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热点新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文化焦作 > 正文

经典山阳

黑岩村 昔日革命圣地 今朝红色山村
更新时间:2020-4-10 14:53:50    来源:焦作晚报





  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距离市区17公里,处于太行山中,是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诞生地,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黑岩村充分挖掘党史、村史、老建筑、老物件等资源,运用美学理念对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便民服务中心、村史馆、党员活动室、宣誓墙等进行统一设计,建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阵地。

  近日,记者从市区出发,驱车从市缝山公园出发,沿青云大道进入太行山区,过当阳峪、西村不久,到大东村向北,半个小时后就来到了黑岩村。

  该村党支部书记侯世红介绍了黑岩村的情况。该村共有126户403人,山地面积500公顷,耕地面积28.46公顷,建设用地12.67公顷。有黑岩老村、黑岩新村、东黑岩3个自然村。相传黑岩村原名“河沿”,四周皆为高耸入云的山峰,村落依谷底石河而建,时间久了,因为谐音就成了“黑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革命时期的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历史,是焦作的一段光辉史诗。黑岩村有焦作地区红色文化的好资源,是豫北地区抗日战争历史的革命圣地,是中原地区追寻初心的根源之一。黑岩村成为修武县的党建美学试点村。去年,建起了红色教育阵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

  黑岩村被定点为红色教育试点村,主要是因为这里是焦作市第一个中心县委——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的诞生地:1938年2月,日军侵占焦作,3月,根据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的指示,撤销了焦作工委,建立中共修武中心县。1938年6月,中共太南特委派李超、李泽、门晋如三名同志组成巡察组对修武、博爱、武陟进行了巡察,随后决定将中共修武中心县委改为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同时成立了八路军民运工作团,驻地就在黑岩村,李泽任县委书记兼工作团团长。

  1939年冬天,新任县委书记范华到任,随即在附近的艾曲村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随时提高警惕,做好雨前备伞的重要指示”。将党组织转入地下工作,开展秘密斗争。山区活动转移到平原活动,范华同志隐蔽到张弓铺一户群众家里以家庭教师身份坚持抗日工作。1940年3月,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改编为晋豫区第二地委。

  如何让红色文化“美”起来?黑岩村作为修武县的党建美学试点村,近两年不断加大投入,在建筑外观设计、室内改造、导视系统、延展设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如村民用剪纸艺术刻画的雷锋、焦裕禄等人物形象,非常生动,让游客印象极其深刻。

  “自从村里建起了红色教育阵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有些到附近景区旅游的游客也会专程到这里游览。黑岩村总共400多口人,但去年接待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侯世红介绍,“村里还为大家提供了忆苦思甜饭、戎装体验、红色纪念品等服务项目,一方面满足来客的需求,提升参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发展红色旅游渐入佳境,融入美学理念修复的7孔老窑洞也初具模样,激活了红色文化,带来了乡村嬗变。

  “黑岩村运用艺术设计将体现共产主义理想、党史、地方文化及时代精神的象征符号和美学元素融入建筑,使党员、群众身处党建文化的空间艺术中,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情怀,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党的忠诚。”一位游客在留言册上深有感触地写道。

  图① 窑洞内的文化墙。

  图② 侯世红讲述黑岩村红色历史。

  图③ 村史馆。

  图④ 黑岩吸引了不少游人。

  图⑤ 黑岩村老物件——纺车。

  记者 王龙卿 摄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