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侠义心肠
——太极拳宗师陈王廷的江湖人生(上)
|
■核心提示
今天,记者将向读者介绍影响温县的第三位人物——太极拳宗师陈王廷。
陈王廷,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字奏庭,生于1600年,卒于1680年。自打出生起,他就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乱世出英雄,陈王廷的前半生在打打杀杀中度过,较为卓越地扮演了一位草莽英雄的角色;他的后半生才属于归隐乡野、自创拳术、以拳养生的真正“武林大师”的生活。
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烽火连天。此时,明朝政权岌岌可危,百姓苦不堪言,新崛起的清政权四处煽风点火,将取中原。这样的乱世环境,也影响到了中原腹地陈家沟村陈抚民一家。
自1374年陈卜从老家山西晋城迁居陈家沟村起,至陈抚民一代,陈氏一族已在陈家沟生活了300多年。与其他农民略有不同,陈氏一族自陈卜起便习武成风,是真正的“武术世家”。陈抚民精通多种武艺,他的四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尤其是排行第二的陈王廷,虽然年纪轻轻,却因武功高强威震四方。
纵然世道再乱,陈抚民也不愿儿子们整日打打杀杀。因此,他让陈王廷勤读苦学,希望其日后当官。可世事弄人,这位武艺高强的才子最终走上了别样的江湖路。
■奋勇杀敌 声名威震山东
其实,今人关于陈王廷的记忆源自1711年,那时陈王廷已去世31年。当时,陈氏第十世祖陈庚组织族人编写家史,年代久远的事情并未在家史中出现,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九世祖陈王廷记起,这些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
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廷“率领义勇,在山东扫荡群匪,威名大振,尝单马当贼,匪千余口闻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将近,退归岩穴,教子弟诵经史焉。后陈氏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
从“国祚将近”这句话中,我们认为当时满清政权已经建立,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时期严重威胁着明朝政权,加之17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明朝大厦已呈摧枯拉朽之势。由此可以推断,一身武艺、志在报国的陈王廷出现在山东绿林界时也不过30岁左右。
相传,陈王廷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爱骑红色战马,又惯使青龙偃月刀,杀敌时,一吼冲天,气势如虹,敌人闻风丧胆。因而,山东江湖人士便给陈王廷起了一个绰号——“二关公”。
据相关资料显示,陈王廷当时的职业是镖师。既是镖师,充其量不过是恪尽职守替人卖命而已,何谈“率领义勇”,更何谈“退归岩穴”时的无奈呢?从《陈氏家谱》的文中我们可以推断,文武兼备的陈王廷当时在为国家效力,可有生而来的书生意气决定了他不是莽夫,看到朝局动荡、民不聊生,他打算另辟蹊径。
《温县志稿》上写道:“陈王廷,明末为痒生,清初为武痒生。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末时已声名大噪。”可见当时的陈王廷因文武兼备已在全国小有名气,是位颇有政治前途的年轻人。
■祸起武场 加入农民起义军
如今,网络圈流行这样一句话:“朋友圈的质量,决定了你人生的质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陈王廷,因为他青年、中年乃至晚年的命运都与他的这些朋友息息相关。
李岩、李仲、李牟等李氏兄弟便是陈王廷少年习拳、青年闯荡时期的亲密伙伴。陈王廷与李氏兄弟是姑表亲,陈氏先祖与李氏先祖是一同从山西迁来的移民,李氏家族世居博爱县孝敬镇唐村,陈氏家族世居温县陈家沟村。移民路上,陈氏先祖陈卜与李氏先祖李清江相互扶持,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并由此成了世交,后两家又联姻。
明末,李氏三兄弟纷纷投靠闯王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中的风云人物。作为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曾提出大家所熟悉的一句口号——“迎闯王,不纳粮”。后李岩、李牟被李自成冤杀,李仲带着李氏三兄弟的后人逃往浙江一带。
据现保存于博爱县民间文化人、李氏后人李立炳手中的清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谱》载:“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1606年),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式拳,创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习再拳。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崇祯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陈王廷“考举不成,反惹下大祸”,这件事情在《李氏家谱》关于李仲的记录中也有记载。这一事件不仅促使李氏三兄弟投靠了李自成,也促使陈王廷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并结识了他晚年的好友——蒋发。
话说,陈王廷由山东返乡后,一心想考武举为国效力。1638年(据李际遇举义旗时间推测),38岁的陈王廷在表兄弟李岩、李仲、李牟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开封武举考场,信心满满的他誓要一举成名。
在校场上,陈王廷三马九箭全都射中红心。本来,射中一箭,鼓吏要擂一回鼓,这就是告诉主考官箭射中了红心。可谁知鼓吏早得了别人的好处,陈王廷九箭皆中,他只擂了三回鼓,一旁的李氏兄弟为陈王廷鸣不平,陈王廷一怒之下杀了鼓吏,和李氏兄弟一起逃出校场。李氏兄弟来到开封杞县避难,陈王廷则来到如今的登封市,找到了已拉起农民起义大旗的旧友——李际遇。
李际遇是登封市唐庄人,当时他拉起的农民起义军是河南省最大的一支队伍。后来,李际遇兵败,疲惫不堪的陈王廷从此归隐乡野。
■归隐乡野 潜心研创太极拳术
据推断,陈王廷创研太极拳应在50岁左右。此时,他的身边又多一位亲密伙伴——蒋发。陈王廷与蒋发同在李际遇农民起义军中,两人结交深厚。
据传,蒋发生于1574年,卒于1674年,温县赵堡镇人。上世纪50年代,陈家沟村西北曾有蒋发墓碑,上书“蒋把式墓”字样,后该墓碑被毁。
李际遇兵败后,身心疲惫的陈王廷回到陈家沟村,潜心习拳。一天,他正在家中指点几个徒弟练习枪棒,外面来了一个破衣烂衫、面黄肌瘦的人。陈王廷仔细一看,认出此人正是在李际遇起义军中结识的同乡蒋发。原来,李际遇兵败后,蒋发被官兵抓住,打入大牢。他趁官兵不备,带着箭伤,穿房越脊跑了出来。后见清兵入关,便来投靠陈王廷。从此,蒋发就住在了陈家沟村,农忙时和陈王廷一起下田干活,农闲时两人一起讲论拳械。
一年秋收,陈王廷和蒋发正在地里干活,一只兔子从他们面前蹿过。陈王廷有意试试蒋发的腿功,便故意说:“好一只肥兔,可惜没带弓箭来。”蒋发说:“看我的。”说罢,他便放开脚步,飞一般地追了上去。没出一畛地,蒋发就把兔子活捉了回来。两人正在说话,一只饿鹰发现了在地上挣扎的兔子,从空中直冲下来,抓住兔子就飞。陈王廷一纵身腾空而起,把兔子从鹰爪中夺了回来,蒋发高兴得连声叫好。
这段颇有些武打小说写法的文字来源于温县陈家沟景区简介。有人说,蒋发拜了陈王廷为师,可依这段文字来看,两人倒是惺惺相惜。
乱世让一代宗师陈王廷漂泊半生,晚年才算过上了清闲悠哉的生活,可他似乎仍在抱怨虚度的光阴。这正如陈王廷自己写的那样:“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