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汉高城缘何旱出名
    □何世国
    更新时间:2025/3/14 15:38:55    来源:焦作晚报

      汉高城村,这个位于博爱县寨豁乡北部博晋公路西侧的山村,相传汉高祖刘邦曾在此驻扎。后人不知何时在此建了一座高祖庙,供过往豫晋两省的商帮马队祭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庙宇被博晋公路挤占后被毁,废弃的石柱、柱础仍在,后来村民在原址上又建了座新庙。

      一

      史载,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荥阳兵败后数万兵马尽失,仅率十多名亲兵逃到小修武(今新乡市获嘉县东),夺了韩信的兵马,在太行山一带秣马厉兵养精蓄锐,以图伺机与项羽再战。如今,博爱县后山区传说刘邦练兵的地点就有汉高城村以及皇营、樊营、张营、萧谷堆,还有前山的樊哙校场,南部平原还有高祖庙、樊哙庙等,民间传说用一大堆历史故事佐证当年汉军的存在。

      汉高城村曾出土过许多铜箭头,被列为县级文物遗址,说明此地曾有两军对垒的激战。如果巍峨大山有记忆,将会向后人倾诉,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然而笔者最关切的是,历史上的汉高城村究竟有没有水?如果有,那些可以维系生命的水源今天哪里去了?

      古人择山而居,首先要选择有水、有土、向阳的地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收获五谷,繁衍子孙。

      儿时,笔者的家附近有口水井,村民用水都很方便。但小时候洗脸、洗衣从大水缸里舀水时往往偷懒,舀上一点水就开洗。母亲看到总斥责:“咋啦,到汉高城了?”不仅母亲把这话挂在嘴边,许多人家都会用这样的话讥讽不舍得用水的人。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说的是“旱高城”,不知道那是博爱县寨豁乡一个极度缺水的山村。

      直到退休后多次上山拍摄、采风,才慢慢熟悉了这个古村确实缺水,村民们早年都吃收集的雨水或水窖水。上世纪末,家家户户盖新房,汉高城村与许多缺水的山村一样,盖房时在院子里同步修建水窖,下雨时,雨水通过房顶的管道直接流进水窖储存,基本上解决了吃水难题,但仍无法满足农业需要,种庄稼完全靠天收。难怪山村中有那么多的天爷庙、玉皇庙、老君庙,代代山民都盼望上苍开恩赐福,期冀年年风调雨顺。

      我常常想,汉高城村过去就如此缺水吗?勤劳的山民祖先都知道择地而栖,为何看中了干旱的高山之巅,给子孙后代增加那么多烦恼与苦累?

      二

      博爱县段的太行山区缺水的村庄不少,汉高城村处于深山区,海拔有800多米,四周有巍峨大山环抱,东南西北皆深山沟围割,缺水也算正常。许多村既无水井,也没有可饮用的山泉。汉高城村亦然,唯村南有一股被传为“白蛇之血”的细泉,汩汩红水中硫、矾的含量很高,又苦又涩,不能饮用,却演化成村民口中的“刘邦斩白蛇”传说。

      在原始落后的古代,山民都会在村周边合适的位置挖个泼池(蓄水池),泼池周边有水道,遇到天降大雨,雨水会流进泼池中储存,人畜共用,里边牲畜的排泄物自然也少不了。较大的泼池还可以适量灌溉村庄周围的菜地,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西山区的张毛光村保留有家谱和碑记,谓从山西移民过来的祖先叫“泼池二公”,一个名叫王泼,一个名叫王池,一个住在东村,一个住在西村。两人的名字都与蓄水有关,这大概是古代山民对水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渴望。

      在博爱县的东山区,一些村庄也因山势、位置等原因无法挖泼池,村民只好在院内挖水窖,依靠上苍的恩赐顽强生存。

      2021年7月的两场暴雨,寨豁乡的一座石楼被冲垮,狭窄的街道也被坍塌的大坑阻断。笔者应邀去现场采访村民自发捐款救灾修路的场景,经询问才知道,一家村民的水窖被暴雨冲毁,影响了部分村民出行。这天终于看清了水窖原貌:开口1米多,上窄下宽,窖深3米多,周边砌石块,底部堆积了厚厚的淤泥。过去,勤劳朴实的山民为了生存,就这样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用最原始的方式存储生命之水。

      直到本世纪初,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山村开始用混凝土修建封闭式的水窖,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相对甘甜卫生的放心水。遇到干旱年份雨水不足,人们就出钱雇拉水车,从山下买水灌入水窖。缺水的村庄对这样的待遇还比较满意,不再担心水里面有羊屎蛋、跟头虫了。

      三

      难道汉高城村自古以来就没有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村东高祖庙旁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凿于民国二年,碑额为“垂鉴来兹”,碑文内容大意是此地山下有煤,有人在此开山挖煤牟取利益,因此碑文警告挖煤者不准在村庄附近开山挖洞,以免断了山泉影响村民吃水。说明此处过去曾有山泉潺潺涌出,这也印证了当地人世代传颂的汉王屯兵于此的传说故事。

      传说,当年刘邦在此屯兵休整,期待东山再起。但汉军初到此地发现干旱缺水,人困马乏干渴难耐,垂头丧气的刘邦把宝剑插入石缝,竟然有泉水冒出。他的坐骑惊恐不安,两只前蹄在地上不停地刨动,竟然也有山泉溢流,“马刨泉”“剑搠泉”的名字皆由此而来,就位于村南的豫晋古商道边。笔者曾到这个位置考察过,虽然清泉早已不在,但两处地名与传说故事依然印在大家的心中,光阴荏苒仍世代相传。

      如果说汉代历史久远遥不可考,但此地幸存的宋元瓷器文化则清晰可辨,夏秋的雨后常在梯田上绽放五颜六色的异彩。村西有条从北山头通往村南山谷的季节河,雨季是泄洪道,旱季干涸无水,紧临豫晋古商道,南端河道拐弯处西侧有座宋元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向阳坡地,一位村干部告知:老辈人常说上世纪中期村中还有多座瓷窑存在,有人在窑内发现了瓷碗,蓝绿彩釉担出了几大筐,不知流落何方。上世纪70年代改造大寨田,多座瓷窑被毁,现仅存这一座,红色的窑壁在夕阳下清晰呈现。虽然无法考证瓷碗的去处,但笔者在此捡到了瓷片,朋友还送了一件在此地发现的残缺酒盏,属于元钧,细微开片纵横交织,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博爱山区宋元古瓷窑甚多。古人建窑需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有水,二是有柴或煤炭,三是有白矸和釉土,缺失任何一项都无法烧制瓷器。由此联想在交通条件极差的古代,祖先们不可能远距离运输原辅材料,彼时汉高城村一定林木繁茂、涧水潺潺,工匠们在淙淙流淌的山溪边盘泥摇轮、晒坯上釉,用袅袅烟火烧制天地间之斑斓,用清清泉水浸润岁月之静好,挑到山下换成衣食油盐。

      然而,大自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奉献,还有无情的报复。

      大约到了明代,山木伐尽,山上的清泉也无影无踪,被破坏的植被造成了恶劣气候变化,干旱缺水成为这一带山区的常态……

      当压在山底的煤炭成为人类取暖的资源,山底的岩隙水系也被挖断,地下水的渗漏,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劣。

      上世纪末,山区开采铁矿、铝矿成风,有些地方挖成一个个窟窿,大山失去了无数天然蓄水池,诸多“矿泉水”化为泡影……

      与众多山村一样,“汉高城”从此变成了“旱高城”。

      四

      盼水,成了今天汉高城村的“龙江颂”。好在“汉王斩白蛇”的故事还在,“血水河”的景观还在,“马刨泉”“剑搠泉”的地名还在,村民的希望生生不息,找水的行动就不会停止。

      实际上早在40多年前,博爱县委、县政府已经着手考虑并制订后山区供水计划,在西侧的青天河风景区到上岭后村的柏疙瘩掌、老石人以及玄坦庙村等处建造多个蓄水池,架设多台水泵,通过五级提灌方式将水库甘泉输送到汉高城村。其中青天河风景区到老石人之间为管道输送,老石人到上岭后村大松林之间原为明渠后改为管道输送,到玄坦庙村后将水通往汉高城村,输水管线有10公里左右。当时确实为汉高城村供过水,只是因为管道距离太远,输水成本太高,村民负担不起。这条管线后段已经瘫痪,但前段上岭后村等几个村仍在继续使用。

      汉高城村的村民很纳闷:古人云“两山夹一嘴,没有金银也有水”,为何汉高城村周围就找不到水呢?博爱山区比汉高城村地势更恶劣的山村不少,比如南坡村,四周也是高山深沟切割,但村里却有多口水井。再比如西山之巅的张毛光村,村外的井在秋季还会向外溢流。

      汉高城村的村民更加愤愤不平:寨豁乡缺水的山村很多,为啥大家不笑话,却偏偏有话没话都拿汉高城村说事?

      如今汉高城村的村干部正在积极酝酿山村开发,理出了一条还有待继续探讨的思路。村西南山场绵延数十里,前有红水河与冰瀑景观,远处有俯瞰深谷里的矾水河,北可远眺靳家岭连绵红叶,西有高山天然植物园。初夏时节百花绽放,白皮松、文冠果、山茱萸、玉茎木、黄蔷薇、栎树等许多山里不多见的植物,这里却应有尽有。村里还有老君庙等多座明清古建筑,有抗战时期太行八分区与中共沁博县委、县政府驻扎过的石楼,有太行八英之一靳禄英前辈的旧居,有传说中保疆大臣阎子文家门口的阎家桥,有宋元古瓷窑与豫晋古商道遗址。村外还有建于百米悬崖上的皇营大寨,有张营、樊营、萧谷堆和南北两校场,这么多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观,却因为缺水而增加了开发难度,实在令人心痛。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汉高城缘何旱出名
    □何世国
    2025/3/14 15:38:55    来源:焦作晚报

      汉高城村,这个位于博爱县寨豁乡北部博晋公路西侧的山村,相传汉高祖刘邦曾在此驻扎。后人不知何时在此建了一座高祖庙,供过往豫晋两省的商帮马队祭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庙宇被博晋公路挤占后被毁,废弃的石柱、柱础仍在,后来村民在原址上又建了座新庙。

      一

      史载,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荥阳兵败后数万兵马尽失,仅率十多名亲兵逃到小修武(今新乡市获嘉县东),夺了韩信的兵马,在太行山一带秣马厉兵养精蓄锐,以图伺机与项羽再战。如今,博爱县后山区传说刘邦练兵的地点就有汉高城村以及皇营、樊营、张营、萧谷堆,还有前山的樊哙校场,南部平原还有高祖庙、樊哙庙等,民间传说用一大堆历史故事佐证当年汉军的存在。

      汉高城村曾出土过许多铜箭头,被列为县级文物遗址,说明此地曾有两军对垒的激战。如果巍峨大山有记忆,将会向后人倾诉,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然而笔者最关切的是,历史上的汉高城村究竟有没有水?如果有,那些可以维系生命的水源今天哪里去了?

      古人择山而居,首先要选择有水、有土、向阳的地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收获五谷,繁衍子孙。

      儿时,笔者的家附近有口水井,村民用水都很方便。但小时候洗脸、洗衣从大水缸里舀水时往往偷懒,舀上一点水就开洗。母亲看到总斥责:“咋啦,到汉高城了?”不仅母亲把这话挂在嘴边,许多人家都会用这样的话讥讽不舍得用水的人。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说的是“旱高城”,不知道那是博爱县寨豁乡一个极度缺水的山村。

      直到退休后多次上山拍摄、采风,才慢慢熟悉了这个古村确实缺水,村民们早年都吃收集的雨水或水窖水。上世纪末,家家户户盖新房,汉高城村与许多缺水的山村一样,盖房时在院子里同步修建水窖,下雨时,雨水通过房顶的管道直接流进水窖储存,基本上解决了吃水难题,但仍无法满足农业需要,种庄稼完全靠天收。难怪山村中有那么多的天爷庙、玉皇庙、老君庙,代代山民都盼望上苍开恩赐福,期冀年年风调雨顺。

      我常常想,汉高城村过去就如此缺水吗?勤劳的山民祖先都知道择地而栖,为何看中了干旱的高山之巅,给子孙后代增加那么多烦恼与苦累?

      二

      博爱县段的太行山区缺水的村庄不少,汉高城村处于深山区,海拔有800多米,四周有巍峨大山环抱,东南西北皆深山沟围割,缺水也算正常。许多村既无水井,也没有可饮用的山泉。汉高城村亦然,唯村南有一股被传为“白蛇之血”的细泉,汩汩红水中硫、矾的含量很高,又苦又涩,不能饮用,却演化成村民口中的“刘邦斩白蛇”传说。

      在原始落后的古代,山民都会在村周边合适的位置挖个泼池(蓄水池),泼池周边有水道,遇到天降大雨,雨水会流进泼池中储存,人畜共用,里边牲畜的排泄物自然也少不了。较大的泼池还可以适量灌溉村庄周围的菜地,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西山区的张毛光村保留有家谱和碑记,谓从山西移民过来的祖先叫“泼池二公”,一个名叫王泼,一个名叫王池,一个住在东村,一个住在西村。两人的名字都与蓄水有关,这大概是古代山民对水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渴望。

      在博爱县的东山区,一些村庄也因山势、位置等原因无法挖泼池,村民只好在院内挖水窖,依靠上苍的恩赐顽强生存。

      2021年7月的两场暴雨,寨豁乡的一座石楼被冲垮,狭窄的街道也被坍塌的大坑阻断。笔者应邀去现场采访村民自发捐款救灾修路的场景,经询问才知道,一家村民的水窖被暴雨冲毁,影响了部分村民出行。这天终于看清了水窖原貌:开口1米多,上窄下宽,窖深3米多,周边砌石块,底部堆积了厚厚的淤泥。过去,勤劳朴实的山民为了生存,就这样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用最原始的方式存储生命之水。

      直到本世纪初,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山村开始用混凝土修建封闭式的水窖,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相对甘甜卫生的放心水。遇到干旱年份雨水不足,人们就出钱雇拉水车,从山下买水灌入水窖。缺水的村庄对这样的待遇还比较满意,不再担心水里面有羊屎蛋、跟头虫了。

      三

      难道汉高城村自古以来就没有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村东高祖庙旁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凿于民国二年,碑额为“垂鉴来兹”,碑文内容大意是此地山下有煤,有人在此开山挖煤牟取利益,因此碑文警告挖煤者不准在村庄附近开山挖洞,以免断了山泉影响村民吃水。说明此处过去曾有山泉潺潺涌出,这也印证了当地人世代传颂的汉王屯兵于此的传说故事。

      传说,当年刘邦在此屯兵休整,期待东山再起。但汉军初到此地发现干旱缺水,人困马乏干渴难耐,垂头丧气的刘邦把宝剑插入石缝,竟然有泉水冒出。他的坐骑惊恐不安,两只前蹄在地上不停地刨动,竟然也有山泉溢流,“马刨泉”“剑搠泉”的名字皆由此而来,就位于村南的豫晋古商道边。笔者曾到这个位置考察过,虽然清泉早已不在,但两处地名与传说故事依然印在大家的心中,光阴荏苒仍世代相传。

      如果说汉代历史久远遥不可考,但此地幸存的宋元瓷器文化则清晰可辨,夏秋的雨后常在梯田上绽放五颜六色的异彩。村西有条从北山头通往村南山谷的季节河,雨季是泄洪道,旱季干涸无水,紧临豫晋古商道,南端河道拐弯处西侧有座宋元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向阳坡地,一位村干部告知:老辈人常说上世纪中期村中还有多座瓷窑存在,有人在窑内发现了瓷碗,蓝绿彩釉担出了几大筐,不知流落何方。上世纪70年代改造大寨田,多座瓷窑被毁,现仅存这一座,红色的窑壁在夕阳下清晰呈现。虽然无法考证瓷碗的去处,但笔者在此捡到了瓷片,朋友还送了一件在此地发现的残缺酒盏,属于元钧,细微开片纵横交织,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博爱山区宋元古瓷窑甚多。古人建窑需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有水,二是有柴或煤炭,三是有白矸和釉土,缺失任何一项都无法烧制瓷器。由此联想在交通条件极差的古代,祖先们不可能远距离运输原辅材料,彼时汉高城村一定林木繁茂、涧水潺潺,工匠们在淙淙流淌的山溪边盘泥摇轮、晒坯上釉,用袅袅烟火烧制天地间之斑斓,用清清泉水浸润岁月之静好,挑到山下换成衣食油盐。

      然而,大自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奉献,还有无情的报复。

      大约到了明代,山木伐尽,山上的清泉也无影无踪,被破坏的植被造成了恶劣气候变化,干旱缺水成为这一带山区的常态……

      当压在山底的煤炭成为人类取暖的资源,山底的岩隙水系也被挖断,地下水的渗漏,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劣。

      上世纪末,山区开采铁矿、铝矿成风,有些地方挖成一个个窟窿,大山失去了无数天然蓄水池,诸多“矿泉水”化为泡影……

      与众多山村一样,“汉高城”从此变成了“旱高城”。

      四

      盼水,成了今天汉高城村的“龙江颂”。好在“汉王斩白蛇”的故事还在,“血水河”的景观还在,“马刨泉”“剑搠泉”的地名还在,村民的希望生生不息,找水的行动就不会停止。

      实际上早在40多年前,博爱县委、县政府已经着手考虑并制订后山区供水计划,在西侧的青天河风景区到上岭后村的柏疙瘩掌、老石人以及玄坦庙村等处建造多个蓄水池,架设多台水泵,通过五级提灌方式将水库甘泉输送到汉高城村。其中青天河风景区到老石人之间为管道输送,老石人到上岭后村大松林之间原为明渠后改为管道输送,到玄坦庙村后将水通往汉高城村,输水管线有10公里左右。当时确实为汉高城村供过水,只是因为管道距离太远,输水成本太高,村民负担不起。这条管线后段已经瘫痪,但前段上岭后村等几个村仍在继续使用。

      汉高城村的村民很纳闷:古人云“两山夹一嘴,没有金银也有水”,为何汉高城村周围就找不到水呢?博爱山区比汉高城村地势更恶劣的山村不少,比如南坡村,四周也是高山深沟切割,但村里却有多口水井。再比如西山之巅的张毛光村,村外的井在秋季还会向外溢流。

      汉高城村的村民更加愤愤不平:寨豁乡缺水的山村很多,为啥大家不笑话,却偏偏有话没话都拿汉高城村说事?

      如今汉高城村的村干部正在积极酝酿山村开发,理出了一条还有待继续探讨的思路。村西南山场绵延数十里,前有红水河与冰瀑景观,远处有俯瞰深谷里的矾水河,北可远眺靳家岭连绵红叶,西有高山天然植物园。初夏时节百花绽放,白皮松、文冠果、山茱萸、玉茎木、黄蔷薇、栎树等许多山里不多见的植物,这里却应有尽有。村里还有老君庙等多座明清古建筑,有抗战时期太行八分区与中共沁博县委、县政府驻扎过的石楼,有太行八英之一靳禄英前辈的旧居,有传说中保疆大臣阎子文家门口的阎家桥,有宋元古瓷窑与豫晋古商道遗址。村外还有建于百米悬崖上的皇营大寨,有张营、樊营、萧谷堆和南北两校场,这么多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观,却因为缺水而增加了开发难度,实在令人心痛。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