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专题制作 > 学习实践 > 正文

新闻专题制作

坚定两个依靠 深化市校融合
□张许良
更新时间:2022-5-27 10:07:17    来源:焦作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这一重要讲话为深化焦作市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高校与焦作市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焦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从经费、人才、学术等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产学研协同公关、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提升高校科学治理能力和创新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焦作发展战略。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地方和高校融合发展工作。《高等教育法》鼓励高校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焦作调研时强调,要“研究探索河南理工大学与焦作市融合发展、相互支撑的方法路径,打破观念围墙、物理围墙和体制机制围墙,在创新平台共建、主导产业培育、毕业生本地就业、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加强沟通对接,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将大学与城市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共同体”。楼阳生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深化焦作市校融合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方向。
  市委书记葛巧红强调,要谋创新,抓好市校融合发展,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招引集聚人才,切实提高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校融合发展是我市的新课题,是加快现代化焦作建设的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科技共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为路径,充分发挥市校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双向赋能,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焦作特色的市校融合发展新路。
  深化市校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市校创新深度融合工作。共同推进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建设,共同建设一流创新载体、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二是做好市校人才深度融合工作。共谋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共同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实训研修基地建设,实现市校人才共享,吸引更多毕业生留焦就业创业。三是做好市校产业深度融合工作。共建“356”特色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实现“五链耦合”。四是做好市校资源深度融合工作。充分发挥我市高校资源和优势,强化市校资源整合,推动实现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五是做好市校空间深度融合工作。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好有限土地资源,统筹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快实现城市与高校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六是成立市校融合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市校沟通和联络,强力推进市校融合工作。七是制定市校融合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定期会商和工作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市校对接会、成果发布会等,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到城市调研交流、城市到高校对接需求,推动市校深度融合;高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焦作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八是设立市校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九是高校强化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焦作市优势产业提供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我是焦作人”的主人翁意识,以“我热爱焦作”的责任意识,锚定“两个确保”,坚定两个依靠,深化市校融合,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和“双一流”高校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坚定两个依靠 深化市校融合
□张许良
2022-5-27 10:07:17    来源:焦作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这一重要讲话为深化焦作市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高校与焦作市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焦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从经费、人才、学术等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产学研协同公关、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提升高校科学治理能力和创新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焦作发展战略。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地方和高校融合发展工作。《高等教育法》鼓励高校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焦作调研时强调,要“研究探索河南理工大学与焦作市融合发展、相互支撑的方法路径,打破观念围墙、物理围墙和体制机制围墙,在创新平台共建、主导产业培育、毕业生本地就业、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加强沟通对接,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将大学与城市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共同体”。楼阳生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深化焦作市校融合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方向。
  市委书记葛巧红强调,要谋创新,抓好市校融合发展,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招引集聚人才,切实提高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校融合发展是我市的新课题,是加快现代化焦作建设的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科技共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为路径,充分发挥市校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双向赋能,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焦作特色的市校融合发展新路。
  深化市校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市校创新深度融合工作。共同推进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建设,共同建设一流创新载体、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二是做好市校人才深度融合工作。共谋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共同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实训研修基地建设,实现市校人才共享,吸引更多毕业生留焦就业创业。三是做好市校产业深度融合工作。共建“356”特色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实现“五链耦合”。四是做好市校资源深度融合工作。充分发挥我市高校资源和优势,强化市校资源整合,推动实现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五是做好市校空间深度融合工作。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好有限土地资源,统筹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快实现城市与高校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六是成立市校融合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市校沟通和联络,强力推进市校融合工作。七是制定市校融合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定期会商和工作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市校对接会、成果发布会等,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到城市调研交流、城市到高校对接需求,推动市校深度融合;高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焦作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八是设立市校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九是高校强化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焦作市优势产业提供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我是焦作人”的主人翁意识,以“我热爱焦作”的责任意识,锚定“两个确保”,坚定两个依靠,深化市校融合,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和“双一流”高校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文章编辑:刘鸣捷 
 
相关信息: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遇见“可爱的中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从三个维度看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