、圆梦乡村,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人民日报2版 007db57b-c913-4555-9cbc-b3b957d56664_副本.jpg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 | 给麦苗做诊断,“营养师”忙得很
    2025/3/20 10:35:37    来源:人民日报

    河南省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

      给麦苗做诊断,“营养师”忙得很

    农业 粮食 科技_20250320083850.jpg

        3月19日,河南省太康县,农技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记者 毕京津 摄

      “喂,轩闯,快来帮俺看看麦苗是不是病了。”上午10时,河南省太康县板桥镇轩堂村62岁的种粮大户轩卫星拨通了农技员轩闯的电话,声音里带着焦急。

      “好,我马上到。”放下电话,轩闯带上测土仪、放大镜和卡尺等苗情诊断工具,赶往轩堂村。

      春风和煦,嫩绿的麦苗一望无际。10分钟后,轩闯来到轩卫星家的麦田边,拔出几株小麦,在放大镜下仔细查看。“根部发干,茎秆以下发黑,得根腐病了。抓紧打药,一亩地打两桶,打透。”

      眼下,河南省小麦陆续返青拔节,太康县170多万亩麦田迎来春管关键期。县里备足农资、机械,组织12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监测苗情、防治病虫害。“他们就像是麦田的‘营养师’,每天根据苗情做诊断,开‘处方’,保证小麦茁壮成长。”轩卫星说。

      轩闯就是“营养师”之一。2009年高中毕业后,他从事农作物植保工作,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4年前,他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农业发展急需年轻人,于是决定回乡。

      流转土地,购买植保无人机,凭农技知识为村民当“田保姆”。一有空,轩闯就带着仪器设备下田,为农户测土壤酸碱度、查病虫害,指导科学管理。

      轩卫星曾怀疑过他的技术。2021年3月,轩卫星给小麦喷施除草剂,不料遭遇冷空气,小麦中毒变黄。“当时,我认为小麦是受冻所致,过几天就会好起来,就没把轩闯抓紧施药补救的建议当回事。”轩卫星回忆。

      劝说无果,轩闯干脆在轩卫星的麦地里辟出一小块麦田,重新施药后,小麦恢复正常。此后,轩卫星对轩闯的技术信服了,几年来按照指导种植,小麦、玉米连年丰收。

      说话间,轩闯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轩闯,帮俺测测土壤成分。”板桥镇河沿刘村65岁的刘树亮打来电话。儿子在外开货车跑运输,刘树亮在家打理30多亩耕地。“日常农田管理有‘营养师’,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比之前轻松!”说起种地,刘树亮很得意。在轩闯指导下,他家小麦亩产量超1300斤,年收入4万余元。

      今年,刘树亮计划在麦田里套种5亩辣椒,“担心辣椒重茬影响产量,所以特意给轩闯打电话,让他帮忙测测这块地的土壤成分。”轩闯抓一把土捏了捏,拿出测土仪插入土壤中检测:“叔,pH值正常,土壤好着呢,种辣椒没问题。”

      离开麦田,轩闯又匆匆赶往一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如今,轩闯的植保团队为7500亩耕地提供托管服务,越来越多年轻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人民日报记者 毕京津)

      编辑点评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农,智能管理、精准施肥和数据监测等手段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绿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新时代以来,我国培育高素质农民近900万人次。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扎根农业、圆梦乡村,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人民日报2版 007db57b-c913-4555-9cbc-b3b957d56664_副本.jpg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