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沁生
经典山阳
据《焦作人物志》《文化沁阳》介绍:卢多逊(公元934~985年),北宋怀州河内(沁阳)人,后周进士,授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乾德元年,加兵部郎中、史馆修撰,后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修《五代史》,进《开宝通义纂》一百卷。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升中书侍郎、平章政事,后任兵部尚书、宰相。公元985年,卢多逊在流放海南崖州时离世。
仕 途
好风吹动万年枝
公元934年,卢多逊出生于河南沁阳,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学多闻,21岁参加科举考试,喜中后周进士。之后,一路高歌,步步高升,特别是大宋成立后,深受宋太祖信任,先后负责起草诏书、选拔人才,并担任兵部要职,掌管翰林院与国史馆,后升至副宰相。宋太宗继位后,其依然前程似锦,一片光明,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
卢多逊的主要政绩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安邦,帮助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内乱,统一疆土,并主持编修《五代史》《开宝通义纂》等国家典籍。
卢多逊自幼酷爱读书,博涉经史,并以其聪明智慧和过人才识,奠定了北宋初期国家政治、法律、礼仪制度基础。相传宋太祖朝堂之上每每问起典故政史,卢多逊都能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深受皇上喜爱,甚是重用。其中,虽然不排除利用职位优势,连夜做功课、提前翻阅史书古经之嫌,但最根本的还是人家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广博的学识,如果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是难以换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前景《宋史》记载:“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发多奇中。”
公元973年,卢多逊受命出使南唐,并为诗词皇帝李煜庆生。这次南方之行,卢多逊以交流词赋为形式、以增进感情为谋略、以修志所需为目标,大打感情牌,不遗余力,最终博得李煜信任,不仅献出了相关志书、典籍,还将“地方图”拱手相送,这也为他后来哀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埋下了伏笔。然而,卢多逊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引来了一些“羡慕嫉妒恨”。
一代帝王赵匡胤捧着卢多逊奉上的资料、图籍,如获至宝、惊喜万分、爱不释手,更加称赞佩服卢多逊。因为其内容不仅涉及南唐的山川河流、户籍人口、屯戍驻守等情况,更是攻打南唐,实现大一统的“路线图”。
弹指间,白驹过隙。在消灭五代割据势力,护驾宋太祖亲征太原消灭北汉政权,完成北宋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身为军政要员的卢多逊,均表现出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谋略。
“春风得意马蹄疾”,卢多逊经常陪伴宋太祖饮酒作诗,那是何等的光宗耀祖、意满志得。
宫 斗
一场春梦越王城
宋太宗接棒皇位后,对卢多逊依然宠爱有加,深信不疑,并晋升其为宰相,御赐“敦朴为天下先”,以表彰卢多逊尽忠报国、简朴为人的品德与操守。但是,“花无百日红”,平步青云的卢多逊受到来自赵普集团的排挤,且被下狱流放。一首《哀挽诗》或许能道出卢多逊由盛及衰的几多酸处、几多无奈。
“军门半掩槐花宅,每过犹闻哭临声。渐穷老仆慵看马,着惨佳人懒按筝。诗侣酒徒消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一代名相的政治生涯,为何突然逆转?这与赵普及“皇家疑案”有着密切关系。
赵普也是很有能力的,可以说是一位深思远虑的政治谋士,他开创了文人掌军,“以文驭武”的先例,虽然读书不及卢多逊,但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名。同朝为官,赵普与卢多逊则多有政见不合,而且矛盾重重,最终成为宿敌。宋《石林燕语》记载了一个典故:“卢相多逊,素与赵韩王(赵普)不协。韩王为枢密使,卢为翰林学士。一日偶同奏事。上初改元乾德,因言此号从古未有,韩王从旁称赞。卢曰:‘此伪蜀时号也’。帝大惊,遂命检史视之,果然,遂恕,以笔诛韩王面,言曰:‘汝争(怎)得如他多识’。韩王经宿不敢洗面。翌日奏对,帝方命洗去。”这只是一个插曲,像这类明争暗斗的故事多了,特别是宋太祖罢免赵普宰相之后,其更加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认为是卢多逊揭其短、亮其丑,所以积怨愈来愈深。
最后,导致卢多逊全面退出政治舞台的根还在赵普,导火索就是“立储”。原来,宋太宗在选择“接班人”时存了私心,想违背“金匮之盟”,打破“兄终弟及”的接班模式,计划将皇权传给其子,这被老谋深算的赵普所察觉,并鼎力支持,计除赵廷美(秦王)。然而卢多逊与秦王交往甚密,常以中书机密告知秦王。两权相争,赵普不仅想维皇权、除秦王,更想致“老政敌”于死地,遂唆使联络74名大臣以“大逆不道”等罪名集体上奏,想“一棒槌”将卢多逊打死。好在宋太宗心中有愧,改死刑为流刑,这样,卢多逊才保住了身家性命,也保住了整个家族。
流 放
山下人家林下门
宋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公元982年4月,宋太宗最终下决心,罢免了卢多逊的官职,判其流放,而且强调:“纵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流放即流刑,是指将受刑人强制遣送指定地区落户或服役、不准擅自返回原处的刑罚,主要有迁、徏、谪等刑名。《尚书·舜典》云:“流宥五刑。”是指用流放的形式,惩罚宽宥应处“五刑”的人。传说商王太甲初即位,暴政,被伊尹流放到桐宫,反省三年后才回到朝廷。西周后,流刑正式纳入刑种,周厉王就是被强制执行的第一人,在国人暴动后,“三年,乃流王于彘”。宋时流刑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有“短流”,也有“长流”,“长流”即将受刑人发配到1000公里外,“加流役”将会发配到1500公里外。流放地点大多为千里之内的“牢城”,以及千里之外的沙门岛、海岛等。
最终,卢多逊及家人戴罪上路,受尽艰难,几经颠簸,到达1500公里外的流放地——海南崖州。
当时,崖州属“南蛮之地”“遐荒烟瘴”,卢多逊抵达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皇上例行《谢表》:“流星已远,拱北极以无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表达了自己虽亡命天涯、流放海南,但依然心存社稷、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怀。
卢多逊在受到一生当中最大的冤屈后,已是身心疲惫,遍体鳞伤,可他并没有失望、气馁,而是咬紧牙关,振奋精神,筑室安居,开荒种地,并与当地百姓一起朝暮相处,感情深厚,把崖州(现为海南三亚崖州区水南村)打造成为世外桃园。
崖州就是卢多逊远离中原、告别朝廷之后的具体流放地、落难处,也是他一生当中的“第二故乡”。闲暇之余,卢多逊走乡串野,探访友人,陶冶山水,感悟人生,创作了流芳百世的《水南村为黎伯淳题》:“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公元985年,卢多逊在流放地因病去世。之后,宋太宗如梦方醒,下诏令其全家迁出流放地,录其子雍为公安主簿,还其怀州籍没先茔。公元1037年,宋仁宗归还被没收的卢多逊家族田宅,追封卢多逊为工部尚书。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据《焦作人物志》《文化沁阳》介绍:卢多逊(公元934~985年),北宋怀州河内(沁阳)人,后周进士,授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乾德元年,加兵部郎中、史馆修撰,后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修《五代史》,进《开宝通义纂》一百卷。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升中书侍郎、平章政事,后任兵部尚书、宰相。公元985年,卢多逊在流放海南崖州时离世。
仕 途
好风吹动万年枝
公元934年,卢多逊出生于河南沁阳,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学多闻,21岁参加科举考试,喜中后周进士。之后,一路高歌,步步高升,特别是大宋成立后,深受宋太祖信任,先后负责起草诏书、选拔人才,并担任兵部要职,掌管翰林院与国史馆,后升至副宰相。宋太宗继位后,其依然前程似锦,一片光明,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
卢多逊的主要政绩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安邦,帮助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内乱,统一疆土,并主持编修《五代史》《开宝通义纂》等国家典籍。
卢多逊自幼酷爱读书,博涉经史,并以其聪明智慧和过人才识,奠定了北宋初期国家政治、法律、礼仪制度基础。相传宋太祖朝堂之上每每问起典故政史,卢多逊都能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深受皇上喜爱,甚是重用。其中,虽然不排除利用职位优势,连夜做功课、提前翻阅史书古经之嫌,但最根本的还是人家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广博的学识,如果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是难以换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前景《宋史》记载:“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发多奇中。”
公元973年,卢多逊受命出使南唐,并为诗词皇帝李煜庆生。这次南方之行,卢多逊以交流词赋为形式、以增进感情为谋略、以修志所需为目标,大打感情牌,不遗余力,最终博得李煜信任,不仅献出了相关志书、典籍,还将“地方图”拱手相送,这也为他后来哀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埋下了伏笔。然而,卢多逊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引来了一些“羡慕嫉妒恨”。
一代帝王赵匡胤捧着卢多逊奉上的资料、图籍,如获至宝、惊喜万分、爱不释手,更加称赞佩服卢多逊。因为其内容不仅涉及南唐的山川河流、户籍人口、屯戍驻守等情况,更是攻打南唐,实现大一统的“路线图”。
弹指间,白驹过隙。在消灭五代割据势力,护驾宋太祖亲征太原消灭北汉政权,完成北宋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身为军政要员的卢多逊,均表现出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谋略。
“春风得意马蹄疾”,卢多逊经常陪伴宋太祖饮酒作诗,那是何等的光宗耀祖、意满志得。
宫 斗
一场春梦越王城
宋太宗接棒皇位后,对卢多逊依然宠爱有加,深信不疑,并晋升其为宰相,御赐“敦朴为天下先”,以表彰卢多逊尽忠报国、简朴为人的品德与操守。但是,“花无百日红”,平步青云的卢多逊受到来自赵普集团的排挤,且被下狱流放。一首《哀挽诗》或许能道出卢多逊由盛及衰的几多酸处、几多无奈。
“军门半掩槐花宅,每过犹闻哭临声。渐穷老仆慵看马,着惨佳人懒按筝。诗侣酒徒消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一代名相的政治生涯,为何突然逆转?这与赵普及“皇家疑案”有着密切关系。
赵普也是很有能力的,可以说是一位深思远虑的政治谋士,他开创了文人掌军,“以文驭武”的先例,虽然读书不及卢多逊,但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名。同朝为官,赵普与卢多逊则多有政见不合,而且矛盾重重,最终成为宿敌。宋《石林燕语》记载了一个典故:“卢相多逊,素与赵韩王(赵普)不协。韩王为枢密使,卢为翰林学士。一日偶同奏事。上初改元乾德,因言此号从古未有,韩王从旁称赞。卢曰:‘此伪蜀时号也’。帝大惊,遂命检史视之,果然,遂恕,以笔诛韩王面,言曰:‘汝争(怎)得如他多识’。韩王经宿不敢洗面。翌日奏对,帝方命洗去。”这只是一个插曲,像这类明争暗斗的故事多了,特别是宋太祖罢免赵普宰相之后,其更加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认为是卢多逊揭其短、亮其丑,所以积怨愈来愈深。
最后,导致卢多逊全面退出政治舞台的根还在赵普,导火索就是“立储”。原来,宋太宗在选择“接班人”时存了私心,想违背“金匮之盟”,打破“兄终弟及”的接班模式,计划将皇权传给其子,这被老谋深算的赵普所察觉,并鼎力支持,计除赵廷美(秦王)。然而卢多逊与秦王交往甚密,常以中书机密告知秦王。两权相争,赵普不仅想维皇权、除秦王,更想致“老政敌”于死地,遂唆使联络74名大臣以“大逆不道”等罪名集体上奏,想“一棒槌”将卢多逊打死。好在宋太宗心中有愧,改死刑为流刑,这样,卢多逊才保住了身家性命,也保住了整个家族。
流 放
山下人家林下门
宋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公元982年4月,宋太宗最终下决心,罢免了卢多逊的官职,判其流放,而且强调:“纵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流放即流刑,是指将受刑人强制遣送指定地区落户或服役、不准擅自返回原处的刑罚,主要有迁、徏、谪等刑名。《尚书·舜典》云:“流宥五刑。”是指用流放的形式,惩罚宽宥应处“五刑”的人。传说商王太甲初即位,暴政,被伊尹流放到桐宫,反省三年后才回到朝廷。西周后,流刑正式纳入刑种,周厉王就是被强制执行的第一人,在国人暴动后,“三年,乃流王于彘”。宋时流刑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有“短流”,也有“长流”,“长流”即将受刑人发配到1000公里外,“加流役”将会发配到1500公里外。流放地点大多为千里之内的“牢城”,以及千里之外的沙门岛、海岛等。
最终,卢多逊及家人戴罪上路,受尽艰难,几经颠簸,到达1500公里外的流放地——海南崖州。
当时,崖州属“南蛮之地”“遐荒烟瘴”,卢多逊抵达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皇上例行《谢表》:“流星已远,拱北极以无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表达了自己虽亡命天涯、流放海南,但依然心存社稷、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怀。
卢多逊在受到一生当中最大的冤屈后,已是身心疲惫,遍体鳞伤,可他并没有失望、气馁,而是咬紧牙关,振奋精神,筑室安居,开荒种地,并与当地百姓一起朝暮相处,感情深厚,把崖州(现为海南三亚崖州区水南村)打造成为世外桃园。
崖州就是卢多逊远离中原、告别朝廷之后的具体流放地、落难处,也是他一生当中的“第二故乡”。闲暇之余,卢多逊走乡串野,探访友人,陶冶山水,感悟人生,创作了流芳百世的《水南村为黎伯淳题》:“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公元985年,卢多逊在流放地因病去世。之后,宋太宗如梦方醒,下诏令其全家迁出流放地,录其子雍为公安主簿,还其怀州籍没先茔。公元1037年,宋仁宗归还被没收的卢多逊家族田宅,追封卢多逊为工部尚书。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