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民俗 > 山阳民俗 > 正文

经典山阳

常平“对子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更新时间:2015-4-2 15:56: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常平“对子马”是竹马的一种,是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独有的民间艺术。

  常平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穿村而过,沿途有天井关、山口关、碗子城关、古栈道等军事要塞。北宋年间,名将杨业及其后代镇守幽云十六州英勇抗辽,太行陉成为杨家将及宋兵由都城汴梁通往雁北的重要通道。杨家将英勇抗辽的故事被以评书、戏曲、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形式在这里广为传诵,主要表演曲目有《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杨家将的故事。常平“对子马”也由此而来。常平“对子马”形成于清朝雍正年间,它表演阵容庞大,有演员50多人,由一马头、二十四匹马、一马尾和一个县官倒骑毛驴,并以古装剧“杨门女将”的人物为阵容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有探敌情、出征、布阵、征战等内容。后来又发展了表现山区人民战天斗地、发展经济的内容。

  探敌情:先由马童打圆场、翻跟头,后带马队在紧张的乐器中上场。

  出征:马童带马队圆场、翻跟头后,通过“扭门转”、“回头看”,翻山越岭后进入“阵地”。布阵:先由二十四匹马摆出“常平”二字和“振兴常平”四字,接着在马队不停的表演中间合唱或独唱怀梆《五世请缨》选段。征战:由二十四匹马绕八字、掏十字再变为“外裹门”、“里裹门”和“双迎门”,当变为“双迎门”后再由一人或多人唱怀梆《穆桂英挂帅》选段。常平“对子马”的表演形式经过数代艺人的不断提炼和完善,发展成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民间舞蹈。由于“对子马”由杨家将英勇抗辽的历史故事而来,它的表演中有古代排兵布阵、战场杀敌的内容,是军事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真实再现,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有浓重的宋代军事文化特征。在古代和近代,常平“对子马”激励着广大山区及周边民众团结一致抵抗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下,常平“对子马”被注入新的内涵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群众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红红火火新生活的载体。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传承了近300年的常平“对子马”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0年冬,在张恒千、张思千等老艺人的多次倡导下,常平乡和常平村筹集经费,并派人多次到洛阳和山西晋城等地购买道具,从热爱民间艺术的村民中挑选出了几十人进行培训。在几位老艺人身教口传下,这些村民很快进入了角色,并熟练掌握了基本要领,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排练,终于成功地排成了常平“对子马”的表演队,中断几十年的常平“对子马”得以枯木逢春。10多年来,常平“对子马”多次参加焦作、沁阳两级宣传、文化部门主办的春节民间文艺节目会演,深受群众喜爱。

  2006年,国务院决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沁阳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包括常平“对子马”在内的一批独特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挖掘和整理,使常平“对子马”等优秀民间艺术得以光大。201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常平“对子马”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记者 杨 帆

 

文章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常平“对子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2015-4-2 15:56: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常平“对子马”是竹马的一种,是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独有的民间艺术。

      常平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穿村而过,沿途有天井关、山口关、碗子城关、古栈道等军事要塞。北宋年间,名将杨业及其后代镇守幽云十六州英勇抗辽,太行陉成为杨家将及宋兵由都城汴梁通往雁北的重要通道。杨家将英勇抗辽的故事被以评书、戏曲、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形式在这里广为传诵,主要表演曲目有《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杨家将的故事。常平“对子马”也由此而来。常平“对子马”形成于清朝雍正年间,它表演阵容庞大,有演员50多人,由一马头、二十四匹马、一马尾和一个县官倒骑毛驴,并以古装剧“杨门女将”的人物为阵容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有探敌情、出征、布阵、征战等内容。后来又发展了表现山区人民战天斗地、发展经济的内容。

      探敌情:先由马童打圆场、翻跟头,后带马队在紧张的乐器中上场。

      出征:马童带马队圆场、翻跟头后,通过“扭门转”、“回头看”,翻山越岭后进入“阵地”。布阵:先由二十四匹马摆出“常平”二字和“振兴常平”四字,接着在马队不停的表演中间合唱或独唱怀梆《五世请缨》选段。征战:由二十四匹马绕八字、掏十字再变为“外裹门”、“里裹门”和“双迎门”,当变为“双迎门”后再由一人或多人唱怀梆《穆桂英挂帅》选段。常平“对子马”的表演形式经过数代艺人的不断提炼和完善,发展成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民间舞蹈。由于“对子马”由杨家将英勇抗辽的历史故事而来,它的表演中有古代排兵布阵、战场杀敌的内容,是军事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真实再现,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有浓重的宋代军事文化特征。在古代和近代,常平“对子马”激励着广大山区及周边民众团结一致抵抗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下,常平“对子马”被注入新的内涵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群众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红红火火新生活的载体。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传承了近300年的常平“对子马”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0年冬,在张恒千、张思千等老艺人的多次倡导下,常平乡和常平村筹集经费,并派人多次到洛阳和山西晋城等地购买道具,从热爱民间艺术的村民中挑选出了几十人进行培训。在几位老艺人身教口传下,这些村民很快进入了角色,并熟练掌握了基本要领,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排练,终于成功地排成了常平“对子马”的表演队,中断几十年的常平“对子马”得以枯木逢春。10多年来,常平“对子马”多次参加焦作、沁阳两级宣传、文化部门主办的春节民间文艺节目会演,深受群众喜爱。

      2006年,国务院决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沁阳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包括常平“对子马”在内的一批独特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挖掘和整理,使常平“对子马”等优秀民间艺术得以光大。201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常平“对子马”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记者 杨 帆

     

    文章编辑:wxj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