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的开拓者
——话说一代枭雄司马懿(下)
经典山阳
■ 核心提示
身处战乱岁月,却有鸿鹄之志,这注定了司马懿戎马一生的命运。就在去世的4个月前,年逾七旬的司马懿还亲率大军将叛逆曹魏政权的王凌一党杀得落花流水。
司马懿的一生是颇有争议的,他在《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等史书中的形象可谓是瞬息万变,一会儿是挽救朝政于水火的中坚力量,一会儿是屠城万里的杀人狂魔,一会儿是谋无再计的帐中英豪,一会儿又是诡计多端的白脸奸臣。
无论史书如何评说,最终,司马懿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他的家族成了三国历史的赢家。
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的文化广场上,当地政府和群众曾塑造过两尊司马懿像。一尊塑造于上世纪90年代,司马懿头戴冠巾,手持佩剑,美髯飘飘,双目炯炯,一副历经戎马生涯的开国之君风貌;另一尊塑造于几年前,这尊司马懿没有了军人的干练,有的只是大肚能容、慈眉善笑、器宇轩昂的宰相之风。
随同记者采访的温县知名文化人张继峰解释,前尊塑像凸显了司马懿的军事家形象,后尊塑像则凸显了他的政治家形象,两尊塑像各有千秋。
在上期的《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中,我们勾勒了司马懿的政治家形象。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司马懿的军事家形象。
借吴刀杀关羽
司马懿其实是个外交高手
公元219年,刚满40岁的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任军司马(直属于大将军的军事参谋)一职。这一年,他间接与刘备的心腹、曹操与孙权眼中的大英雄——关羽较量了一番。
公元219年,刘备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回撤汉中(今陕西省西南部),仅留关羽镇守荆州(今湖北省中南部)。看到战机后,曹操命令曹仁与庞德进攻荆州,关羽反守为攻,大破曹仁于沔水(今指汉水)。于是,曹仁派遣庞德屯兵于樊城(今湖北省西北部,位于汉水中游)以北十里,并修书与曹操请求援军,曹操随派遣于禁率军救援。
关羽与于禁相持。当年8月,天降大雨十几日,汉水暴涨,关羽掘开江堤,引来大水淹没于禁大军,于禁率领一些残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随后,关羽又乘船擒住庞德。此时,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
樊城失守,许昌、洛阳等重城便难以保全。震惊之下,曹操想将都城迁往黄河北岸,以避关羽锋芒。司马懿出面阻止并献策:“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局未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暗地里与孙权拉线搭桥,达成了联合进攻蜀军的密谋。
公元219年末,关羽在魏、吴两军的夹攻下,众叛亲离,仅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一带),遇潘璋(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部将马忠的埋伏,和长子关平一同被害。
这一仗的胜利,不仅令曹操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
一封家书擒孟达
权谋比诸葛亮略胜一筹
公元226年5月,年仅40岁的曹丕驾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曹丕去世3个月后,孙权派左将军诸葛瑾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一带),并亲率大军进攻江夏(今湖北省西南一带)。此时,位居高远的诸葛亮也蠢蠢欲动,他写信给先前部将后又投奔曹魏政权的大将孟达,促使其快速反叛。总之,孙、刘两家要趁曹魏根基不稳之际,搅得曹魏政权翻天覆地。
在政治、军事上早已成熟的司马懿率兵击退了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转而,他又与诸葛亮上演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鸿雁之争”。
据《晋书·宣帝纪》载,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三国时期官名,治所在湖北省荆州一带)。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诸葛亮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又恐孟达言行反复无常,想促其速叛,便指使与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诈降。孟达闻此事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便给其去信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后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亲率大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8天后抵达孟达治处。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城外。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强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孟达处三面环水,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初,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祁山困死诸葛亮
棋逢对手时处变不惊
诸葛亮一生殚精竭虑,史传他“六出祁山”,实则“五出祁山”或“五次北伐”,每一役多败兴而归。诸葛亮第五次走出祁山时,被司马懿困死其间,一生抱负终难达成。
公元233年,诸葛亮时年53岁,司马懿时年55岁。北望中原的诸葛亮率军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并再次选定以祁山为攻击方向,对手依然是司马懿。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小胜司马懿。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木牛流马把大量粮食运至靠近魏国边境的斜谷口(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在那里囤积军需。他命人修复了斜谷栈道,准备利用这条看似便捷、实则极为险峻的北上通道。
公元234年春2月,诸葛亮集结十万人马,开始伐魏。为了东西呼应,形成钳击曹魏之势,诸葛亮决定这一次与东吴同时行动。孙权得到诸葛亮的通报后,也积极行动起来,部署了三路出兵的计划。
魏主曹睿得悉蜀、吴联手攻魏的动向后,诏令司马懿全力对付西面的蜀军,自己亲临南境指挥魏军各部,以抵御东吴之兵。
公元234年春4月,诸葛亮所带领的十万蜀军耗时2个月,终于艰难地走出了斜谷栈道,随即在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扎下大营。
此时,司马懿暗自定下要以“深沟壁垒、据守不战”之计,与诸葛亮周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形似笨拙,实为取巧。诸葛亮不愿意“坐享清闲”,派出兵士到魏军的大营前,让他们大肆擂鼓呐喊,辱骂叫阵,只为引蛇出洞。然而,司马懿依旧按兵不动。
就在蜀、魏两军对峙时,东面的孙权正式发动了对曹魏的三路进攻。从表面上看,其声势很大。不过,当孙权听说了魏主曹叡亲征的消息后,便不战而退了。
吴军失利,这边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相当郁闷。为打破僵局,诸葛亮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条“妙计”,就是给司马懿送一套女人穿戴的服饰,以戏弄其拒不出战,所以只配做女人。殊不知,司马懿能够强忍怒火,居然笑而纳之。
时年6月,蜀、魏两军依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诸葛亮只得天天派人到司马懿大营下战书,要求约定时间和地点,以决胜负。司马懿对蜀军使节的接待相当热情,但绝口不谈战事,只是向其打听一些诸葛亮生活中的琐事。当使者回答:“我们丞相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罚,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不动声色地对左右的人说道:“诸葛亮食少而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
后来,诸葛亮果然因为“食少事烦”病倒了。公元234年8月,年仅54岁的诸葛亮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果然名不虚传。如今,在温县招贤乡西北有处妇孺皆知的司马懿转兵洞遗迹,相传是司马懿利用地道战击退敌人的地方。司马懿转兵洞到底是真是假无人深究,那里却浓缩了温县人对“战神”司马懿的崇拜之情。
记者 王玮萱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核心提示
身处战乱岁月,却有鸿鹄之志,这注定了司马懿戎马一生的命运。就在去世的4个月前,年逾七旬的司马懿还亲率大军将叛逆曹魏政权的王凌一党杀得落花流水。
司马懿的一生是颇有争议的,他在《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等史书中的形象可谓是瞬息万变,一会儿是挽救朝政于水火的中坚力量,一会儿是屠城万里的杀人狂魔,一会儿是谋无再计的帐中英豪,一会儿又是诡计多端的白脸奸臣。
无论史书如何评说,最终,司马懿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他的家族成了三国历史的赢家。
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的文化广场上,当地政府和群众曾塑造过两尊司马懿像。一尊塑造于上世纪90年代,司马懿头戴冠巾,手持佩剑,美髯飘飘,双目炯炯,一副历经戎马生涯的开国之君风貌;另一尊塑造于几年前,这尊司马懿没有了军人的干练,有的只是大肚能容、慈眉善笑、器宇轩昂的宰相之风。
随同记者采访的温县知名文化人张继峰解释,前尊塑像凸显了司马懿的军事家形象,后尊塑像则凸显了他的政治家形象,两尊塑像各有千秋。
在上期的《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中,我们勾勒了司马懿的政治家形象。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司马懿的军事家形象。
借吴刀杀关羽
司马懿其实是个外交高手
公元219年,刚满40岁的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任军司马(直属于大将军的军事参谋)一职。这一年,他间接与刘备的心腹、曹操与孙权眼中的大英雄——关羽较量了一番。
公元219年,刘备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回撤汉中(今陕西省西南部),仅留关羽镇守荆州(今湖北省中南部)。看到战机后,曹操命令曹仁与庞德进攻荆州,关羽反守为攻,大破曹仁于沔水(今指汉水)。于是,曹仁派遣庞德屯兵于樊城(今湖北省西北部,位于汉水中游)以北十里,并修书与曹操请求援军,曹操随派遣于禁率军救援。
关羽与于禁相持。当年8月,天降大雨十几日,汉水暴涨,关羽掘开江堤,引来大水淹没于禁大军,于禁率领一些残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随后,关羽又乘船擒住庞德。此时,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
樊城失守,许昌、洛阳等重城便难以保全。震惊之下,曹操想将都城迁往黄河北岸,以避关羽锋芒。司马懿出面阻止并献策:“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局未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暗地里与孙权拉线搭桥,达成了联合进攻蜀军的密谋。
公元219年末,关羽在魏、吴两军的夹攻下,众叛亲离,仅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一带),遇潘璋(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部将马忠的埋伏,和长子关平一同被害。
这一仗的胜利,不仅令曹操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
一封家书擒孟达
权谋比诸葛亮略胜一筹
公元226年5月,年仅40岁的曹丕驾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曹丕去世3个月后,孙权派左将军诸葛瑾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一带),并亲率大军进攻江夏(今湖北省西南一带)。此时,位居高远的诸葛亮也蠢蠢欲动,他写信给先前部将后又投奔曹魏政权的大将孟达,促使其快速反叛。总之,孙、刘两家要趁曹魏根基不稳之际,搅得曹魏政权翻天覆地。
在政治、军事上早已成熟的司马懿率兵击退了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转而,他又与诸葛亮上演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鸿雁之争”。
据《晋书·宣帝纪》载,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三国时期官名,治所在湖北省荆州一带)。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诸葛亮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又恐孟达言行反复无常,想促其速叛,便指使与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诈降。孟达闻此事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便给其去信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后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亲率大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8天后抵达孟达治处。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城外。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强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孟达处三面环水,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初,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祁山困死诸葛亮
棋逢对手时处变不惊
诸葛亮一生殚精竭虑,史传他“六出祁山”,实则“五出祁山”或“五次北伐”,每一役多败兴而归。诸葛亮第五次走出祁山时,被司马懿困死其间,一生抱负终难达成。
公元233年,诸葛亮时年53岁,司马懿时年55岁。北望中原的诸葛亮率军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并再次选定以祁山为攻击方向,对手依然是司马懿。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小胜司马懿。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木牛流马把大量粮食运至靠近魏国边境的斜谷口(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在那里囤积军需。他命人修复了斜谷栈道,准备利用这条看似便捷、实则极为险峻的北上通道。
公元234年春2月,诸葛亮集结十万人马,开始伐魏。为了东西呼应,形成钳击曹魏之势,诸葛亮决定这一次与东吴同时行动。孙权得到诸葛亮的通报后,也积极行动起来,部署了三路出兵的计划。
魏主曹睿得悉蜀、吴联手攻魏的动向后,诏令司马懿全力对付西面的蜀军,自己亲临南境指挥魏军各部,以抵御东吴之兵。
公元234年春4月,诸葛亮所带领的十万蜀军耗时2个月,终于艰难地走出了斜谷栈道,随即在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扎下大营。
此时,司马懿暗自定下要以“深沟壁垒、据守不战”之计,与诸葛亮周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形似笨拙,实为取巧。诸葛亮不愿意“坐享清闲”,派出兵士到魏军的大营前,让他们大肆擂鼓呐喊,辱骂叫阵,只为引蛇出洞。然而,司马懿依旧按兵不动。
就在蜀、魏两军对峙时,东面的孙权正式发动了对曹魏的三路进攻。从表面上看,其声势很大。不过,当孙权听说了魏主曹叡亲征的消息后,便不战而退了。
吴军失利,这边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相当郁闷。为打破僵局,诸葛亮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条“妙计”,就是给司马懿送一套女人穿戴的服饰,以戏弄其拒不出战,所以只配做女人。殊不知,司马懿能够强忍怒火,居然笑而纳之。
时年6月,蜀、魏两军依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诸葛亮只得天天派人到司马懿大营下战书,要求约定时间和地点,以决胜负。司马懿对蜀军使节的接待相当热情,但绝口不谈战事,只是向其打听一些诸葛亮生活中的琐事。当使者回答:“我们丞相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罚,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不动声色地对左右的人说道:“诸葛亮食少而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
后来,诸葛亮果然因为“食少事烦”病倒了。公元234年8月,年仅54岁的诸葛亮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果然名不虚传。如今,在温县招贤乡西北有处妇孺皆知的司马懿转兵洞遗迹,相传是司马懿利用地道战击退敌人的地方。司马懿转兵洞到底是真是假无人深究,那里却浓缩了温县人对“战神”司马懿的崇拜之情。
记者 王玮萱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