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专题制作 > 学习实践 > 正文

新闻专题制作

西滑封精神内涵的理解
刘新伟
更新时间:2022-12-15 10:17:17    来源:焦作日报

  西滑封村隶属于武陟县西陶镇,北依沁水,南临黄河,区域面积0.57平方公里,全村1300余人。新中国成立前,西滑封村人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清早糠,晌午汤,晚上稀饭映月光”是当时西滑封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连续三届村级党组织带领下,西滑封村坚持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兴办集体企业,走出一条“以工养农、兴工强村、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村容村貌城市化、村民现代化,步入主导产业突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轨道,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等称号,村级党组织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西滑封村能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浪中挺立潮头,就是得益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西滑封精神的强大支撑。

  西滑封精神是西滑封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的奋斗音符,它与红旗渠精神内核是相通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教材,是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艰苦奋斗作风。艰苦奋斗作风是西滑封精神之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问题导向。从思想层面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西滑封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加快发展,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敢闯敢干、不断创新的旺盛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从实践层面看,为了彻底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西滑封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战天斗地,通过改良土壤、建设灌溉设施、自行建房、创办企业等,逐步解决了村民的吃、住、用等民生问题。西滑封人将立足实际、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作风寓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既善于研究问题,理清思路,找准问题症结,又善于具体操作,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典范。

  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是西滑封精神之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人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勇于和善于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同样,西滑封村在发展过程中,凡事从实际出发,不断利用和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逐步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20世纪70年代末,西滑封村从本村农业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的实际出发,根据党中央关于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件中“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冷静选择了坚持土地集中经营,采取“专业生产、联产奖罚、分工合作”的土地经营办法,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充分吸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处。事实证明,这有利于提高西滑封村的生产力,有利于凝聚人心,成为西滑封村实现集体共同富裕的有效方式。20世纪90年代,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资源条件下,中国多数小型乡镇企业实行个人承包制,而西滑封村根据自身经济,将10多家集体企业组建成黄河集团公司,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21世纪以来,面对集体企业困境,西滑封村对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理顺管理机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成功探索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毛泽东同志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西滑封村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针,并把实事求是自觉落实到行动中。

  无私奉献品质。无私奉献品质是西滑封精神之魂。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伟大的事业,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西滑封村,以“致富书记”王在富、“引智书记”王孝江、“改制书记”王有利等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为了村集体利益,时刻把“为民”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乐于奉献,甘于吃亏,以“务实”的实际行动使西滑封村党组织有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践表明,农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关键要靠党员干部。党员干部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需要,还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的需要,更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需要。

  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目标是西滑封精神之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共同富裕包括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全民共富,不是少部分人和一小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当然,全民共富不是所有成员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程度化不等的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从覆盖面来讲,西滑封村让所有村民都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实现了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并且将这种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成功避免了“两极分化”。全面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就广度而言,西滑封村民不仅物质生活殷实,全体村民享有股权、住房、医疗、养老、体检、旅游等多项福利,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文明素质较高,形成了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共建共富,是指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人人享有、共享美好生活。从实践主体看,西滑封村走的共同富裕之路,就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共享发展红利之路,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建立了“工资+土地股+劳力股+现金股”的增收保障机制。逐步共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是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既要遵循规律、积极作为,又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从过程上看,西滑封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天实现的,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样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持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穷到低档富裕再到高档富裕的过程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智慧和力量在哪里?一是经验,二是精神。经验是对以往实践的总结,而精神是内在动力,精神把握着经验的价值取向,有时还可以直接转化为经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历史就是凭借过往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所展示的精神底蕴来启迪智慧和给予力量。西滑封精神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西滑封村,但它并不应该仅仅属于怀川大地,理应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编辑:施筱雯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西滑封精神内涵的理解
刘新伟
2022-12-15 10:17:17    来源:焦作日报

  西滑封村隶属于武陟县西陶镇,北依沁水,南临黄河,区域面积0.57平方公里,全村1300余人。新中国成立前,西滑封村人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清早糠,晌午汤,晚上稀饭映月光”是当时西滑封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连续三届村级党组织带领下,西滑封村坚持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兴办集体企业,走出一条“以工养农、兴工强村、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村容村貌城市化、村民现代化,步入主导产业突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轨道,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等称号,村级党组织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西滑封村能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浪中挺立潮头,就是得益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西滑封精神的强大支撑。

  西滑封精神是西滑封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的奋斗音符,它与红旗渠精神内核是相通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教材,是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艰苦奋斗作风。艰苦奋斗作风是西滑封精神之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问题导向。从思想层面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西滑封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加快发展,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敢闯敢干、不断创新的旺盛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奋斗作风体现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从实践层面看,为了彻底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西滑封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战天斗地,通过改良土壤、建设灌溉设施、自行建房、创办企业等,逐步解决了村民的吃、住、用等民生问题。西滑封人将立足实际、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作风寓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既善于研究问题,理清思路,找准问题症结,又善于具体操作,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典范。

  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是西滑封精神之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人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勇于和善于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同样,西滑封村在发展过程中,凡事从实际出发,不断利用和改变发展的动力和条件,逐步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20世纪70年代末,西滑封村从本村农业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的实际出发,根据党中央关于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件中“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冷静选择了坚持土地集中经营,采取“专业生产、联产奖罚、分工合作”的土地经营办法,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充分吸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处。事实证明,这有利于提高西滑封村的生产力,有利于凝聚人心,成为西滑封村实现集体共同富裕的有效方式。20世纪90年代,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资源条件下,中国多数小型乡镇企业实行个人承包制,而西滑封村根据自身经济,将10多家集体企业组建成黄河集团公司,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21世纪以来,面对集体企业困境,西滑封村对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理顺管理机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成功探索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毛泽东同志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西滑封村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针,并把实事求是自觉落实到行动中。

  无私奉献品质。无私奉献品质是西滑封精神之魂。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伟大的事业,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西滑封村,以“致富书记”王在富、“引智书记”王孝江、“改制书记”王有利等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为了村集体利益,时刻把“为民”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乐于奉献,甘于吃亏,以“务实”的实际行动使西滑封村党组织有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践表明,农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关键要靠党员干部。党员干部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需要,还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的需要,更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需要。

  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目标是西滑封精神之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共同富裕包括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全民共富,不是少部分人和一小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当然,全民共富不是所有成员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程度化不等的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从覆盖面来讲,西滑封村让所有村民都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实现了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并且将这种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成功避免了“两极分化”。全面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就广度而言,西滑封村民不仅物质生活殷实,全体村民享有股权、住房、医疗、养老、体检、旅游等多项福利,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文明素质较高,形成了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共建共富,是指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人人享有、共享美好生活。从实践主体看,西滑封村走的共同富裕之路,就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共享发展红利之路,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建立了“工资+土地股+劳力股+现金股”的增收保障机制。逐步共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是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既要遵循规律、积极作为,又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从过程上看,西滑封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天实现的,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样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持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穷到低档富裕再到高档富裕的过程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智慧和力量在哪里?一是经验,二是精神。经验是对以往实践的总结,而精神是内在动力,精神把握着经验的价值取向,有时还可以直接转化为经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历史就是凭借过往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所展示的精神底蕴来启迪智慧和给予力量。西滑封精神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西滑封村,但它并不应该仅仅属于怀川大地,理应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编辑:施筱雯 
 
相关信息: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遇见“可爱的中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从三个维度看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