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专题制作 > 学习实践 > 正文
 
     

    新闻专题制作

    焦作文旅融合发展之管见
    □孟小柱
    更新时间:2021-12-22 15:04:57    来源:焦作日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焦作文旅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即文旅融合实现更大突破,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取得重大进展,“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品牌更加响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气质颜值实力得到全方位展现,城市知名度、亲和度、美誉度、吸引力明显提升。文旅融合是焦作的优势、潜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由旅游向旅居、由休闲向康养、由观光向度假、由资源依赖型向文旅创新融合型转变。现就焦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略陈管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焦作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能级文旅,打好“五张牌”(全域牌、文化牌、功夫牌、生态牌、民宿牌),建设“五名城”(旅游名城、文创名城、太极名城、康养名城、度假名城),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山水富城·文武福地”,奋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一是推进文旅理念融合。把理念创新推进文旅融合放在首要位置,打牢文旅融合的思想根基,明晰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树立以文促旅理念,通过文化需求的升级、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空间。树立以旅彰文理念,通过旅游的大众化、产业化、市场化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兴旺。树立和合共生理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厚植新的发展根基。

      二是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探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形成文旅产业升级的增长点。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提升十二会、寨卜昌、大南坡、许湾等村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推动太极拳文化传承创新实验中心、焦作·国际首创高塔实景演出、《印象·太极》和《醉美修武》大型演艺等项目建设,发展沉浸式演艺体验新消费。促进产品融合,加强焦作地方文化创意和产品包装,加速高品质文旅产品景区建设,以云上院子为标杆,加快建设岸上小镇、龙翔山居、猫岔等焦作南太行高端民宿集群,打造中国“北方民宿之都”;围绕太极功夫、汉服设计制造、绞胎瓷技艺等国潮资源,发展具有焦作特色的文创产业,形成独特IP及“焦作礼物”品牌。

      三是推进文旅市场融合。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以文旅市场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见效。促进市场主体融合,加快组建焦作文旅集团,拓展文旅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大中型企业投资文旅产业发展,组建焦作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国有资源与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合作组建文旅企业,开发文创产品等;对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下属的博物馆、非遗馆等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大力开展文旅融合经营业务。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将文化和旅游市场依法监管的原则、目标、要求和措施统一考虑,一并研究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常态化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

      四是推进文旅服务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和游客服务,发挥好文旅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益,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的道路、标识、厕所、停车场等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建设焦作“旅游网络中心”,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只要下载手机APP,就可实现“一机在手游焦作”“一图导览看焦作”。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比如,大力发展“太极+文化、时尚、康养”等,丰富国际化太极拳文旅产品,推动太极拳文化传媒、研学旅行、健身养生、竞技演艺、商贸服务业发展,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品牌。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焦作文旅融合发展之管见
    □孟小柱
    2021-12-22 15:04:57    来源:焦作日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焦作文旅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即文旅融合实现更大突破,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取得重大进展,“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品牌更加响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气质颜值实力得到全方位展现,城市知名度、亲和度、美誉度、吸引力明显提升。文旅融合是焦作的优势、潜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由旅游向旅居、由休闲向康养、由观光向度假、由资源依赖型向文旅创新融合型转变。现就焦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略陈管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焦作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能级文旅,打好“五张牌”(全域牌、文化牌、功夫牌、生态牌、民宿牌),建设“五名城”(旅游名城、文创名城、太极名城、康养名城、度假名城),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山水富城·文武福地”,奋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一是推进文旅理念融合。把理念创新推进文旅融合放在首要位置,打牢文旅融合的思想根基,明晰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树立以文促旅理念,通过文化需求的升级、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空间。树立以旅彰文理念,通过旅游的大众化、产业化、市场化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兴旺。树立和合共生理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厚植新的发展根基。

      二是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探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形成文旅产业升级的增长点。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提升十二会、寨卜昌、大南坡、许湾等村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推动太极拳文化传承创新实验中心、焦作·国际首创高塔实景演出、《印象·太极》和《醉美修武》大型演艺等项目建设,发展沉浸式演艺体验新消费。促进产品融合,加强焦作地方文化创意和产品包装,加速高品质文旅产品景区建设,以云上院子为标杆,加快建设岸上小镇、龙翔山居、猫岔等焦作南太行高端民宿集群,打造中国“北方民宿之都”;围绕太极功夫、汉服设计制造、绞胎瓷技艺等国潮资源,发展具有焦作特色的文创产业,形成独特IP及“焦作礼物”品牌。

      三是推进文旅市场融合。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以文旅市场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见效。促进市场主体融合,加快组建焦作文旅集团,拓展文旅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大中型企业投资文旅产业发展,组建焦作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国有资源与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合作组建文旅企业,开发文创产品等;对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下属的博物馆、非遗馆等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大力开展文旅融合经营业务。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将文化和旅游市场依法监管的原则、目标、要求和措施统一考虑,一并研究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常态化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

      四是推进文旅服务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和游客服务,发挥好文旅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益,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的道路、标识、厕所、停车场等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建设焦作“旅游网络中心”,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只要下载手机APP,就可实现“一机在手游焦作”“一图导览看焦作”。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比如,大力发展“太极+文化、时尚、康养”等,丰富国际化太极拳文旅产品,推动太极拳文化传媒、研学旅行、健身养生、竞技演艺、商贸服务业发展,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品牌。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章编辑:赵银岷 
     
    相关信息: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遇见“可爱的中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从三个维度看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