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文化焦作 > 正文

经典山阳

人生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记博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冬生
更新时间:2017-4-7 8:41:54    来源:焦作日报

  两岸猿声是听不见了,万重山挡住岁月的轻舟;我也不知道我将流落到黄河的哪道湾;苍茫尘世,只剩下一节骨骼气壮山河。

  这是马冬生的诗——《黄河的桨》里的最后几句。初读他的诗,就被他诗中的那种真挚、炽热的感情所震撼。虽已读罢,但诗中的句子还激荡在心里,挥之不去。记者不禁在想,能把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写得如此荡气回肠的人,他的诗歌之路必然别样精彩。

  4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马冬生,他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理事、博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博爱县松林小学语文教师。

  对于马冬生来说,爱上写诗是一个偶然。1985年9月,马冬生来到焦作师专读书。当时,他班上的一个同学写的诗在校广播站广播了,这个同学也成了大家争相羡慕的对象。从小就对写作有着特殊情感的马冬生心底也燃起了写诗的小火苗。

  “一开始我想写诗,纯粹就是想被校广播站广播。”马冬生说,“但在写诗的过程中,我渐渐爱上了它,爱上了这种思想与灵魂碰撞的美妙感。”

  1987年12月3日,马冬生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天,他的诗《飘飞的雪》在《焦作日报》上发表了,这是他经历了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的打击和绝望后的一次新生,也激励着他在写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8年,马冬生从焦作师专毕业,回到博爱县当了一名语文老师。教书期间,他结识了博爱县的著名诗人郜希贤——一个他诗歌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闲暇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诗、改诗或是结伴参加焦作举行的诗歌活动。在郜希贤身上,马冬生看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与认真,也看到了他的坚守与执着,这也成为马冬生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两年后,马冬生开始了《家在黄河边》组诗的写作。在这之前,他的诗路很广,各种题材的诗都能信手拈来,但随着诗歌写作的不断深入,马冬生的想法变了。一个诗人,不管写了再多的诗,最终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根,而诗人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是永远“采”不完的“金矿”。此后,乡土诗成了他写作的重点和方向。

  当《家在黄河边》组诗的一部分诗歌在《诗神》《星星诗刊》《北京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以及日本文学杂志《火锅子》上刊登后,焦作诗坛轰动了,马冬生的名字被迅速传播。诗人巴曼说:“语言沉稳中带着大气,有灵动感,让读者能够嗅到黄河岸边的气息,值得一读与借鉴。”而著名诗人森子则评论他的这组诗凝集着泥土和词句的力量。

  2002年8月,马冬生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燃烧的雪》,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为他的诗集作序,对他的那些意象纯美、语言洁净的乡土诗,给予赞赏。诗集出版后,马冬生经过思索,放缓了写作的脚步,走进一段漫长的沉淀期。

  之后,马冬生又爱上了参加各类诗歌大赛。鹳雀楼诗歌文化节、曹植诗歌奖、“和美长兴·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他参加诗歌大赛乐此不疲,获得大大小小奖项近300个,成了中国诗坛“获奖专业户”。“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对他的一首获奖小诗的称赞。谈到热衷参加诗歌大赛,马冬生说:“参加诗赛、诗会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进行诗歌的切磋和交流,对我也是一种提升。”

  在一次参加鹳雀楼诗歌文化节的过程中,马冬生发现不仅整个文化节的氛围浓厚、场面壮观,还有很多著名诗人也纷纷亮相。“诗歌文化节不仅是诗歌的盛宴,还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而焦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像韩愈、李商隐这样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如果也能举办这样的诗歌文化节,对提升焦作城市形象、展示怀川文化大有裨益。”马冬生言辞恳切。

  诗心千万里。所谓诗人,其实就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耐心与守护,而马冬生就是这样的人,用自己内心的坚守,不断诉说着对诗歌的片片深情。

文章编辑:施筱雯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