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泸定桥头写传奇
更新时间:2021-5-11 9:41:47    来源:焦作日报



  2001年泸定县长征大道。
  (泸定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泸定县城。

罗楚凯 摄
 
  

    
  初春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历史回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清晨,65岁的姚先贵推开窗户,也推开了一段历史。

  在距他家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举世闻名的泸定桥,桥上不停地有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过。汇入游客的队伍洪流,性格开朗的姚先贵又开始了他“讲解员”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86年前,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打通北上抗日通道,彻底粉碎蒋介石让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决定,由左右两路军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官兵,昼夜行军120公里,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发起总攻。担任突击队的二连22位勇士,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最后在两岸红军的夹击下,顺利夺取泸定桥。

  “听爷爷说,住在泸定桥头西岸的十几户农户都给红军捐献过门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姚先贵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22根方柱,分别代表着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名句。

  忆苦思甜

  泥水匠过上小康生活

  “我家世代居住在泸定桥头。”姚先贵说,在艰难岁月,家里靠着经营铁匠铺子为生,日子过得清贫。为此,姚先贵学会了泥水匠,每天经过泸定桥到城里找活儿干。

  县城商贾往来、游客众多,开客栈是个不错的营生。姚先贵又多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因为收费合理,他的客栈生意非常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全国各地来游览泸定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便购买了两匹马,添置了红军和藏族的服装,游客穿上红军或民族服装,骑上马,在泸定桥西岸拍照,每天等候拍照的游客很多。”依靠照相和经营客栈,姚先贵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我是送走了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姚先贵感慨地说,泸定城一天天在变,他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5层楼高的“河景房”,新的客栈吸引了更多游客。

  和姚先贵一样,曾经居住在泸定桥西岸的居民,早已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一起见证着泸定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红色名城

  大渡河畔璀璨明珠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泸定城梦幻迷离。正对泸定铁索桥头的便是4000余平方米的泸定桥广场。

  “40年前,泸定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今城市规划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是过去的近7倍。”以泸定桥为中心的周边街道,宾馆、饭店林立,高楼鳞次栉比,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一条条街道,均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长征人物和长征时期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命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泸定人的血脉。

  近年来,泸定县着力打造泸定桥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路线,开辟了红军长征遗迹等大批景区,引来无数游客。距泸定桥不到10公里的杵坭村,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说,近年来,泸定县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既抓红色旅游,又抓好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生态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泸定桥景区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别是近5年,泸定人民砥砺奋进,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大渡河涛声依旧,泸定桥历久弥新。泸定,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 马建华 周 燕)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泸定桥头写传奇
    2021-5-11 9:41:47    来源:焦作日报



      2001年泸定县长征大道。
      (泸定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泸定县城。

    罗楚凯 摄
     
      

        
      初春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历史回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清晨,65岁的姚先贵推开窗户,也推开了一段历史。

      在距他家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举世闻名的泸定桥,桥上不停地有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过。汇入游客的队伍洪流,性格开朗的姚先贵又开始了他“讲解员”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86年前,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打通北上抗日通道,彻底粉碎蒋介石让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决定,由左右两路军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官兵,昼夜行军120公里,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发起总攻。担任突击队的二连22位勇士,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最后在两岸红军的夹击下,顺利夺取泸定桥。

      “听爷爷说,住在泸定桥头西岸的十几户农户都给红军捐献过门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姚先贵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22根方柱,分别代表着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名句。

      忆苦思甜

      泥水匠过上小康生活

      “我家世代居住在泸定桥头。”姚先贵说,在艰难岁月,家里靠着经营铁匠铺子为生,日子过得清贫。为此,姚先贵学会了泥水匠,每天经过泸定桥到城里找活儿干。

      县城商贾往来、游客众多,开客栈是个不错的营生。姚先贵又多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因为收费合理,他的客栈生意非常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全国各地来游览泸定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便购买了两匹马,添置了红军和藏族的服装,游客穿上红军或民族服装,骑上马,在泸定桥西岸拍照,每天等候拍照的游客很多。”依靠照相和经营客栈,姚先贵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我是送走了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姚先贵感慨地说,泸定城一天天在变,他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5层楼高的“河景房”,新的客栈吸引了更多游客。

      和姚先贵一样,曾经居住在泸定桥西岸的居民,早已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一起见证着泸定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红色名城

      大渡河畔璀璨明珠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泸定城梦幻迷离。正对泸定铁索桥头的便是4000余平方米的泸定桥广场。

      “40年前,泸定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今城市规划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是过去的近7倍。”以泸定桥为中心的周边街道,宾馆、饭店林立,高楼鳞次栉比,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一条条街道,均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长征人物和长征时期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命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泸定人的血脉。

      近年来,泸定县着力打造泸定桥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路线,开辟了红军长征遗迹等大批景区,引来无数游客。距泸定桥不到10公里的杵坭村,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说,近年来,泸定县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既抓红色旅游,又抓好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生态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泸定桥景区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别是近5年,泸定人民砥砺奋进,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大渡河涛声依旧,泸定桥历久弥新。泸定,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 马建华 周 燕)

    文章编辑:刘佳 
     
    相关信息:
    中信银行出版《2021出国留学蓝皮书》
    短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助力大众美好生活
    英雄地“刘老庄”绽放幸福花
    短评和平年代更应“豁得出”
    沂蒙精神铸就红色篇章
    短评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解放福州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短评为民谋福 永不懈怠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