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沂蒙精神铸就红色篇章
更新时间:2021-5-10 16:45:52    来源:焦作日报



  建设中的朱村效果图。
  (图片均由临沂日报社提供) 
 
 



  改造提升前的朱村一角。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朱是红色,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红’村。”4月2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71岁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向游客讲述朱村的红色故事。

  1939年,朱村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1944年1月24日(除夕),500多名日伪军向朱村发动了突然袭击。“枪声就是命令。”驻扎附近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有24位官兵牺牲在这里。战后,山东军区正式命名八连为“钢八连”。

  70多年来,朱村人从未忘记过为他们牺牲的英烈。2012年,朱村村民自发捐款建成了钢八连纪念馆、朱村档案馆等教育基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朱村一直在践行党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不断迈向新生活。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参观了沂蒙精神展、朱村钢八连纪念馆等地。他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临沂,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抢抓机遇、攻坚转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2018年,临沂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2020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5.25亿元,升至全国地级市20强。

  朱村“红”源于沂蒙红

  “三道河五道堰”,说的就是朱村周边的地理环境。从朱村主干道向东,要跨过三条河,分别是黄白总干渠河道、分沂入沭河道和沭河。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统筹解决鲁南、苏北洪水出路,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50多年间,朱村平地挖出了两条河,堆起了五道堰,被占用土地240多公顷。听党话、跟党走的朱村人以自身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沂沭河下游的长期安澜。

  2020年11月25日,投资1亿多元的朱村沭河大桥通车,朱村到临沭县城的车程缩短到了半小时。“无论是我们村往外运葡萄、梨等农副产品,还是游客到我们村,都更方便了。沭河西边的30多个村子,今后到县城都不用再绕路了。”谈起这座桥,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满面笑容。

  近年来,临沂加大了对朱村等“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昔日的“支前模范村”得到大力“支援”。在朱村附近,朱村沭河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沿河路等周边道路工程陆续建成,进一步打通了朱村融入临沭、对接临沂的交通大动脉,朱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乡村富才是真发展

  在朱村东部,红色朱村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工地上正热火朝天。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治淮馆等红色场馆,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客栈等建筑即将于7月投入运营。

  1.4万平方米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早已矗立在朱村的西侧。村里引进的大型柳编企业欧拉藤饰负责柳编产品设计、打样、销售,让传统的柳编产业实现“升级”。朱村村民在家或在厂搞柳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都是计件工资,一天能挣60多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58岁的村民韩孝秀对收入很满意。

  这几年来,朱村用足用好上级扶贫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划建设了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红色引领“N次方”效应。现在,朱村流转种植杞柳140公顷,建成葡萄科技示范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33.33公顷、晚秋黄梨种植园20公顷,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300余万元,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村里还利用农业园区内的闲置房屋,联合企业打造柳编、毛绒玩具和服装加工扶贫车间,优先吸收村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老人务工,累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每人每年增收约1.8万元。

  为打通销售渠道,朱村还建设了电商服务中心,注册了“朱村味道”商标。记者在电商中心看到,这里有花生、香菇乃至地瓜、叶茶等几十种沂蒙农特产品,经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朱村还为此专门建成了一座蔬菜水果保鲜库,将暂时无法销售的蔬果贮存起来,延长了产业链条。

  花红柳绿,春光大好。千万沂蒙人民正铆足干劲,以“红色”谋划新的振兴,实现新的梦想。
 

(记者 王珊珊)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沂蒙精神铸就红色篇章
    2021-5-10 16:45:52    来源:焦作日报



      建设中的朱村效果图。
      (图片均由临沂日报社提供) 
     
     



      改造提升前的朱村一角。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朱是红色,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红’村。”4月2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71岁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向游客讲述朱村的红色故事。

      1939年,朱村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1944年1月24日(除夕),500多名日伪军向朱村发动了突然袭击。“枪声就是命令。”驻扎附近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有24位官兵牺牲在这里。战后,山东军区正式命名八连为“钢八连”。

      70多年来,朱村人从未忘记过为他们牺牲的英烈。2012年,朱村村民自发捐款建成了钢八连纪念馆、朱村档案馆等教育基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朱村一直在践行党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不断迈向新生活。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参观了沂蒙精神展、朱村钢八连纪念馆等地。他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临沂,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抢抓机遇、攻坚转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2018年,临沂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2020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5.25亿元,升至全国地级市20强。

      朱村“红”源于沂蒙红

      “三道河五道堰”,说的就是朱村周边的地理环境。从朱村主干道向东,要跨过三条河,分别是黄白总干渠河道、分沂入沭河道和沭河。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统筹解决鲁南、苏北洪水出路,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50多年间,朱村平地挖出了两条河,堆起了五道堰,被占用土地240多公顷。听党话、跟党走的朱村人以自身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沂沭河下游的长期安澜。

      2020年11月25日,投资1亿多元的朱村沭河大桥通车,朱村到临沭县城的车程缩短到了半小时。“无论是我们村往外运葡萄、梨等农副产品,还是游客到我们村,都更方便了。沭河西边的30多个村子,今后到县城都不用再绕路了。”谈起这座桥,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满面笑容。

      近年来,临沂加大了对朱村等“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昔日的“支前模范村”得到大力“支援”。在朱村附近,朱村沭河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沿河路等周边道路工程陆续建成,进一步打通了朱村融入临沭、对接临沂的交通大动脉,朱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乡村富才是真发展

      在朱村东部,红色朱村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工地上正热火朝天。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治淮馆等红色场馆,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客栈等建筑即将于7月投入运营。

      1.4万平方米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早已矗立在朱村的西侧。村里引进的大型柳编企业欧拉藤饰负责柳编产品设计、打样、销售,让传统的柳编产业实现“升级”。朱村村民在家或在厂搞柳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都是计件工资,一天能挣60多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58岁的村民韩孝秀对收入很满意。

      这几年来,朱村用足用好上级扶贫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划建设了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红色引领“N次方”效应。现在,朱村流转种植杞柳140公顷,建成葡萄科技示范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33.33公顷、晚秋黄梨种植园20公顷,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300余万元,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村里还利用农业园区内的闲置房屋,联合企业打造柳编、毛绒玩具和服装加工扶贫车间,优先吸收村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老人务工,累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每人每年增收约1.8万元。

      为打通销售渠道,朱村还建设了电商服务中心,注册了“朱村味道”商标。记者在电商中心看到,这里有花生、香菇乃至地瓜、叶茶等几十种沂蒙农特产品,经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朱村还为此专门建成了一座蔬菜水果保鲜库,将暂时无法销售的蔬果贮存起来,延长了产业链条。

      花红柳绿,春光大好。千万沂蒙人民正铆足干劲,以“红色”谋划新的振兴,实现新的梦想。
     

    (记者 王珊珊)
     

    文章编辑:刘佳 
     
    相关信息:
    短评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解放福州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短评为民谋福 永不懈怠
    一口井崛起 一座城
    高扬克拉玛依精神之帆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沧桑巨变
    短评始终不渝跟党走
    从磨难中奋起的万州力量
    不忘来时路 再铸新辉煌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