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新太行石头颂
    更新时间:2025/3/31 11:53:4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跟着《河南日报》再访红旗渠”之一

      新太行石头颂

    图为修渠人在开凿曙光洞。 魏德忠 摄

    现今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红旗渠如一条龙般蜿蜒盘旋在太行山上,勾勒出壮丽弧线。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核心提示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1993年7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头题刊发重磅文章《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引发热烈反响。适逢红旗渠通水60周年,本报推出“跟着《河南日报》再访红旗渠”主题报道,选派青年记者组成采访团队,跟着前辈的脚步,回访当时的地点,探寻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土生土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太行山的林县人民的作家崔复生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写道:“你见过太行山吗?它在地球上屹立了亿万斯年,无数次的地壳运动,无数次的大地裂变,无数次的日锤月锻,无数次的雨蚀风化,坚韧,坚毅,坚强,坚定,这就是太行山的性格,这也是世世代代与太行同在的林县人的脾气。”

      ——摘录自《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原载于1993年7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

      □本报记者 曾鸣 张梦源

      群山绵延,层峦叠嶂,尽显太行山脉的巍峨。春日的红旗渠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在青年洞前拍照留念。

      “青春,一寸寸地磨损,隧洞,一尺尺地推进。”《太行浩气民族魂》一文中,记叙了青年洞的开凿过程,写下饱含深情的太行石头颂:青年们一锤一钎一双手,从太行山肚子里掏出来15400立方米石头,留给后人一个镌刻在山崖上的神话。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在太行山巅激扬浩然之气;如今,后继者以开拓创新续写辉煌,奏响一曲新时代的太行石头颂。

      青春回响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以太行山为依托,这里地形复杂,石质坚硬不易凿穿。当年,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奋战,将616米的隧洞凿通。

      站在洞口向内望去,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一锤锤凿石头、一筐筐背石头的场景。现在,乘船过隧洞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一项体验,通过仅仅需要约10分钟。

      走进青年洞实训基地,只听阵阵清脆的敲击声传来,铿锵有力。一群头戴草帽,身着红色布衫的女子,正抡着锤子轮番敲打铁钎。

      “这是重现当年‘铁姑娘’打钎的场景。”实训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修建红旗渠时,“铁姑娘”们在岩石上钻孔,形成炮眼,以便爆破山体。

      奋斗的青春是什么样的?红旗渠畔的“铁姑娘”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当年修渠时,“铁姑娘”们每天赤手空拳抡锤打钎,一天下来,手和手臂都被震肿了。

      “现在日子好起来了,我们在这里表演,就是为了展示修渠人钢铁一样的意志,让大家记得红旗渠有这样一群英雄。”铁姑娘扮演者岳富芬说。

      从凿山引水的工程奇迹,到精神传承的文化符号,红旗渠以“活态化”的呈现方式,让历史可触可感。其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正持续吸引新时代的“青春力量”来此追寻初心、砥砺前行。

      薪火相传

      3月26日,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对话红旗渠”讲台上,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忆起修渠往事,几度哽咽。

      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修渠一线。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在工地上一干就是9年。

      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从小听着父亲修渠的故事长大。后来,张学义加入了管渠护渠队伍。“前人把渠修好了,我们这一代就要看好渠、护好渠。”张学义说。

      作为一名“渠四代”,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已为1万余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讲述了红旗渠的历史。

      “青年一代应赓续红色血脉,接过红旗渠精神的接力棒,通过艰苦奋斗,修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渠’。”李媛说。

      听着红旗渠故事、喝着红旗渠水长大,一代代人默默耕耘,不断创造红旗渠新的荣光。“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宝贵的财富,永不过时。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再到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激励着林州人勇往直前。”张买江说。

      修渠时,“战太行”塑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建成后,“出太行”打开致富新路子,林州能工巧匠树立了响当当的建筑品牌。在外企业家返乡带动家乡发展,成就“富太行”的佳话。“美太行”既有自然生态之美、民生和谐之美,又有产业协调之美。“福太行”则是林州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齐奏新乐

      林州,这座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城市,依托红旗渠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不断丰富拓展文旅业态。

      走进红旗渠水电站1969景区,精彩演出正在上演。滚铁环、扎飞镖、跳皮筋……20世纪60年代的场景布置风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岁月变迁。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每年接待大量研学团队和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开启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之旅。”红旗渠水电站负责人刘珍表示。

      “清明节假期,房间已经订满了。”红旗渠山水居民宿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民宿位于红旗渠纪念馆南侧,房屋原始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的水电站职工宿舍,如今已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旅游民宿。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都带着明显的红色文化标识。数据显示,去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和12.94%,入选2024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到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在红旗渠纪念馆里,孩子们正在高声诵读。这是当年林县人民的美好憧憬,如今,这些憧憬早已成为现实。

      六十年一甲子,红旗渠水奔流不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记者手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

      □曾鸣 张梦源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张买江13岁,是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如今他已经76岁了。几十年来,张买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无数人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

      进入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的故事有了更加丰富的演绎方式。企业家们受红旗渠精神感召,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基层干部秉持这股精神,在乡村振兴一线奔波,解决民生难题。从修渠引水到经济发展,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

      问渠那得清如许?正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注入的奋斗力量,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依旧清澈而充满活力,润泽着这片土地与人们的心灵。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太行石头颂
    2025/3/31 11:53:4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跟着《河南日报》再访红旗渠”之一

      新太行石头颂

    图为修渠人在开凿曙光洞。 魏德忠 摄

    现今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红旗渠如一条龙般蜿蜒盘旋在太行山上,勾勒出壮丽弧线。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核心提示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1993年7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头题刊发重磅文章《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引发热烈反响。适逢红旗渠通水60周年,本报推出“跟着《河南日报》再访红旗渠”主题报道,选派青年记者组成采访团队,跟着前辈的脚步,回访当时的地点,探寻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土生土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太行山的林县人民的作家崔复生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写道:“你见过太行山吗?它在地球上屹立了亿万斯年,无数次的地壳运动,无数次的大地裂变,无数次的日锤月锻,无数次的雨蚀风化,坚韧,坚毅,坚强,坚定,这就是太行山的性格,这也是世世代代与太行同在的林县人的脾气。”

      ——摘录自《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原载于1993年7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

      □本报记者 曾鸣 张梦源

      群山绵延,层峦叠嶂,尽显太行山脉的巍峨。春日的红旗渠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在青年洞前拍照留念。

      “青春,一寸寸地磨损,隧洞,一尺尺地推进。”《太行浩气民族魂》一文中,记叙了青年洞的开凿过程,写下饱含深情的太行石头颂:青年们一锤一钎一双手,从太行山肚子里掏出来15400立方米石头,留给后人一个镌刻在山崖上的神话。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在太行山巅激扬浩然之气;如今,后继者以开拓创新续写辉煌,奏响一曲新时代的太行石头颂。

      青春回响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以太行山为依托,这里地形复杂,石质坚硬不易凿穿。当年,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奋战,将616米的隧洞凿通。

      站在洞口向内望去,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一锤锤凿石头、一筐筐背石头的场景。现在,乘船过隧洞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一项体验,通过仅仅需要约10分钟。

      走进青年洞实训基地,只听阵阵清脆的敲击声传来,铿锵有力。一群头戴草帽,身着红色布衫的女子,正抡着锤子轮番敲打铁钎。

      “这是重现当年‘铁姑娘’打钎的场景。”实训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修建红旗渠时,“铁姑娘”们在岩石上钻孔,形成炮眼,以便爆破山体。

      奋斗的青春是什么样的?红旗渠畔的“铁姑娘”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当年修渠时,“铁姑娘”们每天赤手空拳抡锤打钎,一天下来,手和手臂都被震肿了。

      “现在日子好起来了,我们在这里表演,就是为了展示修渠人钢铁一样的意志,让大家记得红旗渠有这样一群英雄。”铁姑娘扮演者岳富芬说。

      从凿山引水的工程奇迹,到精神传承的文化符号,红旗渠以“活态化”的呈现方式,让历史可触可感。其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正持续吸引新时代的“青春力量”来此追寻初心、砥砺前行。

      薪火相传

      3月26日,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对话红旗渠”讲台上,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忆起修渠往事,几度哽咽。

      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修渠一线。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在工地上一干就是9年。

      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从小听着父亲修渠的故事长大。后来,张学义加入了管渠护渠队伍。“前人把渠修好了,我们这一代就要看好渠、护好渠。”张学义说。

      作为一名“渠四代”,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已为1万余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讲述了红旗渠的历史。

      “青年一代应赓续红色血脉,接过红旗渠精神的接力棒,通过艰苦奋斗,修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渠’。”李媛说。

      听着红旗渠故事、喝着红旗渠水长大,一代代人默默耕耘,不断创造红旗渠新的荣光。“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宝贵的财富,永不过时。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再到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激励着林州人勇往直前。”张买江说。

      修渠时,“战太行”塑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建成后,“出太行”打开致富新路子,林州能工巧匠树立了响当当的建筑品牌。在外企业家返乡带动家乡发展,成就“富太行”的佳话。“美太行”既有自然生态之美、民生和谐之美,又有产业协调之美。“福太行”则是林州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齐奏新乐

      林州,这座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城市,依托红旗渠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不断丰富拓展文旅业态。

      走进红旗渠水电站1969景区,精彩演出正在上演。滚铁环、扎飞镖、跳皮筋……20世纪60年代的场景布置风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岁月变迁。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每年接待大量研学团队和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开启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之旅。”红旗渠水电站负责人刘珍表示。

      “清明节假期,房间已经订满了。”红旗渠山水居民宿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民宿位于红旗渠纪念馆南侧,房屋原始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的水电站职工宿舍,如今已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旅游民宿。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都带着明显的红色文化标识。数据显示,去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和12.94%,入选2024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到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在红旗渠纪念馆里,孩子们正在高声诵读。这是当年林县人民的美好憧憬,如今,这些憧憬早已成为现实。

      六十年一甲子,红旗渠水奔流不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记者手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

      □曾鸣 张梦源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张买江13岁,是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如今他已经76岁了。几十年来,张买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无数人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

      进入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的故事有了更加丰富的演绎方式。企业家们受红旗渠精神感召,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基层干部秉持这股精神,在乡村振兴一线奔波,解决民生难题。从修渠引水到经济发展,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

      问渠那得清如许?正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注入的奋斗力量,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依旧清澈而充满活力,润泽着这片土地与人们的心灵。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