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马上我们也可以和北京一样,能吃上南水北调水了。”温县黄庄镇南韩村王老汉站在黄龙大道温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施工现场时这样说。
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一件民生大事,他多次强调“要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
为全面扎实做好这项基础性、长远性、普惠性民生工程,温县按照“抓好水规划、算好水指标、管好水资源、建好水生态、做好水项目、成立水机构”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进实施总投资5.38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县委、县政府也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县上下紧盯目标方向,坚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擘画“水利”与“水丽”的双驱水韵蓝图。
资源优势激活水利格局
温县,缘水得名,依水而兴,南傍黄河、北依沁河,南水北调工程犹如“金玉腰带”横贯县域南北,新蟒河、老蟒河、济河、猪龙河等10条内涝河道形成水网,东渠、西渠、南渠、北渠组合而成的环城水系浸润着古温大地。
特殊的水利位置和水情,决定了水利不仅是温县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利举而百业兴,为治理水旱灾害,温县水利人与水旱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兴建了诸多水利工程,积累了丰富治水经验。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以来,温县水利局紧紧围绕“四水同治”和“2410”水网体系总目标,以“强监管、补短板”为发展总基调,紧盯“调水”“饮水”“治水”三大篇文章,实施全域治水、空间治水、系统治水,统筹解决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水问题,大幅度提升水利基础支撑能力,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安排,保持水利各项事业稳定发展。
铁腕治水患 防洪保安护一方
温县河渠密布、水系发达,新蟒河、济河、老蟒河等流域性河道承载周边多个市县来水过境入河任务,是名副其实的“行洪走廊”。
今年7月下旬,受山西上游和河南区域强降雨、泄洪影响,新蟒河、济河水位持续走高,连续多天超过警戒水位,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温县水利局及时启动内涝河水旱灾害II级应急响应,水利人逆流而上、激流勇进,落实防汛举措,科学调度防范,新蟒河大堤虽高水位浸泡多日,但防洪平稳有序。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县先后利用中央、省级和县级自筹资金约9200余万元对蟒河分三段进行系统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防洪堤坝。特别是新蟒河下游段工程在2020年度代表河南省接受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考核工作,获得了A级层次、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
疏通“最后一公里” 多业态赋能“三农”
水,是生产之要,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水利先行。近些年来,温县水利局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河道疏浚、灌溉泵站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群众关心关注的水利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用“小农水”托起“大民生”,全面助力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有了农村水利的支撑,田间“毛细血管”被疏通,清泉在希望的田野上流得更顺畅了,田地更滋润了,麦穗更沉甸了,农民朋友们更高兴了。
创新“河长+”模式 打造美丽生态河
水,是生态之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
水是温县最大的特色,也是最亮的底色。温县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以河长制为统揽,锁定“水畅、水活、水清、水景”主题,创新“河长+多部门”协同模式,在县级河长工作部署下,水利、河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市管理及11个乡镇(街道)协同开展“清四乱”、非法采砂、水系环境治理等。“河长+多部门”模式打破了水生态治理“九龙治水”困境,通过奖罚结合的灵活执法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272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常态巡河、护河,近千名党员河长、民间河长、“小河青”义务护水,全县所有河渠管护全覆盖,“水美温县、水润温县”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生态水利建设成效渐渐凸显,水韵温县底色越擦越亮。
锐进四方志,阔迎八面风。温县水利局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县水利将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践行“五个带头”精神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围绕“一个目标”(水利现代化),强化“两个抓手”(建设、管理),突出“三大方向”(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治水提质效),建构“四大体系”(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利建管),实施“五大治理工程”(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水资源、水安全),形成以“一二三四五”为主线的“十四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擘画温县水利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记者 高小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