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共创高品质生活 坚持不懈促进高水平治理
2021年专题区
图① 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② 疫苗接种扎实开展。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③ 沁泉湖公园鸟瞰。
记者 刘金元 摄
图④ 疫情防控严把关。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⑤ 丰收的田野。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⑥ 天河公园月季花盛开。
记者 赵耀东 摄
以人为本共创高品质生活
1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名片
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方向,坚持“东扩、南进、西联、北优、中改”,争取把沿太行浅山区纳入城市特别用途区,推进相邻区域、关联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形成交通路网大循环。大力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高铁、郑州都市圈交通S3线焦作段3条铁路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沿太行、沿黄、沁伊、焦平、长修、焦唐、郑焦7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孟州至偃师、焦平高速、沁伊高速3座黄河大桥建设,力争新开工郑焦高速、焦唐高速2座黄河大桥,在已通行3座桥的基础上,构建8座黄河大桥,让我们到发达地区、重要城市、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更方便更快捷。
推动城市建设大更新。扩建影视大道,改造提升北环路、龙源路等9条道路,打通站前路、陶瓷路等10余条断头路,加固维修及改扩建桥梁13座。加快推进解放区涧西街、山阳区墙北村等36个棚改项目建设,圆12万群众“新居梦”。实施69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电梯加装实现突破,推动新华街、和平街等片区改造。按照50年一遇标准,加快白马门河、瓮涧河等4条纵向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新河、山门河、大沙河3条河道排水防涝建设。到2025年,市县两级建成“1+N”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精细化、长效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优化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工程,协调推进马村调蓄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全市域吃上甘甜的南水北调水。
2 着力加快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黄(沁)河沿线县(市)为重点,统筹推进农业面源、工业、城乡生活等污染防治,着力构建“一干一支一引”的水安全保障格局、“一带一屏三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攻坚。纵深推进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大力开展碧水保卫战,让水质稳定提升。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让土净地美、安全可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采煤沉陷区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立良好自然生态体系。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减污降碳,制订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优化结构调整,积极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建成投用东、西部静脉产业园,统筹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
3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共享发展新典范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控制在5.5%以内。
建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优化中心城区学校布局,新建中小学校6所、改扩建10所,消除城镇“大班额”,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覆盖;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五年内培养20名省级名校长、50名市级名校长、50名省级名师、500名市级名师;强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完成焦作大学、焦作师专联合升本等工作。
致力建设“健康焦作”。优化医疗卫生布局,推进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县级公立“三所医院”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及医学研究中心、市二医院示范区分院、市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医药发展,打造中国怀药之都,建成2个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保障实现市域全覆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
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县(市、区)公共文化场馆、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优化“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平台,办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榜样楷模引领行动,注重选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进典型,打造“身边的榜样”——焦作楷模。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到2025年建成100个“四美乡村”。
坚持不懈促进高水平治理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每年底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及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持续提升协商民主质量和水平。树立“大统战”理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持续深化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教育,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化平安焦作建设。以争创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为引领,大力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的平安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到2023年,符合创建标准的村(社区)达到80%以上、企业和单位达90%以上,确保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开展“防风险、守底线、保安全、保稳定”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今年特大洪涝灾害防范应对经验教训,坚持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化党管武装工作。加快市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推进国防教育“五进”全覆盖,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企业家创造最优的环境,让企业家在焦作更有尊严、更受尊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激情工作、事业有成!
——摘自中共焦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图① 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② 疫苗接种扎实开展。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③ 沁泉湖公园鸟瞰。
记者 刘金元 摄
图④ 疫情防控严把关。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⑤ 丰收的田野。 记者 杨 帆 摄
图⑥ 天河公园月季花盛开。
记者 赵耀东 摄
以人为本共创高品质生活
1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名片
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方向,坚持“东扩、南进、西联、北优、中改”,争取把沿太行浅山区纳入城市特别用途区,推进相邻区域、关联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形成交通路网大循环。大力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高铁、郑州都市圈交通S3线焦作段3条铁路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沿太行、沿黄、沁伊、焦平、长修、焦唐、郑焦7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孟州至偃师、焦平高速、沁伊高速3座黄河大桥建设,力争新开工郑焦高速、焦唐高速2座黄河大桥,在已通行3座桥的基础上,构建8座黄河大桥,让我们到发达地区、重要城市、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更方便更快捷。
推动城市建设大更新。扩建影视大道,改造提升北环路、龙源路等9条道路,打通站前路、陶瓷路等10余条断头路,加固维修及改扩建桥梁13座。加快推进解放区涧西街、山阳区墙北村等36个棚改项目建设,圆12万群众“新居梦”。实施69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电梯加装实现突破,推动新华街、和平街等片区改造。按照50年一遇标准,加快白马门河、瓮涧河等4条纵向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新河、山门河、大沙河3条河道排水防涝建设。到2025年,市县两级建成“1+N”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精细化、长效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优化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工程,协调推进马村调蓄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全市域吃上甘甜的南水北调水。
2 着力加快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黄(沁)河沿线县(市)为重点,统筹推进农业面源、工业、城乡生活等污染防治,着力构建“一干一支一引”的水安全保障格局、“一带一屏三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攻坚。纵深推进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大力开展碧水保卫战,让水质稳定提升。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让土净地美、安全可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采煤沉陷区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立良好自然生态体系。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减污降碳,制订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优化结构调整,积极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建成投用东、西部静脉产业园,统筹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
3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共享发展新典范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控制在5.5%以内。
建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优化中心城区学校布局,新建中小学校6所、改扩建10所,消除城镇“大班额”,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覆盖;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五年内培养20名省级名校长、50名市级名校长、50名省级名师、500名市级名师;强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完成焦作大学、焦作师专联合升本等工作。
致力建设“健康焦作”。优化医疗卫生布局,推进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县级公立“三所医院”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及医学研究中心、市二医院示范区分院、市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医药发展,打造中国怀药之都,建成2个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保障实现市域全覆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
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县(市、区)公共文化场馆、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优化“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平台,办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榜样楷模引领行动,注重选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进典型,打造“身边的榜样”——焦作楷模。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到2025年建成100个“四美乡村”。
坚持不懈促进高水平治理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每年底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及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持续提升协商民主质量和水平。树立“大统战”理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持续深化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教育,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化平安焦作建设。以争创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为引领,大力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的平安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到2023年,符合创建标准的村(社区)达到80%以上、企业和单位达90%以上,确保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开展“防风险、守底线、保安全、保稳定”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今年特大洪涝灾害防范应对经验教训,坚持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化党管武装工作。加快市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推进国防教育“五进”全覆盖,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企业家创造最优的环境,让企业家在焦作更有尊严、更受尊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激情工作、事业有成!
——摘自中共焦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