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专题区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王鹏程 摄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塔。 王鹏程 摄
大墩梁烈士陵园。 王鹏程 摄
会宁会师旧址内景。 王鹏程 摄
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有一座高33.33米,呈三塔环抱雄姿的纪念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它修建于1986年,时值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旨在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
如今,徜徉在会宁街头,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饱含了会宁人对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胜利的无尽追忆和深切缅怀。而会师精神,更是激励着会宁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成为他们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不竭动力。
会师精神在革命老区永放光芒
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
“会师地点的选择,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女子讲解队原队长杨婷介绍,1936年9月的一个傍晚,在陕西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向毛泽东提议将会宁作为会师地。提议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会宁是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二是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
毛泽东听后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第一枪。
潮涌三军喜相聚,贺电齐致飞会宁。同年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进驻会宁县城。10月10日,古老的会宁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五颜六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鲜艳的红旗在城头上迎风飞舞。“胜利会师大会”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召开。
红军会宁会师谱写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是历史赋予会宁这片热土的宝贵财富。“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谆谆教诲依然在激励着今天的会宁学子。在会宁县,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都要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前,重温革命历史,学习革命精神。
脱贫攻坚撕掉“苦瘠甲天下”标签
多少年来,贫穷一直是压在会宁人民头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会宁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会师精神,以敢死拼命的担当,把培育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同时重视水田路林电房、教医文网视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始终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全县上下建立“1+N”产业增收模式,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两个百万”强基固本,肉牛、肉羊、蔬菜“三大产业”助农增收,“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产业扶贫的“会宁模式”。安全饮水泽润万家,农村危房动态清零,易地搬迁安居安心,村组道路外通内联,教育医疗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感恩奋进,实现了130个贫困村、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的全部稳定脱贫。会宁,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性标签。
初秋,走进土门岘镇苏堡村,整齐的蔬菜大棚遍布田野,棚内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谈起今年的收成,曾经的贫困户安彦彪脸上笑开了花:“我在大棚中务工挣了近2万元,再加上自己种的大棚蔬菜、2500元的产业达标奖励和每个棚至少400元的分红,日子好着嘞!真是得感谢共产党!”
依托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名片
红色是会宁的主色调,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是会宁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建设“旅游文化城市”的思路,短短几年时间,会宁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示范城市等称号。
杨婷告诉记者:“目前,会宁县已形成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一址一馆两园’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精品线路格局。”
同时,会宁县高标准加快城市建设,祖厉河城区段生态风情线已然成型,汉唐街文旅新景区逐步成熟,实现了治理“一条河”、打造“一条街”、繁荣“一座城”的华丽蝶变。
“十四五”期间,会宁县将紧紧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努力实现“吃住教游购赏”全方位、多功能服务,更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
(记者 王鹏程)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王鹏程 摄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塔。 王鹏程 摄
大墩梁烈士陵园。 王鹏程 摄
会宁会师旧址内景。 王鹏程 摄
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有一座高33.33米,呈三塔环抱雄姿的纪念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它修建于1986年,时值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旨在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
如今,徜徉在会宁街头,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饱含了会宁人对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胜利的无尽追忆和深切缅怀。而会师精神,更是激励着会宁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成为他们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不竭动力。
会师精神在革命老区永放光芒
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
“会师地点的选择,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女子讲解队原队长杨婷介绍,1936年9月的一个傍晚,在陕西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向毛泽东提议将会宁作为会师地。提议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会宁是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二是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
毛泽东听后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第一枪。
潮涌三军喜相聚,贺电齐致飞会宁。同年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进驻会宁县城。10月10日,古老的会宁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五颜六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鲜艳的红旗在城头上迎风飞舞。“胜利会师大会”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召开。
红军会宁会师谱写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是历史赋予会宁这片热土的宝贵财富。“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谆谆教诲依然在激励着今天的会宁学子。在会宁县,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都要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前,重温革命历史,学习革命精神。
脱贫攻坚撕掉“苦瘠甲天下”标签
多少年来,贫穷一直是压在会宁人民头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会宁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会师精神,以敢死拼命的担当,把培育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同时重视水田路林电房、教医文网视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始终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全县上下建立“1+N”产业增收模式,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两个百万”强基固本,肉牛、肉羊、蔬菜“三大产业”助农增收,“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产业扶贫的“会宁模式”。安全饮水泽润万家,农村危房动态清零,易地搬迁安居安心,村组道路外通内联,教育医疗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感恩奋进,实现了130个贫困村、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的全部稳定脱贫。会宁,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性标签。
初秋,走进土门岘镇苏堡村,整齐的蔬菜大棚遍布田野,棚内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谈起今年的收成,曾经的贫困户安彦彪脸上笑开了花:“我在大棚中务工挣了近2万元,再加上自己种的大棚蔬菜、2500元的产业达标奖励和每个棚至少400元的分红,日子好着嘞!真是得感谢共产党!”
依托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名片
红色是会宁的主色调,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是会宁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建设“旅游文化城市”的思路,短短几年时间,会宁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示范城市等称号。
杨婷告诉记者:“目前,会宁县已形成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一址一馆两园’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精品线路格局。”
同时,会宁县高标准加快城市建设,祖厉河城区段生态风情线已然成型,汉唐街文旅新景区逐步成熟,实现了治理“一条河”、打造“一条街”、繁荣“一座城”的华丽蝶变。
“十四五”期间,会宁县将紧紧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努力实现“吃住教游购赏”全方位、多功能服务,更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
(记者 王鹏程)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