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武县西村乡有一个依靠传承发展工艺陶瓷叫响中国的样板村——当阳峪村。近日,该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小雪时节,记者走进这里,真切地感受它的发展活力和独特魅力。
当阳峪村有412户、1650人,辖2个自然村,别看村不大,可名气很大,有着千年历史和人文底蕴。据史料记载,当阳峪村是唐宋时期的瓷都之一,以当阳峪窑系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产区久负盛名、闻名于世。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窑口之一,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之瑰宝,绞胎瓷是北宋皇家的御用贡品。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和陶瓷工艺,“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柴战柱,成为率先吃螃蟹的人。他经过30多年的开发与研究,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几近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使当阳峪瓷产品种类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上千种,获得国家专利143项,省科技成果2项,带动绞胎瓷生产企业及手工作坊30多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绞胎瓷特色产业是老祖宗留给当阳峪人的财富。为了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该村确立了打造“一村一品”,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方略,按照“做靓品牌、做强支柱、补链延链、强村富民”的思路,实施了一系列挖掘、保护、恢复、发展的措施。
当地政府和“金谷轩”等众多企业群策群力,叫响了品牌。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绞胎瓷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修武县被认定为“中国绞胎瓷之都”,当阳峪绞胎瓷商标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阳峪绞胎瓷享誉全国,4件作品3次入编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30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
采取“以村促产、以产带村”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特色产业多元化、多样化、深层次挖掘和开发,使其变成了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目前,该村形成了有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组成的工艺陶瓷产业集群,专门从事绞胎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工艺技术研究,年销售陶瓷30万件(套)。去年,该村生产总值突破了1.1亿元,其中工艺陶瓷主导产业占75.84%以上,从业农户达到230户、920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3.77万元。
围绕绞胎瓷全产业链,补链延链,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以陶瓷文化为核心,建设当阳峪绞胎瓷特色小镇,打造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AAAA级旅游景区圆融寺、当阳峪滑雪度假乐园、当阳峪陶瓷博物馆、当阳峪瓷窑遗址等众多旅游观光项目和休闲观光景点,每年游客数量达13万人次。
以绞胎瓷旅游服务为重点,采取“工艺陶瓷生产+工艺陶瓷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融合模式,积极开发手串、吊坠、手镯、车挂、耳坠等文旅产品,每年通过全市5大旅游景区销售绞胎瓷旅游产品25万多件;开发的酒店用瓷也销售火爆,其中茶具、酒具、文具、餐具等每年销售4万套,艺术收藏瓷4000件;去年该村工艺陶瓷产业总产值达8914.79万元。
以企业网站、淘宝店铺、起源商城、金谷艺拍、微店小铺等网商为平台,创新发展当阳峪工艺陶瓷电商产业,既增加了就业,又利用“云”平台把当阳峪陶瓷卖到了海内外。
陶瓷文化旅游项目和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有效拉动了该村闲置人口就业和村民增收。去年,该村工艺陶瓷旅游文化产业和电商产业吸纳就业460多人,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
记者 杨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