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魂牵梦萦下伏头
更新时间:2023-8-4 10:58:52    来源:焦作晚报



  下伏头影剧院。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摄

  童年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岁月印痕。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山村水乡下伏头,尽管后来无水,但在我的心中依然宛若昨天。

  让我仰慕到痴迷的山村很多,许湾、干柴洼、张毛光、东仲水、探花庄、玄坛庙等。可去过百次以上的山村唯有许湾与下伏头。一山之隔的两个姊妹村都位于丹水湾,一个娇艳,一个婉约,皆让我为之心动。

  我认识下伏头比许湾早20多年,而且是通过下伏头才知道了许湾。那是1992年,我还在工厂上班,博爱县举办首届招商引资洽谈会,抽调我服务会议搞电视报道。我提议在开幕式前搞一个介绍博爱的专题片,解说词由我撰写,我的同学张满意负责摄像编辑。满意老弟疑惑地问我:“咱去哪里拍片头?”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伏头!”

  满满的回忆

  之所以回答得如此干脆,皆因我小时候常去下伏头村河滩玩耍。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盛夏,学校组织学生去九府坟“老鳖池”分水工程南侧的大新河游泳。尽管要步行几公里,但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课堂,暂时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所有人都无比兴奋。老师教我们游泳之后,又带着大家去下伏头丹河边戏水,打水仗捉蝌蚪,看成群的小鱼、小虾在水中游戏。

  早期的丹河水面很宽,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水流潺潺。在那个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清清水畔无疑是人生向往的首选,尤其是夏秋之夜,很多人聚集在河滩,打着手灯,提着水桶,翻动石头逮螃蟹,一会儿就能捉几十只。后来,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还经常与同事来体验夜间逮螃蟹的乐趣。

  丹河是博爱人的母亲河,源源不断的清流如同慈母的乳汁,滋养两岸良田。我们拍专题片那年,丹河水源充沛,被人们誉为摇钱树的水磨还在运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的奥地利专家就在下伏头,考察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将该村列入全球最具生态保护发展的100个古村落之一。生意红火的下伏头蚊香厂就在高大气派的四方楼院里,电视戏剧片《豆腐李招亲》和电影《请戏》当时还未开拍。

  印象最深的是丹河边的一盘盘水磨。推动水磨的动力渠叫磨河,位于下伏头村东侧现在那排新房门前的大路上。河水齐胸,水流湍急,一群孩子在河边跳水,惊起一片片嬉闹的水花。忙忙碌碌的水磨轰隆隆飞转,拨磨人手拿一根绑有铁钩的拨竿,悠闲地坐在柳圈椅上,把分切过的麻秸料拨拉到磨眼周围。进去的是木块,出来的是木粉,纷纷扬扬如同落雪。询问拨磨的老者,才知道那木粉叫香末,是做火香或蚊香的主要原料。我们拍摄了挂在梁上的上磨盘与飞转的下磨盘的神秘组合,还有满脸粉尘的拨磨人;拍摄了环抱山村的连绵青山、哗哗啦啦的丹河清流、河中游弋的竹筏小船和戏水的儿童、村头的老人。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取景的那盘水磨,就是现在下伏头村头新开的农家院饭店。主人将废弃的圆形磨室改造成一间地下餐厅,为乡村保留了一段温馨的记忆。

  在村南磨河边远眺,意外发现了远处山腰的小瀑布。我诧异地询问满意老弟,为啥山腰有流水。他告诉我那是许湾村的水渠,漏水形成了瀑布。我很好奇,提议过去看看。当时河上无桥,我俩踩着浅浅清流中的跳脚石,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跳到对岸。那是我第一次进许湾村,几位老者在村头狭窄的小街口下象棋。我无心观棋,却意外发现下棋人屁股下坐着一只半埋在地下的铁钟,上面有铭文道光二十七年。很惊奇如此文物怎么扔在路上,下棋的人全神贯注没有回答。20多年后再去许湾村,才知道那铁钟早已被盗。

  无泪的丹河

  时光匆匆,岁月轮回,下伏头人也想不到在这个世纪之交,丹河突然出现了水荒。

  欲哭无泪的丹河一片荒凉,失去了人气,两岸上百盘水磨也无奈“退休”。多数水磨被无情拆掉,昔日潺潺清流成了丹水湾人难以重温的旧梦。只有上游水库雨季泄洪或者丹河涨水发怒,人与水才有机会际遇。站在下伏头村头,只看到铺满河底一望无际的鹅卵石,就像被人遗弃的孩子,不再招人待见。

  从2017年开始,我曾无数次去许湾采风,写了数十篇诗文,拍摄了几万张图片,挖掘了烈士李荫棠的故事,还与朋友一起创作了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促进了许湾的红色根据地建设。但每次经过下伏头都有几分失落感,丝毫没有下车的欲望。两村近在咫尺,为何下伏头村看着许湾的发展变化无动于衷?尤其是后来两村之间的旅游路已经修通,过往车辆为何不愿在此停留?我对水乡的记忆始于下伏头,想不到仅仅由于缺水,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古村已经被社会遗忘。

  对水的渴望也让下伏头人愤懑不平。上游不远的许湾村,即使在旱季也会有一线浅浅清流和一片水洼。孩子们可以濯洗躁动的心灵,城里人可以像朱载堉一样“闷向河边钓”,可惜那股纤细的河水流不到下伏头,在许湾村东便龙潜河底,让人无奈且遗憾。没有水的下伏头村自然失去了灵气,游人也不愿停下来陪伴古村的寂寞。

  好在还有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引丹渠西支渠,每周会定期放水,满足人们生活用水需要,有时还能浇灌村口的菜地和庄稼地。偶尔有妇女在此洗衣,有孩子在此戏水,在狭窄的河渠中寻找梦境。

  痴心不改寻梦人

  关于水的记忆和水的故事,终于在2019年迎来转机。

  在外地工作的乡贤张飞跃等人,不甘心让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文脉的古村在岁月长河中没落,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尚小窝和还健在的历任村干部一起,邀请省、市知名作家,于2019年6月相聚下伏头村,举办了“乡风文明丹河行”集体采风活动。这是丹河缺水下伏头村几十年来第一次大型活动,气氛很热闹,还举办了联欢晚会。作家们也备受鼓舞,在报刊、自媒体发表文章上百篇。同年金秋,张飞跃又领衔举办下伏头历史文化研讨会,请来省、市文化名人和古建筑专家及焦作市古村落保护协会领导,讨论下伏头村的出路,挖掘古村故事,探讨关于水的问题,希望重新认识昔日的美丽水乡。

  之后几年,张飞跃又请来省、市民俗研究专家学者以及焦作日报社、焦作广播电视台记者,多次聚集下伏头村,共同研究古村的发展与出路,努力帮助水乡恢复记忆。

  省、市的古建筑研究专家来了,河南理工大学的教授来了,焦作市古村落保护协会的领导来了,市、县农业农村局和文旅局的领导来了,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领导、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河南省旅游与规划研究院的专家也来了,还有关心下伏头发展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热心新农村旅游建设的投资商们,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议论一个话题——重现美丽水乡昔日的水之梦。

  好事连连。2021年,新建的丹河旅游道路被连续两次洪灾冲毁后,市、县、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于2022年对这条道路重新规划,全面改道重建,形成宽阔美丽的水乡旅游环线,给下伏头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甘落后的下伏头人借助东风,坚持不懈,奋斗拼搏,修复了农田,整修了河道,调整了种植结构,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又争取50多万元项目资金,全面修缮破旧不堪的下伏头影剧院,恢复了百姓大舞台,建起了村史馆、图书室,整修观景台,垒砌大锅台,还维护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池河渠,完善供排水系统,维护打造古村、古房、古树、古井、古窑洞等景观点。有村民开办了农家院,让游览下伏头的客人随时能享受纯正的乡土美味。2022年,下伏头被列入河南省传统古村落,2023年又开始创建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焦作市康养旅游示范村。2022年2月15日,下伏头村与修武县长岭村结为友好村,两村还组织文艺节目互访演出。

  古人称水为财,如今丹河依然水源不保经常断流,振兴下伏头的基础堪忧。为了解决无水的难题,下伏头人正在积极规划申报丹河水系改造项目,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备对河道进行整修、扩堤、防渗漏等改造,修建水坝,让丹河之水留下来看得见,开发水上娱乐设施,打造山水旅游洞天福地。

  今年盛夏,笔者应邀连续几次去下伏头,看到村北的一处河滩湿地已经长满茂盛的蒲草,一群白鹭依偎草丛,或飞来飞去觅食,或静卧栖息。村民种植的向日葵也到了收获季节,人们正喜洋洋收摘晾晒打籽,脸上洋溢出几分喜悦。

  苦苦寻梦的下伏头人痴心不改,盼望古老的丹河能四季长流,滋润一方绿水青山,让千年山水古村重新走进游人的眼眸。

□何世国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魂牵梦萦下伏头
2023-8-4 10:58:52    来源:焦作晚报



  下伏头影剧院。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摄

  童年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岁月印痕。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山村水乡下伏头,尽管后来无水,但在我的心中依然宛若昨天。

  让我仰慕到痴迷的山村很多,许湾、干柴洼、张毛光、东仲水、探花庄、玄坛庙等。可去过百次以上的山村唯有许湾与下伏头。一山之隔的两个姊妹村都位于丹水湾,一个娇艳,一个婉约,皆让我为之心动。

  我认识下伏头比许湾早20多年,而且是通过下伏头才知道了许湾。那是1992年,我还在工厂上班,博爱县举办首届招商引资洽谈会,抽调我服务会议搞电视报道。我提议在开幕式前搞一个介绍博爱的专题片,解说词由我撰写,我的同学张满意负责摄像编辑。满意老弟疑惑地问我:“咱去哪里拍片头?”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伏头!”

  满满的回忆

  之所以回答得如此干脆,皆因我小时候常去下伏头村河滩玩耍。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盛夏,学校组织学生去九府坟“老鳖池”分水工程南侧的大新河游泳。尽管要步行几公里,但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课堂,暂时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所有人都无比兴奋。老师教我们游泳之后,又带着大家去下伏头丹河边戏水,打水仗捉蝌蚪,看成群的小鱼、小虾在水中游戏。

  早期的丹河水面很宽,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水流潺潺。在那个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清清水畔无疑是人生向往的首选,尤其是夏秋之夜,很多人聚集在河滩,打着手灯,提着水桶,翻动石头逮螃蟹,一会儿就能捉几十只。后来,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还经常与同事来体验夜间逮螃蟹的乐趣。

  丹河是博爱人的母亲河,源源不断的清流如同慈母的乳汁,滋养两岸良田。我们拍专题片那年,丹河水源充沛,被人们誉为摇钱树的水磨还在运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的奥地利专家就在下伏头,考察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将该村列入全球最具生态保护发展的100个古村落之一。生意红火的下伏头蚊香厂就在高大气派的四方楼院里,电视戏剧片《豆腐李招亲》和电影《请戏》当时还未开拍。

  印象最深的是丹河边的一盘盘水磨。推动水磨的动力渠叫磨河,位于下伏头村东侧现在那排新房门前的大路上。河水齐胸,水流湍急,一群孩子在河边跳水,惊起一片片嬉闹的水花。忙忙碌碌的水磨轰隆隆飞转,拨磨人手拿一根绑有铁钩的拨竿,悠闲地坐在柳圈椅上,把分切过的麻秸料拨拉到磨眼周围。进去的是木块,出来的是木粉,纷纷扬扬如同落雪。询问拨磨的老者,才知道那木粉叫香末,是做火香或蚊香的主要原料。我们拍摄了挂在梁上的上磨盘与飞转的下磨盘的神秘组合,还有满脸粉尘的拨磨人;拍摄了环抱山村的连绵青山、哗哗啦啦的丹河清流、河中游弋的竹筏小船和戏水的儿童、村头的老人。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取景的那盘水磨,就是现在下伏头村头新开的农家院饭店。主人将废弃的圆形磨室改造成一间地下餐厅,为乡村保留了一段温馨的记忆。

  在村南磨河边远眺,意外发现了远处山腰的小瀑布。我诧异地询问满意老弟,为啥山腰有流水。他告诉我那是许湾村的水渠,漏水形成了瀑布。我很好奇,提议过去看看。当时河上无桥,我俩踩着浅浅清流中的跳脚石,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跳到对岸。那是我第一次进许湾村,几位老者在村头狭窄的小街口下象棋。我无心观棋,却意外发现下棋人屁股下坐着一只半埋在地下的铁钟,上面有铭文道光二十七年。很惊奇如此文物怎么扔在路上,下棋的人全神贯注没有回答。20多年后再去许湾村,才知道那铁钟早已被盗。

  无泪的丹河

  时光匆匆,岁月轮回,下伏头人也想不到在这个世纪之交,丹河突然出现了水荒。

  欲哭无泪的丹河一片荒凉,失去了人气,两岸上百盘水磨也无奈“退休”。多数水磨被无情拆掉,昔日潺潺清流成了丹水湾人难以重温的旧梦。只有上游水库雨季泄洪或者丹河涨水发怒,人与水才有机会际遇。站在下伏头村头,只看到铺满河底一望无际的鹅卵石,就像被人遗弃的孩子,不再招人待见。

  从2017年开始,我曾无数次去许湾采风,写了数十篇诗文,拍摄了几万张图片,挖掘了烈士李荫棠的故事,还与朋友一起创作了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促进了许湾的红色根据地建设。但每次经过下伏头都有几分失落感,丝毫没有下车的欲望。两村近在咫尺,为何下伏头村看着许湾的发展变化无动于衷?尤其是后来两村之间的旅游路已经修通,过往车辆为何不愿在此停留?我对水乡的记忆始于下伏头,想不到仅仅由于缺水,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古村已经被社会遗忘。

  对水的渴望也让下伏头人愤懑不平。上游不远的许湾村,即使在旱季也会有一线浅浅清流和一片水洼。孩子们可以濯洗躁动的心灵,城里人可以像朱载堉一样“闷向河边钓”,可惜那股纤细的河水流不到下伏头,在许湾村东便龙潜河底,让人无奈且遗憾。没有水的下伏头村自然失去了灵气,游人也不愿停下来陪伴古村的寂寞。

  好在还有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引丹渠西支渠,每周会定期放水,满足人们生活用水需要,有时还能浇灌村口的菜地和庄稼地。偶尔有妇女在此洗衣,有孩子在此戏水,在狭窄的河渠中寻找梦境。

  痴心不改寻梦人

  关于水的记忆和水的故事,终于在2019年迎来转机。

  在外地工作的乡贤张飞跃等人,不甘心让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文脉的古村在岁月长河中没落,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尚小窝和还健在的历任村干部一起,邀请省、市知名作家,于2019年6月相聚下伏头村,举办了“乡风文明丹河行”集体采风活动。这是丹河缺水下伏头村几十年来第一次大型活动,气氛很热闹,还举办了联欢晚会。作家们也备受鼓舞,在报刊、自媒体发表文章上百篇。同年金秋,张飞跃又领衔举办下伏头历史文化研讨会,请来省、市文化名人和古建筑专家及焦作市古村落保护协会领导,讨论下伏头村的出路,挖掘古村故事,探讨关于水的问题,希望重新认识昔日的美丽水乡。

  之后几年,张飞跃又请来省、市民俗研究专家学者以及焦作日报社、焦作广播电视台记者,多次聚集下伏头村,共同研究古村的发展与出路,努力帮助水乡恢复记忆。

  省、市的古建筑研究专家来了,河南理工大学的教授来了,焦作市古村落保护协会的领导来了,市、县农业农村局和文旅局的领导来了,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领导、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河南省旅游与规划研究院的专家也来了,还有关心下伏头发展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热心新农村旅游建设的投资商们,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议论一个话题——重现美丽水乡昔日的水之梦。

  好事连连。2021年,新建的丹河旅游道路被连续两次洪灾冲毁后,市、县、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于2022年对这条道路重新规划,全面改道重建,形成宽阔美丽的水乡旅游环线,给下伏头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甘落后的下伏头人借助东风,坚持不懈,奋斗拼搏,修复了农田,整修了河道,调整了种植结构,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又争取50多万元项目资金,全面修缮破旧不堪的下伏头影剧院,恢复了百姓大舞台,建起了村史馆、图书室,整修观景台,垒砌大锅台,还维护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池河渠,完善供排水系统,维护打造古村、古房、古树、古井、古窑洞等景观点。有村民开办了农家院,让游览下伏头的客人随时能享受纯正的乡土美味。2022年,下伏头被列入河南省传统古村落,2023年又开始创建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焦作市康养旅游示范村。2022年2月15日,下伏头村与修武县长岭村结为友好村,两村还组织文艺节目互访演出。

  古人称水为财,如今丹河依然水源不保经常断流,振兴下伏头的基础堪忧。为了解决无水的难题,下伏头人正在积极规划申报丹河水系改造项目,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备对河道进行整修、扩堤、防渗漏等改造,修建水坝,让丹河之水留下来看得见,开发水上娱乐设施,打造山水旅游洞天福地。

  今年盛夏,笔者应邀连续几次去下伏头,看到村北的一处河滩湿地已经长满茂盛的蒲草,一群白鹭依偎草丛,或飞来飞去觅食,或静卧栖息。村民种植的向日葵也到了收获季节,人们正喜洋洋收摘晾晒打籽,脸上洋溢出几分喜悦。

  苦苦寻梦的下伏头人痴心不改,盼望古老的丹河能四季长流,滋润一方绿水青山,让千年山水古村重新走进游人的眼眸。

□何世国

文章编辑:陈婷 
 
相关信息:
文明探源我来说 我市启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集中宣讲活动
历史上的沁河大樊险工
山村龙门英烈颂
首次解放沁阳城
【覃怀文韵】茶味人生
王水平:守护“国宝”33年
武陟有一鼎 一言九“鼎”的“鼎”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公布
市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