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文化焦作 > 正文

经典山阳

焦作人耍老虎的昨天、今天、明天
更新时间:2017-7-7 9:19:05    来源:焦作日报

  逢年过节,耍老虎都是焦作人“文化菜单”上的硬菜。焦作地区耍老虎项目之多,在我省甚至全国都很罕见。

  据悉,在我市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舞蹈项目中,仅耍老虎项目便占了9项。其中,温县耍老虎、中站区常家武虎、中站区小尚虎舞、沁阳市言状老虎、博爱县井砖狮虎舞属省级“非遗”,沁阳市彭城老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高村舞虎、博爱县清化老虎舞、沁阳市景明老虎属市级“非遗”。2014年11月,焦作耍老虎成功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单。

  焦作人爱耍老虎早已闻名遐迩。

  10多年前,逢年过节,耍老虎除在各县(市)区主要文化活动广场表演外,还活跃在乡村。甚至有的地方,每个村都活跃着一支支耍老虎的队伍。

  焦作人为啥爱耍老虎?

  近日,我市舞蹈家协会原主席、77岁的曹绍山将其几十年来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成果集结成书。通过研究,曹绍山发现,焦作人有“虎气”。正是老虎身上永不服输、善于挑战、无所畏惧的精神,令焦作人文与虎文化长期以来相融共生。

  据介绍,大量资料证明,老虎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老虎文化起源于河南,河南老虎文化沿袭时间最长的是焦作。目前,除了云南彝族以虎为图腾、面涂虎纹、沿袭原始的虎舞外,焦作耍老虎在全国独树一帜。

  虎文化在中国甚为流行。相传,黄帝是身披虎皮打败蚩尤的。因而,中国人喜欢称军中的将士为虎将,将士尤喜将虎皮加盖于马背,借此以御敌军。不仅如此,中国人将老虎作为驱邪避灾的神灵膜拜,如中国人喜欢给幼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等。

  在焦作地区同样有许多关于虎文化的传说。

  相传,“药王”孙思邈在太行山一带采药时,路遇一猛虎拦路,令其惊恐万分。可随后他就发现,这只猛虎仅张嘴吼叫却不吃人,这可能是老虎的嘴里有问题。于是,他手套铜环伸进虎口,摸到一根骨头横在虎口深处,即刻取出。老虎为报恩,伏下身躯,驮孙思邈下山。

  焦作耍老虎的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头也用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

  那么,焦作耍老虎为啥能独树一帜呢?

  这与焦作地理环境、文化特征有关。据曹绍山介绍,在中原地区,焦作自古富庶,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抵御侵袭,焦作人尚武之风浓郁,流行多种拳术,号称“武术之乡”。和平时期,焦作人便以虎形象,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创编了虎舞。此外,富裕的农耕生活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创作、沿袭空间,焦作地区社火文化丰富,在社火表演中,虎舞一向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重要表演内容。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曹绍山,面对焦作耍老虎现状,心中不无遗憾。

  他说,焦作耍老虎缺少规范,碍于发展。

  “现在人们都想赚钱,耍老虎又很辛苦,许多人自然不愿意传承这项传统舞蹈技艺,造成焦作耍老虎后继乏人,这是焦作耍老虎普遍存在的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焦作耍老虎形成了文化产业优势,让人们在家门口即赚了钱又享受到了精神文化生活,还会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吗?”曹绍山说。

  曹绍山认为,焦作耍老虎在逐步形成共性与个性相融的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如在虎的形象上,艺人们可以创造“原始老虎”“现代老虎”及“萌萌哒老虎”,吻合现代人的娱乐精神。

  在精神层面,焦作耍老虎是中原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焦作应当深入挖掘老虎文化,让老虎文化的精髓贴近时代主流文化,融入到“中国梦”“焦作梦”发展中来。

  在中国,虎文化极易与中国人产生共鸣,这也便于焦作耍老虎文化产业找准突破口。焦作耍老虎可以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与老虎相关的文化产品,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一项优秀非遗文化的诞生往往需要数百年的积淀,但一项优秀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在当下。面对现状,我们更期待的是焦作耍老虎的明天。

文章编辑:施筱雯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