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山阳
凝望一座古老的村庄,就像凝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那深邃的街道、古朴的飞檐、长满苔藓的青瓦和拱形的砖砌券门,都仿佛是老人脸上的褶皱,似乎每一处纹理,都藏着一个深埋在记忆里的故事,温暖着每一双注目的眼睛。
春风醉人的下午,我漫步在这有着千年岁龄的马村区马村街道白庄老村,目光被墙根下几处不知名的花草抚摸着。那摇曳的花草像是风的精灵,正在向我招手,像是要引导我触及这座村庄的灵魂。
随行的卢师贤对我说:“来参观我们白庄村的,大都是去看我们的白庄新村——翠苑北区和翠苑南区,或是到湖光小区看看,很少有人来老村看的。”
确实,我刚从白庄新村来,也着实为它的发展震撼不已。白庄新村已经不能用“村”来形容,就像所命名的“苑”字一样,已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了。北区29栋和南区43栋六层住宅楼,安置着近900户村民,加上湖光小区250栋二层小院,全村5000余口村民早已“上楼”,过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新村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地下车库、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超市、菜市场、洗浴中心等,方便村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小花园流水芳花、广场上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都市化的现代气息。
我没有正面回答卢师贤的问题,因为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在寻求一个答案。
我在寻找什么呢?
正想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跃入眼眸。红色的廊柱与镂花的朱窗之上,檐脊高挑、碧瓦飞甍,牌匾上写着“卢氏宗祠”四个金字。
白庄卢氏理事会会长卢师寿把我迎了进去。友好的寒暄里,我的手心感觉到了这位清矍老者那粗糙力度里的温暖。
参观是从文化室开始的,里面悬挂着卢氏历代名人的简介,从卢氏始祖炎帝、姜太公、高傒开始,有汉朝的卢植,唐朝的卢照邻、六祖卢惠能和诗人卢纶,还有现代滇军的高级将领卢汉等。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一位伟人的话:我们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根,都不能忘记祖宗。一个中国人,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祀祖先,托庇于列祖列宗之下,是他最大的意愿。这种生生不息的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认同感。
见我在卢氏现代名人的展板前徘徊,卢师寿指着其中的一位介绍:“这位是卢路,族名照安,是我们白庄卢氏的始祖景岩公的十八世孙。他是当年俺村青年才俊中的知识分子,入伍后编入八路军,参加过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1951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即使位高权重,但他始终牢记卢氏家规,一辈子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留一世清廉美名。革命战争年代里,俺村参加革命的20多人中,先后有8名卢氏子孙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名都被载入了宗谱,供后世儿孙瞻仰怀念。”
卢师寿继续说:“为昭示先人功德,启迪后人追慕之意,那些对宗族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辈的英名与事迹将被镌以匾额,悬挂在宗祠里。届时,这里将成为蔚为壮观的‘百匾祠’。”
一股由衷的敬意在我心底升起,再回望这面墙壁上一张张或是画图或是照片的卢氏名人,我忽然想到,那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曾经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他们用白驹过隙般的人生,书写了令后世家族引以为傲的不朽成就和赫赫功勋。
来到庭院,卢师寿边走边介绍:“白庄卢氏,源自于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世族——范阳卢氏,后移居山西的一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始祖卢景岩在这片土地上火耨刀耕、修建家室,现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全村卢姓4000余人,约占白庄村总人口80%。由于人口众多,白庄卢氏梳理枝脉后又分为东门、西门和南门,各设门长,以便处理日常家族事务。
起初,这座村庄叫北陈村。公元1430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巡查河南时来到这里,看到村东山门河两岸灰窑林立,烧制出的石灰堆积如山,石灰粉将周边土地都染成了白色。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面对此景有感而发,咏出千古名篇《石灰吟》。其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请命、为国舍身。村中父老受以感召,便取诗中“白”字,将村子更名为白庄。
西门长卢金环指着一棵树,说:“这是一棵很有寓意的树。”
那是一棵金桂树,从根处一发为四股,其中一股长着长着,竟与东侧的一股融而为一,合为三股树干,而后再向上各自生发开去,分枝成杈。整棵树枝叶葳蕤,树冠繁茂。
“这棵三股树,正是我们白庄卢氏一门为三的写照。”卢金环继续说。
想必是天地万物皆有冥冥之中的通灵感应吧,这棵种在卢氏宗祠里的树,也感知了宗族传承的枝脉图谱?感叹之余,不由想起东晋时的桓温,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因如此,树所以堪”吧。
前方台阶之上,就是卢氏宗祠的正堂。拾级而上,一副隶书对联撞到眼前。上联“勋猷颂鹰扬缅怀三千年以前上寻世系”,下联“孝义承燕翼还望廿五传而往永振家声”。两联表达着对卢氏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庄重和自豪。
正堂是一座九跨大殿,主殿五间、两侧各两间配殿。飞檐斗拱、瑞兽悬脊,翠瓦朱廊,甚是雄伟。主殿内四架横梁如巨,绕贴金箔祥瑞,雕梁画栋、缠龙游凤。
卢师寿说,每年除夕,将三门的家族谱系悬挂两侧,供卢门中人祭祀。那时节,在宗祠张贴春联、高挂灯笼、点燃蜡烛,卢氏五世三门在殿内外按照辈分排列肃立,进行规模宏大的祭拜活动。
白庄卢氏的宗族祭拜仪式已经成功申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遗传千年,在发展中不断修改完善的仪式,其核心理念源自崇尚礼仪的周朝,绵延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的痕迹。特别是近古以来,经过卢氏后人的持续补充完善,肃穆庄严的仪式流程已经成为传承中华历史哲学、人文思想的一种方式。在慎终追远的敬畏和虔诚里,幻化为卢氏后人的行为操守、是非标准、荣辱依据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理想。
仪式之外,规劝和训诫卢氏门人的《白庄卢氏族规》里面对为官、为民、为父母、为子女、为兄弟、为朋友、为夫妻、为邻里等均有谆谆告诫,要求为人做事须时刻把“清白”二字留存心间。《白庄卢氏家训》里也有“国法村约族规传,华夏文明薪火延”“耕读兴家走正道,除恶扬善乐奉献……”除严格规训外,卢氏家族还不断完善褒奖与惩戒机制。凡清廉为官、慈善义举、见义勇为等,其英名皆可进入《光荣志》;凡贪污腐败、祸害他人、忤逆不孝等,其骂名均入《耻辱志》。
刹那间,我似乎触到了这座村庄的灵魂。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白庄村人将现代与古老、新潮与传统融合在一起,波澜壮阔的画卷上面,跳跃着一脉相承的生生不息、千年相接的奋斗不止。更为重要的是,在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中,这座古老村落没有在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因为改变了沧桑的容颜,而迷失了自己,也没有因为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血脉和赓续的魂灵。
家国家国,由家而国。对宗族始祖的崇敬与缅怀,对家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并为之而筚路蓝缕,而胼手胝足,这些不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最执着的向往吗?
告别时,庭院花坛里鲜翠欲滴的芍药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看去,在郁郁葱葱的狭长绿叶之间,硕然绽放着几朵花。花瓣似绽未开,片片纯白,仿佛天上的流云变幻成翡翠间的一捧冰雪。
春意微醺里,那几朵骄人的芍药花一身洁白,散发着缕缕诱人的清香。
□王太运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凝望一座古老的村庄,就像凝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那深邃的街道、古朴的飞檐、长满苔藓的青瓦和拱形的砖砌券门,都仿佛是老人脸上的褶皱,似乎每一处纹理,都藏着一个深埋在记忆里的故事,温暖着每一双注目的眼睛。
春风醉人的下午,我漫步在这有着千年岁龄的马村区马村街道白庄老村,目光被墙根下几处不知名的花草抚摸着。那摇曳的花草像是风的精灵,正在向我招手,像是要引导我触及这座村庄的灵魂。
随行的卢师贤对我说:“来参观我们白庄村的,大都是去看我们的白庄新村——翠苑北区和翠苑南区,或是到湖光小区看看,很少有人来老村看的。”
确实,我刚从白庄新村来,也着实为它的发展震撼不已。白庄新村已经不能用“村”来形容,就像所命名的“苑”字一样,已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了。北区29栋和南区43栋六层住宅楼,安置着近900户村民,加上湖光小区250栋二层小院,全村5000余口村民早已“上楼”,过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新村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地下车库、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超市、菜市场、洗浴中心等,方便村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小花园流水芳花、广场上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都市化的现代气息。
我没有正面回答卢师贤的问题,因为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在寻求一个答案。
我在寻找什么呢?
正想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跃入眼眸。红色的廊柱与镂花的朱窗之上,檐脊高挑、碧瓦飞甍,牌匾上写着“卢氏宗祠”四个金字。
白庄卢氏理事会会长卢师寿把我迎了进去。友好的寒暄里,我的手心感觉到了这位清矍老者那粗糙力度里的温暖。
参观是从文化室开始的,里面悬挂着卢氏历代名人的简介,从卢氏始祖炎帝、姜太公、高傒开始,有汉朝的卢植,唐朝的卢照邻、六祖卢惠能和诗人卢纶,还有现代滇军的高级将领卢汉等。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一位伟人的话:我们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根,都不能忘记祖宗。一个中国人,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祀祖先,托庇于列祖列宗之下,是他最大的意愿。这种生生不息的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认同感。
见我在卢氏现代名人的展板前徘徊,卢师寿指着其中的一位介绍:“这位是卢路,族名照安,是我们白庄卢氏的始祖景岩公的十八世孙。他是当年俺村青年才俊中的知识分子,入伍后编入八路军,参加过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1951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即使位高权重,但他始终牢记卢氏家规,一辈子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留一世清廉美名。革命战争年代里,俺村参加革命的20多人中,先后有8名卢氏子孙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名都被载入了宗谱,供后世儿孙瞻仰怀念。”
卢师寿继续说:“为昭示先人功德,启迪后人追慕之意,那些对宗族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辈的英名与事迹将被镌以匾额,悬挂在宗祠里。届时,这里将成为蔚为壮观的‘百匾祠’。”
一股由衷的敬意在我心底升起,再回望这面墙壁上一张张或是画图或是照片的卢氏名人,我忽然想到,那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曾经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他们用白驹过隙般的人生,书写了令后世家族引以为傲的不朽成就和赫赫功勋。
来到庭院,卢师寿边走边介绍:“白庄卢氏,源自于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世族——范阳卢氏,后移居山西的一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始祖卢景岩在这片土地上火耨刀耕、修建家室,现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全村卢姓4000余人,约占白庄村总人口80%。由于人口众多,白庄卢氏梳理枝脉后又分为东门、西门和南门,各设门长,以便处理日常家族事务。
起初,这座村庄叫北陈村。公元1430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巡查河南时来到这里,看到村东山门河两岸灰窑林立,烧制出的石灰堆积如山,石灰粉将周边土地都染成了白色。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面对此景有感而发,咏出千古名篇《石灰吟》。其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请命、为国舍身。村中父老受以感召,便取诗中“白”字,将村子更名为白庄。
西门长卢金环指着一棵树,说:“这是一棵很有寓意的树。”
那是一棵金桂树,从根处一发为四股,其中一股长着长着,竟与东侧的一股融而为一,合为三股树干,而后再向上各自生发开去,分枝成杈。整棵树枝叶葳蕤,树冠繁茂。
“这棵三股树,正是我们白庄卢氏一门为三的写照。”卢金环继续说。
想必是天地万物皆有冥冥之中的通灵感应吧,这棵种在卢氏宗祠里的树,也感知了宗族传承的枝脉图谱?感叹之余,不由想起东晋时的桓温,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因如此,树所以堪”吧。
前方台阶之上,就是卢氏宗祠的正堂。拾级而上,一副隶书对联撞到眼前。上联“勋猷颂鹰扬缅怀三千年以前上寻世系”,下联“孝义承燕翼还望廿五传而往永振家声”。两联表达着对卢氏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庄重和自豪。
正堂是一座九跨大殿,主殿五间、两侧各两间配殿。飞檐斗拱、瑞兽悬脊,翠瓦朱廊,甚是雄伟。主殿内四架横梁如巨,绕贴金箔祥瑞,雕梁画栋、缠龙游凤。
卢师寿说,每年除夕,将三门的家族谱系悬挂两侧,供卢门中人祭祀。那时节,在宗祠张贴春联、高挂灯笼、点燃蜡烛,卢氏五世三门在殿内外按照辈分排列肃立,进行规模宏大的祭拜活动。
白庄卢氏的宗族祭拜仪式已经成功申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遗传千年,在发展中不断修改完善的仪式,其核心理念源自崇尚礼仪的周朝,绵延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的痕迹。特别是近古以来,经过卢氏后人的持续补充完善,肃穆庄严的仪式流程已经成为传承中华历史哲学、人文思想的一种方式。在慎终追远的敬畏和虔诚里,幻化为卢氏后人的行为操守、是非标准、荣辱依据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理想。
仪式之外,规劝和训诫卢氏门人的《白庄卢氏族规》里面对为官、为民、为父母、为子女、为兄弟、为朋友、为夫妻、为邻里等均有谆谆告诫,要求为人做事须时刻把“清白”二字留存心间。《白庄卢氏家训》里也有“国法村约族规传,华夏文明薪火延”“耕读兴家走正道,除恶扬善乐奉献……”除严格规训外,卢氏家族还不断完善褒奖与惩戒机制。凡清廉为官、慈善义举、见义勇为等,其英名皆可进入《光荣志》;凡贪污腐败、祸害他人、忤逆不孝等,其骂名均入《耻辱志》。
刹那间,我似乎触到了这座村庄的灵魂。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白庄村人将现代与古老、新潮与传统融合在一起,波澜壮阔的画卷上面,跳跃着一脉相承的生生不息、千年相接的奋斗不止。更为重要的是,在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中,这座古老村落没有在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因为改变了沧桑的容颜,而迷失了自己,也没有因为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血脉和赓续的魂灵。
家国家国,由家而国。对宗族始祖的崇敬与缅怀,对家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并为之而筚路蓝缕,而胼手胝足,这些不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最执着的向往吗?
告别时,庭院花坛里鲜翠欲滴的芍药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看去,在郁郁葱葱的狭长绿叶之间,硕然绽放着几朵花。花瓣似绽未开,片片纯白,仿佛天上的流云变幻成翡翠间的一捧冰雪。
春意微醺里,那几朵骄人的芍药花一身洁白,散发着缕缕诱人的清香。
□王太运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